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品第四十(五)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七日品第四十(七)

七日品第四十(六)

三六〇

大意:本经叙述缘于见、恭敬、亲近、远离、娱乐、威仪、思惟等七法,则能净诸有漏之法。是具足一切的威仪,而能断结、去爱,而能度过四流,超越于苦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说极妙之法,初、中、竟都善(始终都是好的)。里面的义理很深邃,为具足而得修习梵行。此经的名叫做净诸漏之法,你们听后要善思念它。」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乃从佛受教。

世尊垂告说:「甚么名叫净诸漏之法呢?或者有有漏(执着于生存的烦恼),

缘于见,而能得断灭;或者有有漏,由于恭敬,乃得以断灭;或者有有漏,由于亲近而得以断灭;或者有有漏,乃由远离而得以断灭;或者有有漏,由于娱乐,而得以断灭;或者有有漏,由于威仪,而得以断灭;u或者有有漏,由于思惟而得以断灭。

(一)甚么叫做有漏乃由于见,而得以断灭呢?于是(是这样的):凡夫的人,不覩见圣人,不顺从如来之法,不能拥护贤圣之法,不亲近于善知识,不和善知识从 事。如其闻法而所应思惟之法,也不去分别(不了解),不应该思惟之法,却将它思惟不放。未生起的欲漏(爱欲烦恼),却一直生下去;已生起的欲漏,便把它增 多;未生起的有漏,却会生,已生起的有漏,便会增多;未生起的无明漏(通于三界的烦恼),会生起,已生起的无明漏便会增多。这些法不应思惟,他却去思惟 它。

(二)甚么叫做法应思惟,但是却不去思

惟此法呢?所说的应思惟之法,乃是指未生的欲漏,而能使其不生,又生起的欲漏,乃能把它消灭;未生起的有漏,使其不生,已生起的有漏,能把它消灭;未生起 的无明漏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无明漏能把它消灭。这就是所谓此法应该可以思惟,但是却不去思惟,所不应该思惟的,却去思惟它。所应思惟的又不去思惟,未 生起的欲漏却会生,已生起的欲漏会增多;未生起的有漏却会生,已生起的有漏会增多;未生起的无明漏会生起,已生起的无明漏会增多。

这种人会作如是的思惟:为甚么有过去的那么久远之法呢?我现在应当也是同样的有过去之久远事。又会再思惟:没有过去的久远之法,怎么会有过去久远之法呢? 到底是谁有过去的久远呢?为甚么又有当来之久远呢?我现在当会有将来的久远的。或者又会说:『没有将来之久远事,怎么会有将来的久远之法呢?到底是谁有将 来的久远呢?为甚么有此众生之久

远呢?这众生之久远,到底是从甚么而来的?从此命终之后,当会生在于何处呢?』此人生起这种不祥之念,便会兴起六种的见解,会展转而生邪见之想:(一)有 我见,审实有此见(实在生起有我的我之见)。(二)无有我见,审实兴起此见(实在生起没有我的我之见)。(三)有我见、无我见,在于此中审实有此见(实在 生起有我想之我见,与无我想之我见)。又一再的自观其身,而又兴起此见:(四)对于自己,不见自己;(五)又兴此见:对于无我,而不见无我,在此里面起这 些见解。

那时,此人又生此邪见:因我,即是今世,也是后世,都常存于世间而不朽败,也不会变易,又不会移动。这就是所谓名叫邪见之聚。所有的邪见、灾患、忧悲、苦 恼,都是由此而生的,是不可以疗治的,也是不能舍弃,都遂增苦本而已。由于是这样的,则不能算为是沙门之行,并不是涅盘之道。

又次,比丘!贤圣的弟子乃修行其法,不失去其次叙(有头绪),善能拥护其法,都和善知识共互从事,乃能善于分别,对于不可思惟之法,也能知道,所可以(应该)思惟之法,也能知道;对于所不应思惟之法,定不会去思惟,所应思惟之法,都能思惟。

甚么叫做不应思惟之法,不会去思惟呢?于是(是这样的:)那些诸法当中,未生欲漏的而生起,已生欲漏的已增多,未生的有漏而生起,已生的有漏又增多,未生的无明漏而生起,已生的无明漏又增多。这就是所谓此法不应该思惟的,能不去思惟它之义。

甚么叫做应该思惟,而去思惟它呢?于是(是这样:)对于那些诸法当中,未生的欲漏,而能使其不生,已生的欲漏,而使其消灭,未生的有漏,使其不生,已生的有漏,使其消灭,未生的无明漏,使其不生,已生的无明漏,使其消灭。这就是所谓此法应可思惟,而思惟它。

他对于不应思惟的,不去思惟它,可应思惟的,便去思惟它,他如能作如是的思惟的话,便能消灭三法。那三法呢?所谓(一)身邪(身见),(二)戒盗(戒禁取 见),(三)疑(以上为三结)是。如果不知见的话,就会增加有漏之行,假如能见、闻、念(觉)、知的话,就不会增加有漏之行。如已知、已见的话,则有漏便 不会生。这就是所谓此漏见所断的(烦恼乃由于知见而断的)。

甚么叫做漏,乃由于恭敬所断的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堪能忍受饥寒,勤苦(耐苦)于风雨、蚊虻、恶言、骂辱,乃至于身生痛恼,极为烦疼,生命垂危而 欲断等苦,也能忍受。假如不这样的话,便会生起苦恼,如果又能堪以忍耐的话,就如是的不生。这就是所谓此漏恭敬所断的(烦恼乃由于恭敬忍耐而断的)。

甚么叫做漏亲近所断呢?于是:比丘!持心而受衣,不兴起为荣饰之心,唯为了欲支住其形体,欲除去寒热,欲使风雨不

加害其身,又覆其形体,不使其外露(不裸体)。又持心,而随时(依时)去乞食,而不起染着之心,但为了欲趣支其形体,使旧痛得以差愈,新病不生,守护众 行,没有所触犯,长夜能得安隐而修梵行,而久存于世间。又持心意,亲近于座时,并不为着荣华服饰,唯为了欲除饥寒、风雨、蚊虻之类,趣支于其形体,而能 得行道法而已。又持心亲近于医药,而不生起染着之心,对于那些医药,只为了欲使疾病除愈之故,身体能安隐而已。假如不这样的亲近的话,就会生有漏的苦患, 如果亲近的话,就没有有漏之患。这就是所谓此漏亲近所断(有漏乃由于亲近-用所断灭的)。

甚么叫做有漏为远离所断的呢?于是,比丘!应除去乱想,有如恶象、骆驼、牛、马、虎、狼、狗、蛇蚖,以及深坑、危岸、荆棘、峻崖、湿泥那样,这些均应远离的。不可和恶知识从事,也不再和恶人相接近。能够熟于思惟而不去心首(常

储存于心脑),假如不这样的护持的话,就会生有漏,假如能拥护的话,就不会生有漏。这就是所谓有漏远离所断(有漏乃由于远离所断的。)

甚么叫做有漏为娱乐所断的呢?于是,比丘!如生欲想,而不把它舍离,假如起瞋恚之想,也不把它舍离,倘又生起疾想(害想)时,也不把它舍离。假若不舍离的话,就会生有漏,假如能舍离的话,便能不起有漏。这就是所谓此漏娱乐所断(烦恼乃由于除断娱乐──恶喜乐而断灭的)。

甚么叫做有漏为威仪所断呢?于是,比丘!如眼根看见色境时,不生起色想,也不起染污之心。具足眼根,也没有缺漏而护眼根。如耳根闻声境,鼻根嗅香境,舌根 知味境,身根知细滑(触境),意根知道法境时,都不起染污之心,也不起想着,而护持其意根。假若不这样的摄持其威仪的话,就会生有漏,如果摄持其威仪的 话,就不会有有漏之患。这就是所谓此

漏威仪所断(烦恼乃由于威仪所断的)。

甚么为之有漏乃由于思惟所断的呢?于是,比丘!应修习念觉意,而依于无欲,依于无污,依于灭尽而求出要。应修持法觉意,应修持精进觉意,应修持喜觉意,应 修持猗觉意,应修持定觉意,应修持护觉意,而都依于无欲,依于无污,依于灭尽,而求出要。如果不学此七觉意的话,就会生有漏之患,假若能修持的话,就不会 生有漏之患。这就是所谓此漏思惟所断(烦恼乃由于思惟所断的。)

再者,比丘!在于比丘当中,对于诸所有漏,如果为见断的话,便以见而断它,假如为恭敬断的话,便以恭敬而断它,倘若为亲近断的话,当以亲近而断它,假若为 远离断的话,就以远离而断它,如为娱乐断的话,就以娱乐而断它,为威仪断的话,就以威仪而断它,为思惟断的话,就以思惟而断它。这就是所谓,比丘!具足了 一切的威仪,能断结缚、能去爱结,能渡过四流(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

明暴流等四暴流。三界的烦恼能流善品,如暴流之漂流一切),渐渐的超越一切苦际。这就是所谓,比丘!除灭有漏之法,为诸佛世尊常所施行的慈念一切有形之 类。现在已经施行过了。你们应该常乐闲居于树下,去勤加精进,千万不可以有懈怠。如果现在不勤加精进的话,后悔就无益的(后悔来不及)!这就是我的训 教。」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完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七日品第四十(五)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七日品第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