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3经 三集 第一 婆罗门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4经 三集 第三 阿难品

【南传增支部】第3经 三集 第二 大品

第二 大品

六十一1

一2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外道3所依处,此为贤人之所寻、究、诫者,而且是

上溯几世代亦无有作者。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凡士夫人领受乐、苦、或非

苦、非乐者,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

如是见:‘凡士夫人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之因,是神之化作。’

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凡士夫人领受乐、苦、或非苦、

非乐者,此一切之因,是神之化作。’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

是见:‘凡士夫人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是无因无缘而生者。’

二 诸比丘!此中凡沙门、婆罗门言:‘凡士夫人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此

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若如是说、如是见,则我将至彼之处作非苦、非乐者,

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

若彼对我之问答为然者,则:

174 我将对彼等如是说:“若果然,则具寿!于前世作因故,当可杀生,于前世作因

故,当可取不与者,于前世作因故,当可行非梵行,于前世作因故,当可妄语,于

前世作因故,当可离间语,于前世作因故,当可粗恶语,于前世作因故,当可杂秽

语,于前世作因故,当可为贪欲者,于前世作因故,当可为嗔恚者,于前世作因故,

当可为邪见者。诸比丘!复次将前世之所作,执为坚实者,是无所谓可作或不可作

之欲,亦无精进。复之,尚未确知为可作或不可作时,失念,无所护而住者,自称

为沙门是无理由之事。

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说、如是见之沙门、婆罗门之第一正当根据。

三 诸比丘!此中凡沙门、婆罗门言:‘凡士夫人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此

一切因,是神之化作,若如是说、如是见,’则我将至彼之处作如是说:‘具寿!

汝等实是作如是说、如是见否?凡士夫人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因,

是神之化作。’

若彼对我之问答为然者,则:

我对彼等作如是说:“若然,则具寿!由于神化作之因,当可杀生……乃至……

由于神化作之因,当可为邪见者。”诸比丘!复次,从神之化作,执为坚实者,是无

所谓此是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无精进。复次,尚未确知为可作或不可作时,失念,

无所护而住者,自称为沙门是无理由之事。

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说、如是见之沙门、婆罗门之第二正当根据。

175 四 诸比丘!此中凡沙门、婆罗门言:‘凡士夫人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此

一切是由无因、无缘而来,’若如是说、如是见者,则我将至彼之处作如是说:“具

寿!汝等实是如是说、如是见否?凡士夫人领受乐、苦、或非苦、非乐,此一切是

由无因、无缘而来。”

若彼对我之问答为然者,则:

我将对彼等如是说:“若然,则具寿!因为无因无缘故,当可杀生……乃至……

因为无因、无缘故,当可为邪见者。”诸比丘!复次,执无因为坚实者,是无所谓是

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无精进。复次,尚未确知其为可作或不可作时,失念,无所

护而住者,自称为沙门是无理由之事。

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说、如是见之沙门、婆罗门,之第三正当根据。诸

比丘!此等三者,是外道之所依处,此为贤人之所寻、究、诫者,而且上溯几世代

亦无有作者。

五 诸比丘!然则我所说之法不为折伏,不为杂染,不为非难,不为沙门、婆罗门、

智者所诃毁,诸比丘!所谓我所说法是不为折伏、不为杂染,不为非难,不为沙门、

婆罗门、智者之所诃毁者为何耶?

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诸比丘!

此等即是六触处,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诸比丘!此等即是

十八意近行4,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诸比丘!此等即是四

圣谛,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

六 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沙门、婆罗、智者所

诃毁。又缘何而说此耶?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

176 识界。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如是我所说法不为折伏、不为杂染、不为非难、不

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诃毁。如是说者,是缘此而如是说。

七 诸比丘!此等即是六触处,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又缘

何而说此耶?诸比丘!此等即是六触处:眼触处、耳触处、鼻触处、舌触处、身触

处、意触处。诸比丘!此等即是六触处,如是我所说之法……乃至……谓不为智者

所诃毁。如是说者,是缘此而如是说。

八 诸比丘!此等即十八意近行是,故我所说之法,不为智者所诃毁。又,缘何而

说此耶?眼见色已,而近行于顺喜处色,近行于顺忧处色,近行于顺舍处色。耳闻

声已……乃至……鼻嗅香已……乃至……和尝味已……乃至……身触所触已……乃

至……意了法已,而近行于顺喜处之法,近行于顺忧处之法,近行于顺舍处之法。

诸比丘!此等即是十八意近行。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如是说

者,是缘于此而如是说。

九5 诸比丘!此等即是四圣谛,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又,

缘何而说此耶?诸比丘!因六界而有入胎,由入胎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缘而有六处,

由六处之缘而触,由触之缘而有受。诸比丘!复次,我教领纳者此是苦,教此是苦

之集,教此是苦之灭,教此是趣于灭苦之道。

177 一0 诸比丘!何为苦圣谛耶?

生是苦、老亦是苦、病亦是苦、死亦是苦、忧、悲、苦、愁、恼亦是苦,与不

受者会是苦,与所受者离是苦,求不得所欲之物是苦,略言之五取蕴皆是苦。诸比

丘!此说为苦圣谛。

一一 诸比丘!何为苦集圣谛?

由无明之缘而有行,由行之缘而有识,由识之缘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缘而有六

处,由六处之缘而有触,由触之缘而有受,由受之缘而有爱,由爱之缘而有取,由

取之缘而有,有由有之缘而有生,由生之缘而生起老、忧、悲、苦、愁、恼。如此

而有此纯苦蕴之集。诸比丘!此说为苦集圣谛。

一二 诸比丘!何为苦灭圣谛?

然则,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由行之灭而有识之灭,由识之灭而

有名色之灭,由名色之灭而有六处之灭,由六处之灭而有触之灭,由触之灭而有受

之灭,由受之灭而有爱之灭,由爱之灭而有取之灭,由取之灭而有有之灭,由有之

灭而有生之灭,由生之灭两者、死、忧、悲、苦、愁、恼灭。如是而有此纯苦蕴之

灭。诸比丘!此说为苦灭圣谛。

一三 诸比丘!何为趣于苦灭道之圣谛耶!

此即八支圣道是。即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诸比丘!此说为起于苦灭道之圣谛。

诸比丘!此等我所说之四圣谛法是不为折伏、不为杂染、不为非难、不为沙门、

婆罗门所诃毁。如是所说,是缘于此而如是说者。

178 六十二6

一 诸比丘!无闻之异生称此等三者,为无母子之怖畏。之何为三耶?

诸比丘!有大火灾发生时,诸比丘!当大火灾发生时,村亦被火烧,邑亦被火

烧,都亦亦被烧。无论是村被烧时,邑被烧时,都亦被烧之时,于其处皆有母不逢

子,子亦不逢母者,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称为第一之无母子之怖畏。

二 复次诸比丘!有大雨倾注时,诸比丘!大雨倾注时起大氾滥。大氾滥起则村庄

被漂流,邑亦被漂流,都亦亦被漂流。无论村庄被漂流时,邑被漂流时,都市被漂

流时,于其处即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称为第二无

母子之怖畏。

三 复次诸比丘![有住在]旷野之蛮贼施暴,地方众人皆怖而乘车逃亡。诸比丘!

[住在]旷野之蛮贼怖畏起时,地方众人乘车逃亡,当时即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

母者,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称为第三之无母子之怖畏。诸比丘!无闻之异生称

此等三者,为无母子之怖畏。

四 然则,无闻之异生将此等三者实有母子之怖畏,称为无母子之怖畏。云何为三

耶?

诸比丘!有大火灾发生时。诸比丘!大火灾发生时,村庄被火烧,邑亦被烧,

都市亦被烧。当村庄被烧,邑亦被烧,都市亦被烧时,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诸

比丘!

179 此是第一有母子之怖畏,而无闻之异生称为无母子之怖畏者。

复次诸比丘!有大雨倾注时……乃至[二]……当都市被漂流时,有母逢子,

子亦逢母者。

诸比丘!此是第二有母子之怖畏,而无闻之异生称为无母子之怖畏者。

复次诸比丘![住在]旷野之蛮贼施暴,住在地方之众人皆怖而乘车逃亡时,

诸比丘![住在]旷野之蛮贼怖畏起时,地方之众人即车逃亡,当时,有母逢子,

子亦逢母者。诸比丘!此是第三有母子之怖畏,而无闻之异生称为无母子之怖畏者。

诸比丘!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而无闻之异生称为无母子之怖畏。

五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无母子之怖畏,云何为三耶?

是老之怖畏、病之怖畏、死之怖畏。

诸比丘!母[见]子之老,而谓我可以老,我子不可以老者,是不可得;或子

[见]母之老,而我可以老,我母不可以老者,亦不可得。

诸比丘!母[见]子之病,而谓我可以病,我子不可以病者,是不可得;或子

[见]母之病,而谓我可以病,我母不可以病者,亦不可得。

诸比丘!母[见]子之死,而谓我可死,我子不可以死者,是不可得;或子[见]

母之死,而谓我可以死,我母不可以死者,亦不可得。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无母

子之怖畏。

180 六 诸比丘!有道有所行,能断、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与此等三者无母子

之怖畏。诸比丘!以何为道?以何为所行?而能断、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

与此等三者无母子之怖畏。诸比丘!以何为道?以何为所行?而能断、能超越此等

三者有母子之怖畏与此等三者无母子之怖畏耶?

此即圣八支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是。诸比丘!此即是道,此即是所行,能断、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与

此等三者无母子之怖畏。

六十三

一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俱游行于拘萨罗,入于名为艾那迦布拉之拘萨罗中之婆罗

门村。住在艾那迦布拉之婆罗门家主等闻说,沙门尊瞿昙释迦子从释迦族出家来至

艾那迦布拉者,又,彼尊瞿昙有美孪称赞之声扬,谓: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明行

具足、善近、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彼对此众人及

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庶民、有情、能自了知、证已而教说者。彼

宣示初善、中善、终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洁白之法,能遇如是之阿罗

汉者,是幸甚。

二 其时住在艾那迦布拉之婆罗门家主等,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一类人即问讯世

尊,而坐于一面。

181 又有一类人则与世尊互相庆慰、欢喜感铭之交谈已,坐于一面。又有一类人即向世

尊合掌后坐于一面。又有一类人即告白名姓后坐于一面。又有一类人则默然坐于一

面。住在艾迦布拉之婆蹉匈塔婆罗门白世尊言:

三 “希有者,尊瞿昙!未曾有者,尊瞿昙!尊瞿昙之诸根极为悦豫,外皮之色泽极

净,极鲜。尊瞿昙!譬如秋浅黄色之枣子极净,极鲜。正如是,尊瞿昙之诸根极悦

豫,外皮之色泽极净、极鲜。尊瞿昙!譬如多罗树圆熟之[实],始从茎取出时,是

极净、极鲜,正如是,尊瞿昙之诸根是极为悦豫。外皮之色泽是极净、极鲜。尊瞿

昙!譬如阎浮河之金,由伶巧锻工子充分精选出来,[镕解]在坩埚中,充分被伶巧

之[炼金]者精炼而成之钵,置于红色之褐上,偏照光辉。正如是,尊瞿昙之诸根

极为悦豫,外皮之色泽是极净、极鲜。尊瞿昙!凡是所有之高床大床:譬如广大座、

长椅子、长牝之细毡、杂色之毛毯、白羊毛之褥、刺绣花之毛毯、充绵的铺床物,

画有兽类形状之羊毛毯、两端有缘饰之羊毛毯,只在一端有缘饰之羊毛毯,镂有珠

宝之绢褥,镂有珠宝之绢丝所织之褥,羊毛的毡,象菌褥,马菌褥,车菌褥,羚羊

皮菌褥,最胜羚羊皮菌褥外被,两边之丹忱,如是高床大床,尊瞿昙是应欲而得,

容易得,可多得。

四 “婆罗门!凡是所有之高床大床譬如广大座……乃至……两边之丹枕,此等于出

家是难得,又得之亦不相应。

婆罗门!有此等三者高床、大床是我今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者。云何为

三耶?

182 天之高床、大床,梵之高床、大床,圣之高床、大床。婆罗门!此等三者高床、

大床,是我今应欲得,容易得,可多得者。”

五 “尊瞿昙!复有何者为尊瞿昙之今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天之高床、大床

耶?”

婆罗门!今我无论住任何村庄或邑之近处,我须于日前分,披内衣、著衣、持

钵,为乞食而入彼村或邑。我须于午后从乞食,还趣于彼树林。我将彼处所有之草

或叶集于一处而坐。结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对7起念。我即离欲,离不善法,有

寻、有伺,具足从离所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于内等静,心之一

趣性,无寻、无伺,具足从定所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离喜贪故,我舍而住,又

有念、正知、以身受乐,诸圣者舍而有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又,断乐故,

又断苦故,先前之喜忧灭故,具足无苦、无乐、舍念极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

婆罗门!我若如是经行,其时我之经行,即是天之经行。婆罗门!我若如是住,

其时我之住,即是天之住。婆罗门!我若如是坐,其时我我坐,即是天之坐。婆

罗门!我若如是卧,其时我之卧,即是天之高床大床。婆罗门!此即所谓天之高床

183 大床。婆罗门!此即所谓天之高床大床。我今即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尊瞿昙!是希奇,尊瞿昙!是未曾有,除尊瞿昙之外,有谁能如是应欲而得高

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

六 尊瞿昙!又,何为尊瞿昙今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之彼梵之高床大床耶?

“婆罗门!今我无论住任何之村庄或邑,我在日前分披内衣,著衣,持钵,为乞

食入彼村或邑。我在午后从乞食还,趣于彼林,我将彼处所有之草或叶集于一处而

坐,结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对起念。我即与慈俱行之心偏满于一方而住。第二、

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偏于上下一切处,与慈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

无恼害之心偏满而住。以与悲俱行之心偏满于一方……乃至……与喜俱行之心偏满

于一方……乃至……与舍俱行之心偏满于一、方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

是横偏于上下一切处,对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

偏满而住。

婆罗门!我若如是经行,其时我之经行即是梵之经行。

婆罗门!我若如是住……乃至……坐……乃至……卧,其时我之卧,即是梵之

高床大床。婆罗门!此即所谓梵之高床大床。我今即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184 “尊瞿昙!是希奇!尊瞿昙!是未曾有,除瞿昙之外,有谁能如是应欲而得高床

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

七 尊瞿昙!何为尊瞿昙今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彼圣之高林大床耶?”

“婆罗门!今我无论住任何之村庄或邑,我在日前分披内衣,著衣,持钵,为乞

食而入彼村庄或邑。我于午后从乞食还,趣于彼林。我将彼处所有之草或叶集于一

处而住,结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对起念。我即如是知:我是断贪者、截根者,如

切除多罗树之顶,不复生,未来亦不可能生。我是断嗔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罗树

之顶,不复生,未来亦不可能生,我是断痴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罗树之顶,不复

生,未来亦不可能生。

婆罗门!我若如是经行,其时我之经行,即是圣之经行。婆罗门!我若如是住

则……乃至……若坐……乃至……若卧,其时我之卧,即是圣之高床大床。婆罗门!

此即所谓圣之高床大床。婆罗门!此即所谓圣之高床大床。我今即应欲而得,容易

得,可多得。”

“尊瞿昙!是希奇!瞿昙!是未曾有,除尊瞿昙之外,有谁能如是应欲而得高床

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譬如令伏者得

起,令覆者得发,如示迷者以道,如暗中持来灯火有眼省得见诸色,正如是,世尊

185 瞿昙以种种方法开示法。我等须归依尊瞿昙,归依法、僧。尊瞿昙请存念我等从今

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六十四8

一 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之鹫峰山

其时名为舍罗步之偏历者,去此律未久,即告王舍[城]中之民众曰:“我知沙

门释迦子等之法,复次,我是知沙门释迦子等久法已,而后去其法律者。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于日前分披内衣、著衣、持钵,为乞食而入王舍[城]。

彼等诸比丘闻舍罗步偏历者告王舍[城]中众曰:‘我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

复云:我是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已,而后去其法律者。’

时彼等诸比丘于王舍[城]乞食已,午后从乞食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

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名为舍罗步之偏历者,去此法律未久者,彼如是告王舍城之民众曰:‘我

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复云:我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已,而后去其法律者。’大德

世尊若能垂愍请诣于沙毗尼岸之舍罗步偏历者所居之偏历者园,当甚幸。世尊即默

然允许之。

186 三 时,世尊于日后分时,从宴默起,诣于舍罗步偏历者所居之--沙毗尼岸之偏

历者园。诣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即告舍罗步偏历者曰:

“舍罗婆!汝确实如是语耶?‘云我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复次,我知沙门释迦

子等之法已,而后去其法律者。’如是语时,舍罗步偏历者即默然。

再次,世尊告舍罗步偏历者曰:且说!舍罗步!何者是汝所知沙门释迦子之

法?若汝有不足之处,我当补满[之],然而,若汝无所缺,我将为[其]随喜。舍

罗步偏历者三度亦默然。

四 时,彼偏历者众即告舍罗步偏历者曰:友,舍罗步!汝对沙门瞿昙所乞之事,

沙门瞿昙正在劝汝。友,舍罗步!且说!何者是汝所知之沙门释迦子等之法?若汝

有不足之处,沙门瞿昙当予补满[之],然而,若汝无所缺,沙门瞿昙则予随喜。

如是作语时,舍罗步偏历者即默然、悄然、垂颈、伏面、沉想、无回答而坐。

五 时,世尊见舍罗步偏历者默然、悄然、垂颈、伏面、沉想、无回答,遂告彼偏

历者众曰:

187 偏历者众9!若有人言:汝虽自称正自觉者,[汝]却未觉于此等之法。则我将

对彼作充分之审问,检讨、论究。若我作充分之审问、讨、论究、则必堕于三处之

随一处,谓无是处、无容有。或答非所问或将话题转于其他,[或]现愤、嗔与不兴,

或默然、悄然、颈、伏面、沉想、无回答而坐,犹如舍罗步偏历者。偏历者众!若

有人言汝虽自称为漏尽,[汝]却犹未尽此等之漏。我将对彼作充分之审问、检讨、

论究。若我作充分之审问、检讨、论究、则彼堕于三处之随一处,谓无是处:或是

答非所问,而将话题转于其他,[或]现愤、嗔与不兴,或默然、悄然、垂颈、伏面、

沉想、无回答而坐,犹如舍罗步偏历者。

偏历者!若有人对我作如是言:汝虽是为人之利益而说法,但其法对修行者之

尽苦并无帮助。如此,我将对彼作充分之审问,检讨、论究。若我作充分之审问。

检讨、论究、彼不致堕于三处之随一,无是处,无容有或答非所问,或将话题转于

其他,[或]现愤、嗔与不兴,或默然、悄然垂颈、伏面、沉想、无回答而,坐犹如

舍罗步偏历者。”

其时世尊于沙毗尼岸之偏历者园中,作三次之师子吼已,遂消失于虚空。

188 六 其时,世尊退去不久,彼等偏历者众即包围舍罗步偏历者,以言语之针刺集中

于[彼]:“友,舍罗步!譬如于广林中,卑劣之野干云我将作师子吼声,却只出野

干之吼声,只作[普通]食肉兽之声而已。友,舍罗步!汝正如是,唯于沙门瞿昙

不居处思惟我将作师子吼,却只作野干吼,作[普通]食肉兽之吼声。友,舍罗步!

譬如雌鸡,欲作雄鸡之鸣声,却只作雌鸡之鸣声。友,舍罗步!汝正如是,唯于沙

门瞿昙不居处思我将作雄鸡之鸣声,却只作雌鸡之鸣声。友,舍罗步!譬如有牡牛,

于空舍中思惟此欲作深吼声,舍罗步!汝正如是,唯于沙门瞿昙不居处思惟欲作甚

深吼声。”

其时,彼等偏历者众即包围舍罗步偏历者,以言语之针刺集中于彼。

六十五10

一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入于名为羁舍子之伽蓝族邑。伽

蓝族羁舍子等闻,沙门尊瞿昙是释迦子,从释迦出家至羁舍子,又,彼尊瞿昙有美

好称赞之声扬,谓: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乃至……宣示……如是

能遇阿罗汉是幸其甚。--其时,羁舍子伽蓝众即诣世尊之处。诣已,一类之人即问

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一类人即与世尊互相庆慰,致欢迎,感铭之交谈已,坐于一面。

一类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白出名姓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默

然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羁舍子伽蓝众白世尊言:

二 “大德!有沙门、婆罗门众来至羁舍子,彼等只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于他说则

予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复有他类沙门、婆罗门来至羁舍子,彼等即皆

189 只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他说则予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对彼等,我等

有惑,有疑--于此等沙门、婆罗门诸氏中,谁语真实?谁语虚伪?

三 伽蓝众!汝等所惑是当然,所疑是当然,有惑之处,定会起疑。

伽蓝众11!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与藏[经]之教[相合]

之说勿信基于寻思者,勿信基于理趣者,勿信熟虑于因相者,虽说是与审虑、忍许

之见[相合]亦勿予信、[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

勿予信之。伽蓝众!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

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与苦--则伽蓝众!汝等于时应断[彼]。

四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伽蓝众!此有贪心之人是为贪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取不与者、

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五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嗔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伽蓝众!此有嗔心人是为嗔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取不与者、与

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以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六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愚痴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190 “复次,伽蓝众!此愚痴人是被愚痴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取不与者、与

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七 “伽蓝众!汝等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不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有罪。”

“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诃毁者。”

若圆满执取为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耶?”

“大德!圆满之执取,即能引无益与苦,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八 “伽蓝众!是故,我语:‘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

因其与藏[经]之教[相合]、勿信是基于寻思、勿信是基于理趣、勿信是熟虑因相、

勿信是与审思、忍许之见[相合],[说者]虽是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

我等之师亦勿予信。’伽蓝众!若汝等惟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

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即能引无益与苦--则伽蓝众!汝等于时

应断[彼]。’如是语者是缘此而说。

九 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乃至……勿因是师即予信,伽蓝众!若汝等惟自

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借者之所称赞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即能

引益与乐--即伽蓝众!其时应具足而住之。’

一0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无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191 “复次,伽蓝众!此无贪人是不为贪所蔽、心不为捕、不杀有命者、不取不与者、

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即与彼以长夜之益与乐。”

“大德!唯然!”

一一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无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伽蓝众!此无嗔人是不为嗔所蔽、心不为捕、不杀有命者……乃至……、

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二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无痴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伽蓝众!此无痴人是不为愚痴所蔽、心不为捕、不杀有命者、不取不与

之物、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三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是不善耶?”

“大德!是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无罪。”

“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称赞者。”

“若圆满执取为能引益与乐耶?或不耶?”

“大德!圆满执取,即能引益与乐。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一四 “伽蓝众!是故,我语:‘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

信因与藏[经]之教[相合],勿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相、

勿信因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

等之师。’伽蓝众!若汝等共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

192 赞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即可引益与乐--则伽蓝众!其时应具足而住,如是语者

是缘此而说。

一五 伽蓝众!彼圣弟子即如是离贪、离嗔,不愚痴。以正知、正念、与慈俱行之

心……与悲俱行之心……与喜俱行之心……与舍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

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偏于上下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之广、

大、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偏满而住。伽蓝众!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

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慰安。

一六 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即有是处,我身坏、死后、当生于善

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即我将

于此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又若作

[恶]之人有恶报,则我将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之触?即彼

等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12我已见己之清

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伽蓝众!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

彼于现法得此四种慰安。”

193 一七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大德!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

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种慰安。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

作业之异熟果,即有是处,我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

又若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则我将于此现世,以无怨、无贪、无苦、

有乐以我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又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不对任何

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之触?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恶]之人

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己见己之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大德!彼圣

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此四种

慰安。

大德!奇哉……乃至……

大德!我等归依世尊、法、又[归依]比丘僧伽,大德请世尊存念我等从今日

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六十六

一 一时,具寿难陀迦住在舍卫[城]东园之弥迦罗母殿。

其时,弥迦罗之孙沙罗与裴克尼亚之鲧罗哈那来诣具寿难陀迦之处。诣已,向

具寿难陀问讯已,坐于一面。具寿难陀迦告坐于一面之弥迦罗之鲧沙罗曰:

194 二 沙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与藏[经]教[相合],勿

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勿信因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

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等之师。沙罗!若汝等惟自觉:此

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若圆满执取此法,即能引无益与苦

-- 是故沙罗!其时汝等应断[彼]。

三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有贪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贪欲。舍罗!有此贪心者,是因贪欲而有命者,取不该取之

物,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四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谓]是有嗔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嗔恚。沙罗!有此嗔心者,是因嗔恚而杀有命者……乃至……

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五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有痴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无明。沙罗!有此愚痴者,是因无明而杀有命者,取不该取

之物,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六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谓]此法是善耶?或不善耶?”

“大德!是不善。”

“为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有罪。”

“[谓]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诃毁者。”

“若圆满执取者,即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然耶?”

195 “大德!圆满执取即能引无益与苦,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七 沙罗!是故,我语:

‘沙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与藏[经]之教[相合]、

勿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相即、勿信因与审虑、忍许之见

[相合],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等之师。’沙罗!若汝等

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若圆满执取此法,即能

引无益与苦,是则沙罗!其时汝等应断[彼]:如此所说者,即缘此而说。

沙罗!如是,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与藏[经]之教[相

合]、勿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相即、勿信因与审虑忍许之

见[相合],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等之师。沙罗!若汝等

只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圆满执取此法,即能

引益与乐,是则沙罗!其时汝等应断[将彼]具足而住。

八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无贪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无贪欲,沙罗!无此贪心者即无贪欲、不杀有命者、不取不

该取之物、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九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无嗔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无嗔恚,沙罗!无此嗔心者即无嗔恚,不杀有命者……乃至

……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利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0 “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无痴耶?”

“大德!唯然。”

196 “沙罗!我言此义为明,沙罗!无此13愚痴者即有明,不杀有命者……乃至……

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一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此法是善耶?或不善耶?”

“大德!是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无罪。”

“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称赞者。”

“若圆满执取即能引益与乐耶?或不然耶?”

“大德!若圆满执取即能引益与乐,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一二 “沙罗!是故,我说:沙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与

藏[经]之教[相合]、勿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相、勿信

因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等师。

沙罗!若汝等惟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圆满执

取此法,即能引益与乐,是则沙罗!其时汝等应[将彼]具足而住。如是所说者,

即缘此而说。

一三 沙罗!彼圣弟子是如是离贪欲、离嗔恚、不愚痴。正知而具念、与慈俱行之

心……乃至……悲……乃至……喜……乃至与舍俱行之心偏满于一方而住。第二、

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于横偏上下一切处,以于一切世界,与舍具行之广、

大、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偏满而住。彼如是知、有14是、有劣、有妙,有远

离此观想。如是知,如是见故,彼之心是从欲漏解脱,又,从有漏解脱,又,从无

197 明漏解脱。解脱已解脱智生。彼即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彼如是知,先是有[我]之贪,彼即不善,今无彼。如是即善。先是有[我]

之嗔……乃至……先是有[我]之痴,彼即不善,今无彼,如是耶善。是故,彼于

现法无希求,寂灭,清凉,彼自己,因成为梵15而住于乐。

六十七16

一17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论事。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依过去世而言:过去世有如是,依未来世而言:未来世当有如是,

依现在世而言:今如是现起。

二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若有人问,应一向记之问,却不一向记,应分别记之问,却不分别记说,应反

诘记之问,却不反诘而记,应舍置之问,却不舍置。则诸比丘!如是之人是不可以

相[与]语者。

诸比丘!复次,若有人问,应一向记之问一向记,应分别记之问分别记,应反

诘记之问反诘记,应舍置之问舍置之,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可以相[与]语者。

三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诸比丘!若有人问,不坚住于处或非处,不坚住于定见,不坚住于智者之说,

198 不坚住于所行。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不可[与]语。

诸比丘!相反之,若有人问,坚住于处或非处,坚住于定见,坚住于智者之说,

坚住于所行,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可[与]语者。

四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诸比丘!若有人问,为不当之答,将言转外,现出愤、嗔与不兴。是则诸比丘!

如是之人是不可[与]语者。

诸比丘!相反之,若有人问,不为不当之答,不将言转外,不现出愤、嗔与不

兴。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是可以相[与]语者。

五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诸比丘!若有人问,即冗长而说,蹂躏[问意],哄笑[使问者踌躇是否该问],

捉话柄,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不可[与]语。

诸比丘!若有人问,即不冗长而说,不蹂躏[问意],不哄笑[不使问者踌躇是

否该问],不捉话柄。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可[与]语者。

六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诸比丘!不倾听者是无缘,倾听者是有缘,彼有缘者是知一法18,偏知一法、

断一法、作证一法。彼是知一法,偏知一法、断一法、作证一法而正确触证解脱。

诸比丘!离执著以作心之解脱,是言之目的,是对谈之目的,是缘之目的,是倾听

之目的。

199 七 凡逆相诈骗 执著深高慢

立非圣德上 互相求瑕疵

误说与过失 将有错胜利

互作不为欢 无关圣者言

若智者知时 望语谈其时

住法而合法 悉皆圣故事

言说者确实 无逆亦不傲

不怀高贡心 不刚愎莫暴

对彼无猜心 正确知后言

请随喜善言 勿欺恶言语19

勿习诘问事 勿捉言话柄

勿说勿踏当 勿语无谛言

为知亦为信 智者言唯此

圣者言如是 此是圣人语

智人已知此 高慢而不语

六十八

一 “诸比丘!若他宗之偏历者如是问:‘诸子!有此等三种法。云何为三耶?’是

贪20、嗔、痴。诸子!此等是三种法。诸子!云何为此等三法之差别?云何为特相?

云何为殊异?诸比丘!若汝等如是被问,对他宗之偏历者将作何记说?”

“大德!我等之教是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指导,以世尊为所归。“大德!此

所说之义唯世尊能辩了,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彼等诸比丘即答于世尊:“大德!唯

然。”

“诸比丘!若他宗之偏历者如是问:‘诸子!有此等三法,云何为三耶?’是贪、

嗔、痴。诸子!此等是三种法。诸子!云何为此等三法之差别?云何为特相?云何

200 为殊异?诸比丘!若汝等如是被问,即应对彼他宗之偏历者作如是记述:诸子!贪

是小罪却离之迟,嗔是大罪却离之速,痴是大罪却离之迟。

二 诸子!未生之贪生,或已生之贪倍加增广,是有何因、有何缘耶?

可谓为净相。彼非理思惟净相故,未生之贪即生,又已生之贪即倍加增广。诸

子!此是未生之贪生,或已生之贪倍加增广之因,此即[其]缘。

三 复次,诸子!未生之嗔生,成已生之嗔倍加增广,是何因、何缘耶?

可谓是恚相。彼非理思惟恚相故,未生之嗔生,又已生之嗔倍加增广。诸子!

此是未生之嗔生,或已生之嗔倍加增广之因,此是[其]缘。

四 复次,诸子!未生之痴生,已生之痴倍加增广是何因、何缘耶?

可谓是非理作意。彼非理思惟故,未生之痴即生,又已生之痴即倍加增广。诸

子!此是未生之痴生,已生之痴倍加增广之因是,此是[其]缘。

五 复次,诸子!未生之贪不生,或已生之贪可断是有何因、何缘耶?

可谓不净相。彼如理作意不净相故,未生之贪不生,又已生之贪可断。此是未

201 生之贪不生,又已生之贪可断之因,此是[其]缘。

六 复次,诸子!未生之嗔不生,或已生之嗔可断,是有何因、何缘耶?

可谓慈心解脱。彼如理作意慈心解脱故,未生之嗔不生,又已生之嗔可断。诸

子!此是未生之嗔不生,或已生之嗔可断之因,此是[其]缘。

七 复次,诸子!未生之痴不生,或已生之痴可断,是有何因、何缘耶?

可谓是如理作意。彼如理作意故,未生之痴不生,又已生之痴可断,此是未生

之痴不生,或已生之痴可断之因,此是[其]缘。”

六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不善根。云何为三不善根耶?

贪21是不善根,嗔是不善根,痴是不善根。

诸比丘!贪者亦是不善。有贪心而以身、语、意所造作者亦是不善。有贪心,

被贪所蔽而心为所执,而由于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于不实而对他人或杀、

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使之逢苦,此亦不善。如是,于彼之生起,由此等

之贪所生、以贪为由绪、以贪为起原、以贪为缘之恶不善法。

二 诸比丘!嗔者亦是不善。嗔而以身、语、意所造作者亦不善。嗔而为嗔所蔽,

又心为所执,而且由于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于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

202 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使之逢苦,此亦不善。如是,于彼生起,从此等之嗔所

生、以嗔为由绪、以嗔为起原、以嗔为缘之恶不善法。

三 诸比丘!痴者亦不善,愚痴而以身、语、意所造作者亦不善,愚痴而为痴所蔽,

又心为所执,而且由于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于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

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使之逢苦,此亦不善。如是,于彼生起、从此等之痴所

生、以痴为由绪、以痴为起原、以痴为缘之恶不善法。

四22 诸比丘!又如是之人称为非时说者,不实说者,无义说者,非法说者,非律

说者。诸比丘!又何以故,如是之人称为非时说者,不实说者,无义说者,非法说

者,非律说者耶?诸比丘!此人是因我有力,我是求力等之思惟,由不实而对他人

或杀、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使之逢苦。复有人,纵语真实亦予轻侮而

不承认,纵语不实亦不执应摘发不实之劳而云此为如是亦非真,此为如是亦非实。

故如是之人说为非时说者,不实说者,无义说者,非法说者,非律说者。诸比丘!

如是之人是被由贪所生之恶不善法所蔽,心为所执,已于现法住于苦、被损、而恼、

而烦、而且身坏、死后即堕恶趣。由嗔而生……乃至……由痴所生之恶不善法所蔽,

心为所执,已于现法住于苦、被损、而恼、而烦、而且身坏、死后堕于恶趣。

五 诸比丘!犹如沙罗树下或达乏树、或潘达那树之被三种茑蔓所侵、被缠、而陷

于困难、陷于衰亡、陷于困难衰亡。诸比丘!正如是,如是之人是被贪所生之恶不

203 善法所蔽,心为所执,已于现法住于苦、被损、而恼、而烦、而身坏、死后堕于恶

趣。由嗔而生……乃至……被痴所生之恶不善法所蔽,心为所执,已于现法住于苦、

为损、而恼、而烦、而身坏、死后堕于恶趣。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不善根。

六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善根。云何者为三善根耶?

无贪是善根,无嗔是善根,无痴是善根。

诸比丘!无贪者是善根,无贪心而以身、语、意所造作者亦是善。无贪心而不

被贪所蔽,心不为所执,不以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于不实而对他人或杀、

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而不使之逢苦,此亦是善。于彼生起,由此等之无

贪所生、以无贪为由绪、以无贪为起原、以无贪为缘之诸善法。

七 诸比丘!无嗔者亦是善,无嗔心而以身、语、意所造作者亦是善。无嗔心而不

被嗔所蔽,心不为所执,不以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

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而不使之逢苦,此亦是善。于彼生起,由此等之无嗔

所生,以无嗔为由绪、以无嗔为起原、以无嗔为缘之诸善法。

八 诸比丘!无痴者亦是善,无痴而以身、语、意所造作者亦是善。无痴而不被痴

所蔽,心不为所执,不以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

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而不使之逢苦,此亦是善。于彼生起,由此等之无痴所生、

204 以无痴为由绪、以无痴为起原、以无痴为缘之诸善法。

九 诸比丘!又如是之人称为:时说者,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诸比

丘!如是之人何以故,如是之人称为时说者,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耶?

诸比丘!此人不以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或掠

夺、或谴责、或放逐、而不使之逢苦。复有人,真实语即承认而不轻侮。语不实时,

执其应摘发不实之劳而言此,如是亦非真,此如是亦非实等。故如是之人说为时说

者,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

一0 诸比丘!如是之人是断从贪所生之恶不善法者,截根者,切多罗树顶者,不

更生,未来亦无所生,于现法安乐而住,不为损、无恼、无烦、已于现法般涅槃。

断由嗔而生……乃至……断由痴而生之恶不善法,未来亦无所生,已于现法安乐而

住,不为所损、无恼、无烦,已于现法般涅槃。

一一 诸比丘!譬如沙罗树下或达乏树下或潘达那树之被三者茑蔓所侵、为所缠般。

尔时有人带来铊与笼,彼从根本切断其茑蔓,切断已,即掘其根,掘已即取出尽是

嗢尸罗草之茎根,彼即寸断其茑之根,根断已,将切成细片,成为细片已,以风与

日曝晒,风与日曝晒已,以火燃烧,烧已,成为灰,成为灰已,以大风簸扬,或漂

205 于河之急流。诸比丘!如是彼茑根之被断,如多罗树顶之被切般,不更生,未来亦

无所生。诸比丘!正如是,如是之人是断由贪所生之恶不善法者,为截根者,切多

罗树顶者,不更生,未来亦无所生、已于现法安乐而住,不损、不恼、不烦、已于

现法般涅槃。断由嗔所生……乃至……断由痴所生之恶不善法,截根者,切多罗树

顶者,不更生,未来亦无所生,已于现法安乐而住,不损、不恼、不烦、已于现法

般涅槃。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善根。”

七十23

一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东园弥迦罗母殿。时,弥迦罗母毗舍佉于布萨24当日

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弥迦罗母毗舍佉曰:

“毗舍佉!汝何故而于日中来此耶?”

“[毗舍佉曰]:“大德!今日我是护布萨日者。”

“毗舍佉!布萨有三种,云何为三布萨耶?

是牧牛者布萨,尼干布萨,圣者布萨。

二 毗舍佉!何者为牧牛者布萨耶?

毗舍佉!譬如有牧牛者,于暮时将牛牵还主人已,作如是思择:今日牛往此处

与此处,于此处与此处饮水。然则明日牛须往彼处与彼处,于彼处与彼处饮水。毗

舍佉!正如是,一类之布萨者是作如是思择:我于今日食此与此之嚼食,食此与此

206 之啖食,然则我于明日须食彼与彼之嚼食,食彼与彼之啖食。彼即由其贪,由与贪

欲俱行之心渡日,毗舍佉!如是即牧牛者布萨。毗舍佉!如是布萨是为牧牛者布萨,

无大果,无大胜利,无大威光,不成为大广。

三 毗舍佉!何为尼干布萨耶?

毗舍佉!有名为尼干之沙门众!彼等对弟子作如是劝:诸子!汝当知,凡是对

住于东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凡对住于西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

凡对住于北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凡对住于南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

杖。如是对一类之有情劝哀怜悲愍。对一类之有情不劝哀怜,不劝悲愍。彼等于布

萨之当日对弟子作如是观:诸子!汝等当知,汝应将衣服悉皆抛掷,而作如是言:

我于任何处无任何物25,又我对任何物无执著。然而彼之父母却知彼是我等之子,

彼亦知彼等是我之父母。复次,彼之妻与子知彼是我之养者,而彼亦知彼是我之妻、

之子。复次,彼之僮仆、佣夫是知彼是我等之主,彼亦知彼等是我之僮仆、佣夫。

如是人等应受劝26实语时,却劝虚诳语,我即以此为彼之虚诳语。过其夜后,彼受

用所不与之资具,我即以此为彼之不与取。毗舍佉!如是即尼干之布萨。如是布萨

是为尼干布萨,无大果、无大胜利、无大威光,不成大广。

四 毗舍佉!又何为圣布萨耶?

207 毗舍佉!将染污之心由修治而令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将染污之心由修治而令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随念如来,如是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者、明行

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随念如来之彼心

是净化,并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毗舍佉!犹如污之头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受污之头可由修治而清净耶?是缘于炼粉,缘于香泥,缘于

水,又缘于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是而受污之头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正如

是,染污之心是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随念如来:如是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师、

觉者、世尊。如此随念如来之彼心即净化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

毗舍佉!此圣弟子即称行梵27布萨,与梵俱住,彼心即依梵而清净,而生欢喜,所

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毗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五 毗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法:世尊之法是善说、是现见、是不时、是

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内证。随念法之彼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心之染污即可断。

208 毗舍佉!犹如染污之身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身可由修治而清净耶?是缘于化装用之石抹,缘于

水,缘于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是而染污之身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正如是,

染污之心是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法:世尊之法是善说……乃至[六]……是

智者内证。随念法之彼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此

圣弟子即称为行法布萨,与法俱住,彼心即依法而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

即为所断。毗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六 毗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又如何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耶?

毗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僧伽: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是如理

行者……乃至……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和敬行者,[僧伽]即四双八辈者。此即世尊之

弟子僧伽是当受施、当受请待、当受供养、当受恭敬,是世人无上之福田。随念僧

伽之人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犹如污秽之衣可由

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如何而污秽之衣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209 是缘于热,缘于灰汁,缘于生粪,缘于水,缘于其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是

污秽之衣是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僧伽:世尊之弟子28僧伽是妙行者……乃至

……是无上之福田。随念僧伽之彼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

毗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僧伽布萨,与僧伽俱住,彼之心即依僧伽而清净,而生

欢喜,于是所之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七 毗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又如何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耶?

毗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己戒之无缺、不穿、无斑、无纹、有益、智

者所称赞、无执取、能起三摩提。彼随念戒之心是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

可断。毗舍佉!犹如受到染秽之镜面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如何而污秽之镜面,可由修治而净耶?

是缘于油,缘于灰,缘于毛拂,又缘于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是所污之镜面

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210 毗舍佉!于世间中,圣弟子随念已成之无缺……乃至……能起三摩提,彼随念

戒之心即清净……乃至……可断。毗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戒布萨,与戒俱住,

彼之心依戒而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毗舍佉!如是而染污之心即

清净。

八 毗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毗舍佉!又,如何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

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中,圣弟子随念天: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

睹史多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众天、有此以上之天。于此处没而生于

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信,与彼相同之信于我亦有。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

无论成就如何之戒,与彼相同之戒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

如何之闻,与彼相同之闻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舍,

与其相同之舍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慧,与其相同

之慧于我亦有。彼随念自己与彼等诸天之信、戒、闻、舍及慧之心即清净而生欢喜,

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断。毗舍佉!犹如是有垢之金矿,可由修治而清净。

毗舍佉!又,如何而有垢之金矿,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缘于灶,缘于盐,缘于赭土,缘于櫜与钳,又,缘于顺应之人力。毗舍佉!如

是有垢之金矿,可由修治而清净。

211 毗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毗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随念天--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乃至……

有此以上之天,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信,与彼相同之信于我亦

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戒……闻……舍……慧,与彼相同

之慧于我亦有。彼随念自己与彼等诸天之信、戒、闻、舍及慧之心即清净,而生欢

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断。毗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天布萨,与天俱住,彼之

心依天而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断。毗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

修治而清净。

九 毗舍佉!彼圣弟子如是思择:阿罗汉是终生断杀生、离杀生、舍杖、舍刀、有

耻、起悲怜心,并饶益哀愍一切之有命而住。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杀生、离

杀生、舍杖、舍刀、有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南传增支部】第3经 三集 第一 婆罗门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4经 三集 第三 阿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