利养品第十三(四)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利养品第十三(六)

利养品第十三(五)

九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因为江侧婆罗门,而对诸比丘讲说:如被二十一结染着其心的话,必定会堕入地狱,反之而不被所染的话,就会生天上。婆罗门听佛说法而出家,终于获证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与数千万之众,被这些人前后围遶,而为他们说法。那时,江侧婆罗门(孙陀利河侧婆罗门),身上负有重担,便至于世尊所在之处。到达后,即舍 弃其担,一面在世尊之处,默然而住。那时,那位婆罗门曾作如是的思惟:今天沙门瞿昙被数千万之众,前后围遶,而为他们说法。我现在也是清净的人,和沙门瞿 昙相等,并没有不同。所以的缘故就是:沙门瞿昙食好的粳粮,与种种的肴馔,而现在我乃食果蓏(地上之果为蓏),以自济命的缘故。

那个时候,世尊,由于知道婆罗门的心中所念的,就藉此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众生,被二十一结(烦恼,下出)染着其心的话,当应观察那个人必定会堕落于恶趣,而不会生于善处的。那些

为之二十一结呢?所谓1.瞋心结,2.恚害心结,3.睡眠心结,4.调戏(掉举、浮动)心结,5.疑是心结,6.怒为心结,7.忌为心结,8.恼为心 结,9.嫉为心结,10.憎为心结,11.无惭心结,12.无愧心结,13.幻为心结,14.奸为心结,15.伪为心结,16.诤为心结,17.憍为心 结,18.慢为心结,19.妒为心结,20.增上慢为心结,21.贪为心结。诸比丘们!如果有人有此二十一种结,染着其心的话,应当要观察那个人必定会堕 入于恶趣,而不会生于善处的。犹如自毡的新衣,也因久久而朽之故,会有很多的尘垢,你虽然有意欲染成为有色,如青、黄、赤、黑等色,终皈不会得以完成的。 为甚么缘故呢?因为有尘垢之故。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有人被此二十一结染着其心的话,当应观察,此人必定会堕落于恶趣,不能生在于善处。

假若又有人,并没有此二十一结染着其心的话,当知此人,必定会生于天上,而

不会堕落于地狱之中。犹如新而净洁的白毡,可以随意欲作为那一种色,如青、黄、赤、黑,都必定会完成为其色,终皈不会败坏。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是净洁之 故。和此道理一样,如果其中有人没有被此二十一结所染着其心的话,当应观察,这种人必定会往生于天上界,不会堕落于恶趣。

假若那些贤圣的弟子,而起瞋恚心结的话,就观察后,便能止息它。生起恚害的心结、生起睡眠心结、生起调戏心结、生起疑心结、生起怒心结、生起忌心结、生起 恼心结、生起嫉心结、生起憎心结、生起无惭心结、生起无愧心结、生起幻心结、心起奸心结、生起伪心结、生起诤心结、生起憍心结、生起慢心结、生起妒心结、 生起增上慢心结、生起贪心结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那些贤圣的弟子无瞋、无恚、没有愚惑的话,心意会和悦,而能以慈心普满于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也

同样的道理。在于四维(东南、西向、东北、西北)、上、下,在于一切当中的一切,也是同样的。一切世间,乃为无限无量,为不可以称计的,心没有恚怒,而自能游戏于其中。将此慈心遍满于其中,而得欢喜后,心意便为正的。

其次,又将悲心普满于一方,而自娱乐;普满于二方、三方、四方,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于四维上下,在于一切当中的一切,也是同样的。一切的世间,乃为无量无限,为不可以称计,心没有恚怒,而自能游戏于其中。将此悲心,遍满于其中,而得欢喜后,心意便为正的。

又将喜心普满于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也是同样的道理的。在于四维上下,在于一切当中的一切,也是同样的;一切的世间,乃为无量无限,为不可以称计的,心没有恚怒,自能游戏于其中。将此喜心遍满于其中,而得欢喜后,心意便为正的。

又用护心(舍心)普满于一方,而自娱

乐,二方、三方、四方,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于四维上下,在于一切当中的一切,也是同样的。一切的世间,乃为无量无限,不可以称计的,心没有恚怒,而自能游戏于其中。将此护心,遍满于其中,得欢喜后,心意便会为正的。

到这时,便会在于如来之处成就信根,根本不移,而竖立高显之幢,而不可移动。那些诸天、龙、神、阿须伦(阿修罗)、沙门、婆罗门,或者世间的人民,在于其 中得到欢喜,心意便为正的。这就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 尊),在于其中得欢喜,心意便为正,也成就于此如来之法。如来之法,乃甚为清净,不可以移动,为人所爱敬。像如是的,智者应当作如是之观。这样的话,便于 其中能得欢喜,也能成就于众生。如来的圣众乃非常的清净,性行为纯和,法法都成就,戒也成就,三昧也成

就,智慧也成就,解脱也成就,解脱见慧(解脱知见)也成就。所谓圣众,乃其四双八辈(四向四果,向与果为一双,共四双,就是八辈,所谓须陀洹向(入流 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一来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不还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应供向〕、阿罗汉果是)。这就是如来的圣众,为可敬可贵,实在 可以承事。在于其中得欢喜,心意便为正。

他又以此三昧,心清净而没有瑕秽,诸结(烦恼)便灭尽,而没有沾污。性行都柔软,而逮得神通,便能得自识知无量的宿命之事,所从来之处,也没有不知的。如 在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败劫、不成败劫、成败不成败劫、无数的成败劫、无数的不 成败劫前,我曾经在于那个地方,字为某某,名叫某某,姓为某某等,以及像如是之生,如是之食,受如是的苦乐,受

命长短,从那地方命终,而生于彼间,从于彼处命终而生于此间,像如是的自识无数的宿命之事。

又以此三昧,心清净而无瑕秽,知道众生之心所念的事。他又用天眼去观察众生之类,如有生的,有终的,有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的、若丑的,都随着众 生所行所作而得其果报等事,都均能知道。或者有众生,其身行恶,口也行恶,心也行恶,也诽谤贤圣,又为邪见而造邪见之行,在其身坏命终之时,生在于三恶 道,趣入于泥黎(地狱)之中。或者又有众生,其身行善,口也行善,意也行善,也不诽谤贤圣,而具正见,并没有邪见,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天上的善处等 事,都能一一知道。这就是所谓以清净的天眼去观察众生之类,而对于那些:有生的、有终的、有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着众生之行,之所作的 果报等,统统能知道其事。

他又用此三昧,心清净而无瑕秽,没有

结使(烦恼),心性柔软而逮得神通,又以漏尽通而自娱乐。他观察此为苦(一切都是苦)的,能如实而知道。又观察苦集(苦的因),又观察苦尽(苦之灭尽), 又观察苦出要(苦的出离之道),都能如实而知道。他作如是之观察后,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为三漏,漏为泄漏, 为烦恼,由六根漏泄过非。欲漏为欲界的烦恼,有漏为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无明漏是三界之痴)。已得解脱后,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办,更不会再受后有,如实在而知道。像如是的,比丘们!贤圣的弟子之心已得解脱,虽然又食粳粮,又食那些善美的种种肴馔,其抟(搓成团)如须弥(妙高)山 那么的广大,终究也不会有罪。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无欲,而尽爱之故,由于无瞋,.尽恚之故,由于没有愚痴,而尽愚痴之故、这叫做比丘中之比丘,则内心极 为沐浴而清净的了。」

那时,江侧婆罗门白世尊说:「瞿昙沙门!可到孙陀罗江(多水河)之侧,去沐浴。」(邀请佛陀洗浴)。世尊问他说:「婆罗门!甚么名叫孙陀罗江水呢?」婆罗门曰答说:「孙陀罗江水乃为福的深渊,为世间之光明。如果有人或物在那个河水中去沐浴的话,一切的诸恶都均会除尽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此身无数劫 经历彼河浴 及诸小陂池 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乐彼 闇行不清净 宿罪内充躯 彼河焉能救

净者常快乐 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 彼愿必果成

设护不与取 行慈不杀生 守诚不妄语 心等无增减

汝今于此浴 必获安隐处 彼河何所至 犹盲投乎冥

(此身经过无数劫之久,都经历在那个河中洗浴过,同时也在其它的小陂池中洗

过浴,都没有不均周遍过的。愚痴的人,会常乐于那个河,然而却在闇中作那些不清净之行,都被宿罪充满在其内心中,那个河怎么能得救他呢?)

(清净的人,都常快乐,禁戒清净,也为快乐。清净的人乃作清净之行,他的愿必定会有其成果。假如维护不与取〔不偷盗〕,也行慈悲而不杀生,守诚而不妄语的 话,则其心会平等而没有增减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则你现在在此河中沐浴的话,就必定能获得安隐的地方。不然的话,则在那个河中洗浴后,能到甚么地方去呢? 有如盲人之投入于冥暗之中而已的)。

那时,婆罗门白世尊说:「止!上!(好了,好了,不要去了)瞿昙!有如軁者之人(身弯曲不直)之能得以伸,闇者(黑暗当中)得以看见光明,迷路者之指示其道路,在闇室中点燃光明,为无目者(失明人)作为眼目那样。像如是的,沙门瞿昙!用无数的方便说此妙法,愿听许

为道的道理!」(愿佛允其出家)。

那个时候,江侧婆罗门就得作道(得以出家修道),而受具足戒(成为一位比丘应具足之戒)。所以族姓子(由于一位善男子),出家而学道,而修无上的梵行,然 后,则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能知道此事。这时,尊者孙陀罗谛利,即成就阿罗汉果(应供,解脱生死)。

那时,尊者孙陀罗谛利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利养品第十三(四)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利养品第十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