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品第十七(一)上
概要:首先为罗睺罗讲说安般法(数息观)而劝修四无量心,依次说明佛与转轮圣王、辟支佛、漏尽阿罗汉之出现之难,烦恼与不烦恼,邪见与正见,引顶生王之耽于欲爱之故事以为诫,善恶二知识,周利盘特与舍利弗之教化世典婆罗门,阿阇世王被提婆达多之诱而杀王等事。
一三〇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垂示罗睺罗修持安般之法(数息观),罗睺罗比丘依教奉行,终于自证阿罗汉果,而获佛的赞许。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到了食时,即着衣持钵,带罗云(罗睺罗)进入舍卫城去分卫(乞食,乞得的食物,分施给僧尼而卫护,使其安心修道)。那时,世尊向右旋顾(回头向右而看)而对罗云说:「你现在应当观察色阴为无常的。」罗云说:「如是!世尊!色为无常的。」世尊又垂
告说:「罗云!痛(受)、想、行、识,均为是无常的(色阴为肉体,受想行识之四阴为情神)。」罗云回答说:「如是!世尊!痛(受)想、行、识,均为是无常的。」
这时,罗云尊者又作如是之念:这到底是有甚么因缘,现在刚向城内,欲去分卫(乞食)之时,而在于道路上,为甚么缘故世尊乃当面教诲于我呢?现在应该回归所住之处,不应该入城去乞食。
那个时候,罗云尊者就在于中途回到只桓精舍,持衣钵(放置衣钵)后,到了一树下,在那里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结跏趺之坐,专精一心(贯注精神),念色阴 为无常,念痛(受)、想、行、识为无常。那时,世尊在于舍卫城乞食完毕,食后,即在只桓精舍自行经行(漫步思念),渐渐的至于罗云之处。到后,对罗云说: 「你应当修习安般之法(数呼吸之出入,以定止其心的方法,为数息观),修行此法的话,所有的愁忧之想,都当应
除尽。你现在又当修行恶露不净之想,所有的贪欲都统统把它除灭。你现在,罗云啊!应当修行慈心!已经修行慈心,则所有的瞋恚都均予除尽。你现在,罗云啊! 应当修行悲心!已修行悲心后,所有的害心统统会当除尽。你现在,罗云啊!当修行喜心!已修行喜心后,所有的嫉心都当除尽。你现在,罗云啊!应当修行护心 (舍心)!已修行护心之后,则所有的憍慢都当除尽。」
那时,世尊对罗云而说此偈说:
莫数起着想 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 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 坏于大闇冥 天龙戴奉敬 敬奉师长尊
(不可以常常起着想,应恒常的自顺于正法;像如此的有智慧的人,名称就会流布于各处。执持炬明给与人,而能坏灭大闇冥的话,则会被天龙所奉戴而尊敬,会敬奉如师长之尊那样。)
这时,罗云比丘就用如下之偈回答世尊
说:
我不起着想 恒复顺于法 如此智之士 则能奉师长
(我会努力于不起着想,又会遵顺于正法,像如是为有智之人的话,乃能奉敬师长您!)
那时,世尊作如是的教敕之后,便舍离其处,就还皈静室。这时,罗云尊者又作如是之念:现在应该怎样的修行安般(数息观),怎样的除去愁忧,而没有诸想呢? 当时,罗云就从座起,便到世尊之处。到后,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一面而坐。须臾则退坐,而白世尊说:「要怎样修行安般(数息观),怎样除去愁忧,而为没有 诸想,而获大果报,得甘露之味呢?」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罗云!你乃能在于如来之前作狮子吼(请问正确),而问如此之义『怎样修行安般(观呼吸),而除去愁忧,而为没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罗云!你现在要谛
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其为分别解说。」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尊者罗云就从世尊受教。
世尊垂告而说:「是这样的,罗云!如有比丘喜乐在于闲静而没有人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结跏趺而坐,并没有其它的异念,系其心在于鼻 头,出息长时知道其息为长(呼气尽量使其为长),入息长时也知道其息为长(吸气尽量使其为长)。出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呼气尽量使其为短),入息短时 也知道其息为短(吸气尽量使其短)。出息为冷之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呼气冷时觉知为冷,专心一意不思其它事),入息为冷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吸气冷时觉知为 冷,专心一意不思其它事,以下均同此理)。出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入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尽观身体的入息与出息,都均能知觉。有时有息,也会知道为 有息,有时无息,也会知
道为无息(禁气)。如息乃由心中出来的话,也会知道为从心中出来,如息乃从心而入去时,也会知道从心而入。像如是的,罗云!能修行安般(数息,观息)的话,就不会有愁忧恼乱之想,而能获大果报,而能得甘露味。」
那时,世尊具足给与罗云讲说微妙之法后,罗云乃从座起,礼佛双足后,达佛身边三匝,然后离去。他到了安陀园,在一株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而坐,没有其它 的余念,系心在于鼻头,其出息长时,也知道其息为长,入息长时,也知道其息为长,出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入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出息冷时,也知道 其息为冷,入息冷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出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入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都尽观其身体之入息、出息,统统知道。有时为有息,也会知道 为有息,有时无息,也会知道其息为无。如果其息乃从心而出的话,也会知道其息乃由其心而出,如果其息乃从其心而
入的话,也会知道其息乃从其心而入。
那个时候,罗云用功去作如是之思惟后,其欲心便得解脱,便再也不会有众恶。首先是有觉(有寻,粗想)、有观(有伺,细念),而念持喜安,而游止于初禅(进 入初禅的功行,离生喜乐)。其次为有觉、有观已息止,内自欢喜,专其一心(专心一意),而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由三昧之念之喜(由定所生之喜 乐),而游止于二禅(进入二禅的功行)。更进而为也没有喜念,而自专觉知身乐(离喜之妙乐),如诸贤圣常所求护的喜念,而游止于三禅(入于三禅的功行)。 再进而为:他的苦乐都已灭,已没有愁忧,没有苦,没有乐,而谨念清净(舍念而清净),而游止于四禅之中。
他用这种三昧(禅定),其心清净而没有尘秽,身体柔软,而知道所从来,能忆知宿本所作的,自识其宿命之无数劫前之事。也知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
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的成劫、无数的败劫,亿载(亿年)不可计之劫,在这些劫数之中,我曾经生在于某某地方,名叫某某,姓 为某某,食的就是如此之食(某一生,曾吃某某食),所受的如此的苦乐(那一生吃过甚么苦乐事),寿命之长短,彼终而生此,此终而生彼(生在彼处的生命终了 后,再生在此,此处的生命完了后,再生于彼处)等事。他用此三昧,而得心清净,而无瑕秽,也没有诸结。也知道众生所起之心,他又用天眼清净无瑕秽,去观众 生之类之生者、逝者,或为善色、恶色,善趣,恶趣,或者为好,或者为丑,和所行所造等事,都能如实而知。
或者有众生,其身行恶,口也行恶,意也行恶,也诽谤贤圣,而行邪见,造邪见之行之后,其身坏命终之时,堕入于地狱之中之事。或者又有众生,其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而不诽谤贤圣,都恒行正见,而造正见之行,其身坏命终之后,往
生于善处的天上界。这叫做天眼清净无瑕秽,而观众生之类,对于那些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或为好,或为丑,或者其所行、所造的,这些一切的 一切,都能如实而知。又更施意,而成就灭尽漏心。他也观察此为苦(一切都是苦的,苦谛),而能如实而知。又观察苦之集(苦的来源为烦恼,集谛),也知道苦 之尽(苦尽而寂灭,灭谛),也知道苦之出要(怎样脱离苦的法,道谛),都能如实而知。他乃以作如是之观,而得欲漏心解脱(解脱欲漏之心),有漏心、无明漏 心,也同样的得解脱。已得解脱之后,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道。这时,罗云尊者便成就阿罗汉果。
那个时候,罗云尊者已经成就阿罗汉果后,便从座起,更整其衣服,就往诣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于一边而住,而仰白世尊说:「我所求的已得证,诸漏都已除尽了。」
那时,世尊,乃告诉诸比丘们说:「诸得证阿罗汉果的人,并没有人能与罗云相匹等的。如论有漏之尽,也是罗云比丘是。论持禁戒的人,也是罗云比丘是。所以的缘故就是:诸过去的如来、等正觉,也有如此的罗云比丘,而欲言佛子,也是罗云比丘是。是亲从佛生,是法之上的比丘!」
那时,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声闻当中的第一弟子,能持禁戒的人,就是所谓罗云比丘是。」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 一切结使尽
(具足受持禁戒之法,诸根也已成就,渐渐的当会逮得一切的结使〔烦恼〕都已灭尽)。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