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上品第三十一(三)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增上品第三十一(五)

增上品第三十一(四)

二六八

大意:本经叙述有四位梵志,都得五通,然而都不能免死。如欲得免死的话,就应思惟无常、苦、无我、灭尽之四法本,就能得脱生老病死

之苦的根源,故应求方便,去成就四法本。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都俱在。

那个时候,有四位梵志,都得五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都是修行善法的人。他们都普集在于一处,作如是的论议而说:「如果此伺命(司掌人命之神)到来时,会不避你是甚么豪强的人,都会被抓去的,因此,各人都须隐藏起来,使伺命的神不知我们的来去之处。」

那个时候,有一位梵志就飞在于空中,欲得免死。但是仍然不能免死,就在于其空中的地方命终了。第二位的梵志,乃跳入于大海的水底,欲得免死,然而即在于那个地方命终。那位第三位的梵志也欲得

免死,就进入于须弥山的山腹内,可是仍然而死在于山腹中。第四位的梵志则钻入于地,至于金刚际(地大最底的地方),欲得免死,仍然是同样的在那个地方命终。

那时,世尊用天眼去观见这四位梵志,各各都在避免死亡,但是都同样的免不了命终。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并不是飞到空中,也不是跳入大海之中,同时也不是进入于山石的中间,并没有一地方所在,能脱逃而不受死亡的!)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有梵志四个人,集在于一个地方,都欲得免死,而商议其事。商量后,各人都归各人所奔的地方,但是 仍然不能免死。其中一人在于空中,一人进入于海水之中,一人入于山腹中,一人则入于地中,都同样的死亡了。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欲得免死的话,就

应当思惟四法之本。那四法呢?(一)一切行无常(一切为因缘所生的,是无常住的),就是初法之本(第一法之本),应当念念修行此法。(二)一切行苦(一切 业行都是苦的),就是第二法之本,应当共同思惟此法。(三)一切法无我(在一切事相当中,无我的自主性的),就是第三法之本,应当共同思惟此法。灭尽为涅 盘(灭尽有造作无常之法,而得寂灭安乐),就是第四法之本,应当共同思惟此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都应当思惟此四种法之本。所以的缘故就是:便能脱离生 老病死,愁忧苦恼之故,这生死等事就是苦的元本啊!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求方便,去成就此四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增上品第三十一(三)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增上品第三十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