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入道品第十二(一)
概要:本品叙述将心专注为之一入,八正道为之道,由于此一入道而灭除五盖,而说须修四意止,更劝修习身口意三业的慈悲行,而供养如来,及瞻病的功德,住于闲静处的功德,由此而迦叶乃成三果之事,利养则为证果的障碍,远离恶的事,利养的过失等。
八三
大意:本经叙述依.于一入道,就能灭
除五盖,而思惟四意止,修学八正道,远离于愁忧,而没有忧喜之想的话,便能得智慧,而证涅盘。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入之道,此一入道乃能清净众生之行,能除去人的愁忧,而为没有诸苦恼,而得大智慧,成就泥洹(涅盘)的果证,所谓当 灭五盖,思惟四意上(四念住,对于身之内外三世,而念身、受、心、法之四处,而灭恶念之法)。甚么法名叫一入呢?所谓将心专注于一,就是叫做一入。甚么为 之道呢?所谓贤圣之八品道:第一名叫正见,第二名叫正治,第三名叫正业,第四名叫正命,第五名叫正方便,第六名叫正语,第七名叫正念,第八名叫正定,这就 叫做道,就叫做一入道。甚么为
之当灭的五盖呢?所谓贪欲盖、瞋恚盖、调戏盖(掉悔盖,掉为掉举,也就是浮动而不堪修习佛法,悔为后悔之念)、眠睡盖(惛睡盖,惛为惛沉,心沉则不堪修道,睡为睡眠)、疑盖,这就是所谓当灭的五盖(盖覆人心的烦恼)。
甚么为之思惟四意止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首应向内去自观其身,去除去恶念,而没有愁忧。又外自观身,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对于内外观身,而 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内观痛痛(痛痛为受,也就是快与不快等苦乐的感觉,故为对于诸受,而观察受之义),而自娱乐。对于外,而观痛痛,对于内外而观察 痛痛。内观察其心而自娱乐,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娱乐(以上为观察身、受、心、法的总说)。
甚么为之比丘的内观其身而自娱乐呢?于是,比丘,观察此身,而随其性行,从头至于足,从足至于头,都观察吾人的此
身中,均为是不清净之物,并没有可贪恋之物。又观此身,有的是: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属,都均观察而 知。都为屎、尿、生熟二藏(初受饮食为之生,饮食变坏的为熟。也就是说,初受饮食之器脏为生脏,纳藏食物后,经消化而为渣滓之器脏为熟藏)、目泪、唾、 涕、血脉、肪、胆等物,也当观察而知,并没有甚么可贪恋之物。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观察身自娱乐的,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
又次,比丘们!还观吾人的此身,是否有地大之种吗?是否有水、火、风等之大种吗?像如是的,比丘们!当观察此身。又次,比丘们!观察此身,而分别诸界。此 身有四种之物,有如巧能的屠牛之士,或屠牛的弟子之解割牛那样,他们割节而解牛时,自己观见这是牛脚,这是牛心,这是牛节(分段之处),这是牛头。像如是 的,当一位比丘就如同这样分别此界,
而自己观察自己的此身具有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像如是的,比丘应这样的观察身而自娱乐。
又次,比丘们!应观察此身有诸孔,都由诸孔而漏出不净之物。犹如有人之观察此竹园,而或者观察到有苇丛那样。像如是的,比丘应观察此身乃有诸孔,都由诸孔 而漏出不净之物。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或者死后经过一宿(一夜),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时,身体就会膖胀而臭,会为一不净之物。 又自观察自身和此物体没有不同,我们自己的身体,也难免此灾患的。或者又有比丘观察死尸被乌鹊、鵄鸟所发见,而被牠们所噉食。或者被虎狼、狗犬、虫兽之类 所见而被其噉食。又自观察自身和那物体没有不同,我身也不能免离这种灾患的。这就叫做比丘之观身而自娱乐。
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或者被噉食其半,残余的则散落在于地,为臭秽不堪,而不净。又自观身,和此一样,并没
有不同,吾人之身,乃不能离开此法的。又次,观察死尸,其肉已被食尽,唯存有骨骸,为血所涂染。又用此身,去观察那个死身,也没有不同。像如是的,比丘 们!应这样的观察此身。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筋缠束薪,又自观察自身和它并没有不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观察此身。
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的骨片即已分散,已散在于不同的地方。或者手骨、脚骨,都各在于另一处。或者为膞骨,或者为腰骨,或者为尻骨,或者为臂骨,或者为 肩骨,或者为胁骨,或者为脊骨,或者为项骨,或者为髑髅。又以此身(又自观察此身),和它没有不同,吾人不能免离此法,吾身也当会坏败的。像如是的,比丘 们!应这样的观察自身,而自娱乐。又次,比丘们!应观察死尸为白色,为白珂之色。又自观察自身,和它并没有不同,吾人也不离开此法。这就叫做比丘之自观 身。
又次,比丘们!如果看见死尸为骨青,为瘀之想的话,就没有可贪恋的地方,或者和灰土同色,不可以分别。像如是的,比丘们!自己观察自身,而除去其恶念,而 没有愁忧,此身为无常之物,为会分散之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内自观身,外自观身,内外自观身,藉以了解为一无所有之理!
甚么叫做比丘之内观痛痛呢?(观受)于是(是这样的),比丘如得乐痛(快乐的感受)时,就自觉知我得乐痛(乐的感觉),得苦痛时(不快乐的感受),就自觉 知我得苦痛(苦受),得不苦不乐痛(舍受)时,就自觉知我得不苦不乐痛(不苦不乐的感受)。如果得到食的乐痛(乐受)时,便自觉知我乃得到食的乐痛(乐 受),假如得到食的苦痛(苦受)时,便自觉知我乃得到食的苦痛(苦受),倘若得到食的不苦不乐痛(不苦不乐的感觉,舍受)时,也自会觉知我乃得到食的不苦 不乐痛(舍受)。如果得自不
食的乐痛(乐受)时,便自觉知我乃得到不食的乐痛(乐受),假如得自不食的苦痛(苦受)时,也自觉知我乃为不食的苦痛(苦受),如果得自不食的不苦不乐痛 (不苦不乐的感觉,舍受)时,也自会觉知我乃得到不食的不苦不乐痛(舍受)。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该要如是的内自观痛(向内身去观察受)。
又次,若复(如果再次),比丘们!如果得到乐痛(乐受)时,那个时候,就不得苦痛(不苦受),那个时候,自己会觉知我受乐痛(乐受)。假若得苦痛(苦受) 时,在那个时候,就不得乐痛,自己会觉知我乃受苦痛(苦受)。倘若得不苦不乐痛(舍受)时,那时就为无苦无乐,自会觉知我乃受不苦不乐痛(舍受)。他习法 (观察生起之法),而自娱乐,也观察尽法(灭法),又观察习尽之法(有生有灭之法)。或者又有痛(受)。而现在于前(受之存在,受之现在),可知可见,思 惟其原本,乃为无所依倚,而自娱
乐,而不起世间之想,在于其中也不会惊怖,由于不惊怖之故,便会得证泥洹(涅盘寂静),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真实而知。像 如是的,比丘们!这样的内自观痛(观受),而除去乱念,而没有愁忧;外自观痛(观受),内外观痛(观受),而藉以除去乱念,而没有愁忧。像如是的,比丘应 如是的对于内外之观痛(观受)。
甚么叫做比丘之观心的心法(对于心,而随观其心),而自娱乐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们!有了爱欲心时,便会自己觉知有爱欲之心。没有爱欲之心时,也 会自己觉知自己并没有爱欲心。有瞋恚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瞋恚心,没有瞋恚心时,也自己觉知为没有瞋恚心。有愚痴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愚痴心,没有愚痴 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愚痴心。有爱念心时,便会自己觉知有爱念心。没有爱念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爱念心。有受入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受入心,
没有受入心时,便会自己觉知没有受入心。有乱念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乱念心,没有乱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乱心。有散落心时,也会自己觉知为有散落 心,没有散落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散落心。有普遍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普遍心,没有普遍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普遍心。有大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 有大心,没有大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大心。有无量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无量心。没有无量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无量心。有三昧心(正定心)时,便 会自己觉知为有三昧心,没有三昧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三昧心。未解脱之心的话。便会自己觉知为未解脱之心,已解脱之心的话,便会自己觉知为已解脱之 心。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心心(对于心之心)相观意上(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
应观察习法(生起之法),观察尽法(灭之法),并观察习尽之法(生起消灭
之法),观察思惟法,而自娱乐。对于可知、可见、可思惟、不可思惟等,都没有所猗,而不起世间之想。已不起想的话,就没有畏怖,已没有畏怖的话,便为无 余,已经为无余的话,便为涅盘(寂灭),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会再受后有,能如实而知之。像如是的,比丘们!这样的内自观心的心意止 (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而除去乱念,而没有忧愁,这样的,也去外观心,内外观心心的意止(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心心相观意 止(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
甚么为比丘之法法相观意上呢?(对于法之随观而住的方法)。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们!应修念觉意(修道之时,善能自觉,使定慧均等),依于观察,依于 无欲,依于灭尽,而舍弃诸恶之法。其次为修习法觉意(择法觉意,以智慧而简择诸法的真伪)。依次为修习精进觉意(努力用功去力行正法)、修习念觉意
(为喜觉意之误,契于心法,而感觉喜悦)、修习猗觉意(除、轻安觉意,除去粗重的烦恼,身心觉得轻爽安隐)、修习三昧觉意(定觉意,心不散乱,而入定,而 不起烦恼)、修习护觉意(舍觉意,离开苦乐怨亲,心住于平等),都依于观察,依于无欲,依于灭尽,而舍弃诸恶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的法之相,而观 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以上为提示修习七菩提分)。
又次,比丘们!对于爱欲已解脱,已除去恶不善之法,而有觉(有寻,为思虑、寻求)、有观(有伺,伺察、分别)、有猗念(轻安),而乐于初禅而自娱乐(以入 定的次序而说初禅定。所谓持戒而制御感官,而清净身心,端坐在于闲静之处,心唯一境之处,而不散乱,而离开欲恶之法。由于除去恶不善之法之故,修习禅定的 人会觉得喜与乐的状态,然而还为不失去其思虑〔觉〕与分别〔观〕的心理,离生喜乐地。)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
的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们!舍弃其有觉、有观(脱离有寻伺的作用),内心发出欢喜,专于其一意(专一精神),而成就无觉、无观(已没有寻伺),而游上于念猗喜安的第二 禅,而自娱乐(二禅的心境状态。由初禅更进而将思虑分别之心静止,将心集中于一处,而灭除思虑分别的禅定,依此无觉无观所生而感觉的喜与乐的状态,定生喜 乐地)。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之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们!舍弃其念,而修于护,恒常自觉知身觉,乐于诸贤圣所求的,护念清净,而行于第三禅(更进一步而将上面的粗杂之喜与乐均予以舍离,完全进入于 平静的心理的状态,为正心正念,所谓贤圣者的住于舍心而安乐于正念。将此种禅境感于全身的状态,就是第三禅,为离喜妙乐地)。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
之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们!舍弃苦乐之心,不再有忧喜,而无苦无乐,而护念清净,乐于第四禅(再进而将苦乐舍弃,已没有苦乐的平静之心,已入于湛然不同之境,所谓舍念清净地)。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之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如果修学的人,行此习法(生起之法),行此尽法(灭尽之法),并行习尽之法(生灭之法),而自娱乐的话,便能得法的意止,而现在于前。像如是的可知、可 见,而除去乱想,而无所依猗,而不起世间之想。已不起想的话,就没有恐怖,已没有恐怖的话,生死使会灭尽,就是所谓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 身,能如实而知道。诸比丘们!依于一入道(一行至于涅盘之道),其众生能得清净,而远离愁忧,没有忧喜之想,这样,便能逮得智慧,得涅盘证(证得涅盘
寂静)。这就是所谓灭除五盖,修习四意止(四念住,念身、受、心,法之四处,而灭恶念之法)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