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念品第二(一〇)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广演品第三(二)

广演品第三(一)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

广演品第三

十一

概要:本品所叙述的大意,乃将上面的十念一再的布衍说明。首先指示当观如来的形体,念如来的十力具足等诸功德,自会成就大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

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果已修行一法的话,便会有名誉,而会成就大果报,种种之善都会普至,而会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处(回到无造作的本源,而脱离生死轮回的境界),便会成就神通,便会除去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盘寂静。其么为一法呢?所谓念佛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为甚么修行念佛,便会有名誉,便会成就大果报,诸善都会普至,而能得甘露味,而至于无为处,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 沙门果,而自致于涅盘呢?」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诸法的根本,乃为如来所说的。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如从如来之处听到其教义之后,便当 会受持!」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谛听!谛听!(你们要注意的听!要专心一意的听!)听后,应当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分别(解释)其中的 真义。」大众回答说:「如

是!世尊!」诸比丘们,乃趋前(提高精神)而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如果有一位比丘,正其身,整其意,结跏趺之坐(趺就是足背,故为两脚交结,而将两趺放置在于两胁之坐法,所谓坐禅的型态),系念在前 (注意其念头),并没有其它的杂想,专一精神的怀念佛陀。观想如来的形体,未曾离开其眼睛。已经不离开其眼睛的话,便思念如来的功德。所谓如来之体,乃为 金刚所成的,为十力具足(1.处非处智力〔是这样的,或不是这样的智力。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是处,如作恶业,得受乐报为无是处。〕2.业异熟智力 〔知诸业必至之果〕。3.知道达于结果的正道。〔众生于六道,或涅盘无漏行所至之处。〕。4.知道上下根智。5.知有情的种种的性向-欲乐善恶等。6.知 诸感官的比较的势力-众生的,众生种种界智力。7.知道诸度的冥观,以及入定,和净洁这些精神,而致坚固的智力。8.能忆念前生

〔宿命〕的智力。9.得天眼而知一切的智力,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等。10.知道诸漏灭尽的智力,永断习气),也具有了四无所畏(1.说 了知一切法无所畏。2.说一切漏灭尽无所畏。3.说染法为修道之障阻无所畏。4.善能说出离之道无所畏。)在大众当中,为非常的勇健的,如来的颜貌,乃为 端正无双,怎么看,也不会厌足。是戒德成就,有如金刚,不可能毁废那样。也非常的清净而没有瑕疵,有如琉璃那样。如来的三昧(正定)并未有始而减(没有开 始退减的现象),已息灭而永寂(已没有烦恼心的动静之象),而没有他念(无杂念)。那些憍慢刚暴强横等诸性情,都已担怕(恬静寡欲),那些欲意(贪欲)、 恚想(瞋恚之念)、愚惑之心,以及犹豫(疑念)、慢结(我见)等,统统除尽。如来的慧身,其智慧并没有崖底,并没有所罣碍。如来之身,可说就是解脱成就 (脱离一切系缚烦恼),诸趣都已灭尽(地狱、饿

鬼、畜生、修罗、人、天等趣,也就是生死轮回的六道,已和佛无关),已不再有生在六趣之分,不再说:『我当会更堕入于生死』等语。如来之身,已度脱知见之 城(已超脱世知世见),能知他人的根智,能知应度与不度,知道死于此,而生于彼,在周旋往来于生死之际当中的有解脱者,没有解脱者,等事,均能知道的详 尽。这就是所谓修行念佛之行的话,便会有名誉,便能成就大果报,便为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于无为之处。由于是这样,便能成就神通,除灭诸乱想,而获沙门 果,而自致于涅盘寂静。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恒常的思惟,永不离佛念(念佛),便会当然的获此诸善功德!应该要如是!比丘们!当应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十念品第二(一〇)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广演品第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