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五)
大意:本经叙述师子长者别请舍利弗等五百阿罗汉去供养。佛为罗睺罗说别请五百罗汉的功德,不及于供养僧众所差的一人,佛陀说:喻如不能分别饮尽一切江河的 诸水,而由于饮海水之故,已饮尽诸流那样。又如酥不得广普于水,油即能遍满于水上,故应普供养比丘僧。最后为师子长者讲说平等惠施,又赞师子长者能不别凡 圣,广施众生,为在家学佛的第一平等施的弟子。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竹林精舍)。
那时,师子长者往至于舍利弗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那时,师子长者白舍利弗说:「唯愿尊者!当受我的恭请!」
这时,舍利弗乃默然接受其邀请。当时,长者看见尊者已默然接受其邀请之后,便从座起,礼拜尊者的双足后退去。又到大目揵连、离越、大迦叶、阿那律、迦旃 延、满愿子、优婆离、须菩提、罗云、均头沙弥等,如此上首的人五百名之处,去邀请,然后师子长者就回去,就去办具种种极妙的饮食,也敷好坐具。等到吃食之 前又去禀白而说:「时间差不多了。诸位真人阿罗汉,没有不莅临的,唯愿屈顾,光降寒舍吧!」
那时,诸大声闻们,就各穿三法衣,持钵而进入于城内,而到达于长者之家。这时,长者见诸最尊们都坐定之后,就亲手
自斟酌,去进行种种的饮食。看看诸圣众食完之后,就进行清净水。又布施每人一白毡,然后乃趋前去受咒愿。这时,尊者舍利弗乃对长者演说极妙之法,之后,就从座起而去,就还诣于静室。
那个时后,罗云回去后,乃到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就坐在于一边。那时,世尊问他而说:「你现在从甚么地方回来的呢?」罗睺罗回答说:「师子长者今天来 邀请,故从那边回来的。」佛陀告诉他说:「云何?今天的饮食为妙呢?为不妙呢?为细呢?为麄呢?」罗云回答说:「今天的饮食乃极为妙,而且又丰多。现在此 白毡,也是从那边得来的。」佛陀告诉罗云说:「众僧总共为几人?上座是那一位呢?」罗云白佛说:「和上舍利弗,为最上首,以及诸有神德的弟子,计为五百 人。」佛陀告诉罗云说:「云何?罗云!那位长者所获得的福报为多吗?」罗云白佛说:「唯然!世尊!那位长者所得的福报,乃不可以称计之多的。
布施一位阿罗汉的福德,就很难量,更何况有大神妙,为天人所敬奉的人呢?这次的五百人,均为是真人,其福报那能量出呢?」
佛陀告诉罗云说:「现在布施五百阿罗汉的功德,和如果从大众当中的僧次,请一位沙门,恭请后,供养他,则计此供养众中所差遣的人之福报,以及供养五百阿罗 汉的福报,乃为百倍、千倍、巨亿万倍,实在是不能用甚么譬喻可以形容的。所以的缘故就是:供养众人当中所差遣的人的话,其福报乃为难以限量的,是能获得甘 露灭尽之处的。罗云!当知!犹如有人,自誓言而说:『我必定要饮此江河的诸水。』这种人能堪任(达成)吗?」
罗云白佛说:「弗也!世尊!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此阎浮地乃极为广大。此阎浮地有四大河,第一就是恒伽河,第二就是新头河,第三就是私陀河,第四就是博叉河。每一条河,也都有从流五百道,而这人究竟是不能饮这么多的水,使其都尽
的,只有劳动其力,事情终究是不会成功的。」
佛陀说:「那个人又作如是之言:『我自有方便因缘,可以得饮诸水,使其都尽的。』到底是有甚么因缘,得以饮诸水呢?那个时后,那个人便作如是之念:我应当 去饮海水为是。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一切诸流,都均皈投而入于大海的。云何呢?罗云!那个人能饮诸水吗?」罗云白佛说:「像如是的方便的话,就可得饮水使 尽的。所以的缘故就是:一切所有的诸流,都皈入于大海,由此因缘之故,那个人就能得饮水尽。」(统统饮过之义)。
佛陀告诉他说:「像如是的,罗云!一切的私施(对于某一种人,或某一单位之布施),都犹如那些水流那样,或者获福,或者不获福。众僧乃如那大海那样。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流河决水(疏通水道),而入于大海中,便消灭其本来之名,惟存有大海之名而已!罗云!这也是
如是的。现在有十类的人,都是由于大众之中而出的,如果没有众的话,就不会成就的。那十类的人呢?所谓向须陀洹(预流向)、得须陀洹果,向斯陀含(一来 向)、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不还向)、得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向)、得阿罗汉果,辟支佛(独觉)、佛陀,就是所谓的十类人均由于众中而出,并不是 独自而立的。罗云!应当以此方便,而知道众中的差遣的人,其福乃不可限量的。因此之故,罗云!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以称计的话,就应当去供养 圣众。
罗云!当知!犹如有人,用酥投入其水的话,就会凝结,而不得广普,假如用油投入于水中的话,就能遍满于其上。因此之故,罗云!应当念念供养圣众比丘僧。像如是的,罗云!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师子长者曾经听到如来叹说施众之福,而不叹说余福。当时,长者就在于余时(他时),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
后,坐在于一边。那时,师子长者白世尊说:「我曾经听到如来叹说施众之福,而不叹说别请人之福,从今以后,就应当常常供养圣众!」
佛陀告诉他说:「我并不是作如是之说的:『当供养圣众,不供养余人。』你要知道:现在布施畜生,犹然能获其福报的,更何况布施他人呢?我所说的,唯说福报 有多少的不同而已。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的圣众乃为可敬、可贵,是世间无上的福田。现在的此众当中,有四向、四得(四果),以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的话,就应当从众中去求。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三乘之道均出自于大众之故。长者!我观察此因缘之义之故,而说这些话而已 的!我并不叫人应该只布施圣众,也不叫人不应该布施于其余的人。」
那时,长者白世尊说:「如是!如世尊的教敕的!从今以后,如果作福业的时候,尽当会供养圣众,不会选择某人去布
施他。」那时,世尊就对于那位长者演说微妙之法,使他发欢悦的心。长者听法之后,就从座起来,头面礼足后,便退下而去。
那个时候,师子长者意欲布施与人,以便建立福业。这时,诸天曾来告诉他而说:「这位是向须陀洹的人(初果向),这位是得须陀洹果的人,如布施这些人的话,就会得福甚多,假如布施这些人(指另一种人)的话,所得的福报会比较少。」
那时,天人即叹颂而说:
如来叹择施 与此诸德士 施此获福多 如良田生苗
(如来曾称叹择人而施之事,假如布施给与这些诸位有德之士的话,则布施这些人会获得福德非常的多,有如良田之会生苗那样。)
那时,师子长者乃默然不回答。这时,天人又对长者说:「这位是持戒的人,这位是犯戒的人,这位是向须陀洹的人,这
位是得须陀洹果的人,这位是向斯陀含的人(二果向),这位是得斯陀含的人,这位是向阿那含(三果向)的人,这位是得阿那含的人,这位是向阿罗汉(阿罗汉 向)的人,这位是得阿罗汉果的人,这位是声闻乘的人,这位是辟支佛乘(独觉)的人,这位是佛乘(佛陀)的人,布施此人所得的福报为少,布施此人所得的福报 为多。」那时,师子长者乃默然不回答。为甚么缘故呢?因为他但忆如来的教诫,并不选择何人而施之故。
那时,师子长者又在于其余之时,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他白世尊说:「我自忆念欲请圣众而供养,那时有天神来告诉我说:『这位是持戒的 人,这位是犯戒的人,此人是向须陀洹的人,此人是得须陀洹果的人,乃至三乘的人』等,都一一分别的非常的清楚。又说此偈而说:
如来叹择施 与此诸德士 施此获福多 如良田生苗
(如来曾称叹择人而施的事,假如布施给与这些有德之士的话,则布施这些人时,会获得福德非常的多,有如良田之会生苗那样。)
那时,我又作如是之念:如来的教诫,乃不可以违戾,岂可以生心去选择人而布施呢?我终于没有是非之心,没有分别高下之意。那时,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应当尽 施一切众生之类。你(受施者)自持戒的话,就会受福无穷尽,假如是犯戒的话,自当会去受其灾殃的。唯有愍念众生,如果没有饮食的话,就不能济命!」
佛陀告诉长者说:「善哉!善哉!长者!行过弘誓(发大誓愿),菩萨所施的,乃心恒平等的。长者!当知!假若菩萨惠施之日,有诸天来告诉他说:『族姓子!当 知!这位是持戒的人,这位是犯戒的人,布施此人,得福为多,布施此人,得福很少。』那个时后,菩萨终皈并没有这种心:此人应该布施,此人不应该布施。而且 菩萨应执意为没有是非(无是非
心),也不说这为持戒,也不说此为犯戒。因此之故,长者!应当思念平等惠施,这样的话,就会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这时,师子长者乃忆如来的教诫,而熟视世尊,意不移动,就在于座上,得到法眼清净。当时,师子长者就从座起,头面礼足之后,便退下而去。
那时,长者离开后不久之时,佛陀曾告诉诸比丘们说:「这位师子长者,因为忆平等施之故,又视如来,从头至足,就在于其座上,得法眼净。」当时,世尊并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我的优婆塞当中,第一的弟子,为平等施的人(平等施第一的在家信徒),就是所谓师子长者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