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禁品第四十六(七)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结禁品第四十六(九)

结禁品第四十六(八)

四一五

大意:本经叙述外道异学,向诸比丘发

问:他们的教法和佛的教法有甚么不同之事,诸比丘将此事白佛。佛陀则开示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的甚深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众多的比丘到了乞食之时,就着衣持钵,拟进入于罗阅城去乞食。这时,众多的比丘便作如是之念:我们要入城去乞食,时间还早,我们可以先到外道异 学之处,去和他们相互论议。这时,众多的比丘便到了外道异学之处。当时,诸外道曾遥见诸沙门众之来到,就各各自相谓言而说:「诸位大德!请大家要寂寞,不 可以出高声语言。因为沙门瞿昙的弟子,现在将来到这里。那些沙门之法,乃称誉寂寞的人。我们也应使他们知道我们的正法,同样的不乱辞,并没有乱的。」

那时,众多的比丘,便至于外道异学之处,都共相问讯,然后都坐在于一边。这时,外道曾问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沙门瞿昙,都给与诸弟子们说此妙法,而你们这 些诸比丘们,都能尽解一切诸法,而能自游戏于其法之中吗?我们也同样的与诸弟子们说此妙法,而自游戏于其中的。那么,我所说的,和你们的教法有甚么不同 呢?有甚么差别呢?说真的,说法、教诫,都是同为一类而没有异的。」这时,众多的比丘听到外道异学之所说,也不称为善,也不说它为恶,就从座起,各退而 去。

这时,众多的比丘自相谓言而说:「我们应当将此义,持往去白世尊。如果如来有所解说的话,我们就应当念念奉行。」那时,众多的比丘进入罗阅城去乞食完毕 后,即还至于寮房内,收摄衣钵后,就往至于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住在于一边。那时,众多的比丘就将此因缘本事,都尽向如来说明。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

们说:「那些外道异学,问此义后你们就应该将此语去回答他而说:『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说此语之时,有甚么义呢?』假如你们持此语去问他的话,那人就不能回答你的,那些外道异学们,就会遂增愚惑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并不是他们所有的境界之故。

因此之故,比丘们!我并不看见有一位天,以及人民、魔,或魔天、帝释、梵天王等人,能回答此语的,除了如来,以及如来的弟子之从我听到的人,这些就不在其内。有关于一论、一义、一演,我虽然说过此义,但是由于何故而说此义呢?

(一)一切众生都由于食而得以生存,如没有食的话,就会死亡。那些比丘都平等而厌患,平等的解脱,平等的观察,平等的分别其义,平等的尽诸苦际,都同为一 义,而没有二义。一论、一义、一演之义,我所说的,正是如是而已!(二)二论、二义、二演,我虽然说过此义,但是由于甚么而说的呢?所谓名与色是。甚么

叫做名呢?所谓痛、想、念、更乐、思惟,就是所谓名(精神、意识)。甚么叫做色呢?四大,以及四大所造之色,就是所谓的色(物体、物质)。由于此为缘本, 故名之为色。所谓二论、二义、二演,就是由于此因缘之故,我现在再阐述它。如比丘都平等的厌患,平等的解脱,平等的观察,平等的分别其义,平等的尽其苦际 的。

(三)三论、三义、三演,到底是由于甚么缘故而说此义的呢?所谓三痛(三受)是。那三痛呢?所谓苦痛(苦受)、乐痛(乐受)、不苦不乐痛(舍受)。为甚么 叫做乐痛呢?所谓心中会有快乐之想(会觉得快乐),并不会分散,就名叫做乐痛。为甚么叫做苦痛呢?所谓心中会感觉愦乱而不安定专一,都思惟若干想,就是所 谓的苦痛。甚么叫做不苦不乐痛呢?所谓心中没有苦,也没有乐的感觉,又不是定于一,也不是乱想,也不思惟法与非法,都恒自寂默,心里并没有甚记忆,因

此之故,名叫不苦不乐痛,就是所谓的三痛(三受)。如比丘平等的厌患,平等的解脱,平等的观察,平等的分别其义,平等的尽其苦际。我所说的三论、三义、三演,正是如是而已!

(四)四论、四义、四演,到底是由于甚么缘故,又说此义呢?所谓四谛是。那四谛呢?所谓苦、集、尽(灭)、道等圣谛是。甚么叫做苦谛呢?所谓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总而言之,为五盛阴苦(五阴炽盛所带来的苦),就是所谓的苦谛。甚么叫做集谛呢?所谓爱之本,与 欲相应的,就是名叫集谛(所谓烦恼的总称)。甚么叫做苦尽谛(灭谛)呢?所谓其爱乃永尽无余,更不会再生,就是所谓的苦尽谛。甚么叫做苦出要谛(道谛) 呢?所谓贤圣的八品道,也就是正见、正治(正思惟)、正语、正命、正业、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正定),就是名叫八品之道。若比丘平等厌患,平

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观察,正等而尽其苦际。就是所谓的四论、四义、四演,我所说的,正就是如此而已!

(五)五论、五义、五演,我现在所说的,由于甚么缘故而说的呢?所谓五根是。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甚么叫做信根呢?所谓贤圣 的弟子,乃信如来的道法。信那位如来为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 出现在于世间,就名叫做信根。甚么叫做精进根呢?所谓其身与心意,都并为勤劳而不倦,都灭不善之法,使善法能够增益,而顺心执持,就名叫做精进根。甚么叫 做念根呢?所谓念根,就是指所诵不忘,都恒在于心怀,总持而不失,那些有为、无漏之法,始终不忘失,就名叫做念根。甚么叫做定根呢?所谓定根,就是指心中 没有错乱,没有若干之想,都恒于专精一意,就名叫做三昧根

(定根)。甚么叫做智慧根呢?知道苦,知道苦之集,知道灭尽,知道正道,就是所谓的智慧之根,这名叫做五根。比丘们!在于其中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五论、五义、五演,我所说的,正就是所谓如是而已!

(六)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的到底是由于甚么绿故呢?所谓六重之法是。那六法呢?于是(是这样:)比丘!常恒身行慈心,如果在闲净室中的话,就常如一 心,为可尊可贵,恒常的和合,就是所谓的比丘之第一重之法(第一种法)。又次,口行慈心,始终并不虚妄,为可敬可贵,就是所谓的第二重法。又次,意行慈, 不生起憎嫉之心,为可敬可贵,就是所谓的第三重的法。又次,如果得到法利的供养,钵内还有遗余的饮食等物的话,就与诸修梵行的人,平等的转施与他们,就是 所谓的第四重之法,为可敬可贵的,又次,应奉持禁戒,没有脱失,为贤圣之人之所贵的,就是所谓的第五重的法,为

可敬可贵的。又次,正见为贤圣的人得以出要,得尽苦际,使意不错乱,应和诸梵行的人等修其行,就是所谓的第六重之法,为可敬可贵的。那时,比丘们!平等的厌患,平等的解脱,平等的分别其义,平等的尽于苦际。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的,正谓是如是而已!

(七)七论、七义、七演,由于甚么缘故而说此事呢?所谓七种神识止处是。那七种呢?或者有众生,有若干之想,有若干种之身,所谓天,以及人是。或者有众 生,有若干种之身而同为一想,所谓梵迦夷天(净身天)最初出现之时。或者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或者有众生,同为一身而有若干想,所谓遍净天 是。或者有众生,为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无所有处天)是。(以下 为多出:或者有众生,为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是。)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七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平等而尽于苦际。七论、七义、七演,我所说的正为是如此而已!

(八)八论、八义、八演,为我所说的,是由于甚么缘故而说这道理呢?所谓世间的八法,这是随着世间而回转的法。那八法呢?所谓利、衰、毁、誉、称、讥、 苦、乐,就是所谓八种法为随着世间而回转的。如果比丘在于其中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的,正就是如此而已!

(九)九论、九义、九演,为我所说的,到底是由于甚么绿故,而说此的呢?所谓九众生居处是。那九种呢?如有众生,为若干种的身,所谓天,以及人类是。或者 有众生,为若干种之身,而同为一想,所谓梵迦夷天(净身天,初禅的梵天),最初出现之时是。或者有众生,为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或者有众生,为一身而 为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或者有众

生,为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无所有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有想 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连同无想天的众生,以及诸所生之类(无想天,通常都列为第五),为之九神止处(九有情居)。于是,比 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九论、九义、九演,为我所说过的,正就是如此而已!

(十)十论、十义、十演,由于甚么而说的呢?所谓十念是。也就是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数息)、念身、念死,就是所谓的十念。如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十论、十义、十演,就是如是,比丘们!就是从于一,乃至于十的。

比丘们!当知!如果外道异学,听到这些语之后,犹不能熟视颜色,更何况欲回答呢?如有比丘能解此义的话,在于现法

当中,为最尊第一的人。再者,如比丘、比丘尼思惟此义,乃至十岁(十年间)的话,必定能成就如下之二果的:或者成就阿罗汉果,或者成就阿那含果(三果,不 还果)。比丘们!舍置十岁不论(不要说须十年),如果在一年当中思惟此义的话,就必定能成就如上之二果,终皈不会中退的。比丘!暂且舍置一年不论,如果四 部之众,能以十个月的时间,或者至于一个月,去思惟此义的话,也必定会成就如上之二果的,也不会中退的。且舍弃一个月不论,如四部之众,能在七日的中间, 去思惟此义的话,必定会成就如上的二果,终究不会有疑的。」

那时,阿难在世尊的后面,执扇扇佛。那时,阿难白佛说:「世尊!此法乃极为甚深,如果所在的地方,有如是之法的话,就当知道!便会遇着如来!唯然!世尊!此法名叫甚么呢?应当要怎样奉行呢?」佛陀告诉阿难说:「此经名叫十法之义,应当念念奉行!」

那时,阿难,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结禁品第四十六(七)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结禁品第四十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