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13经 六集 第四 天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14经 六集 第六 大品

【南传增支部】第13经 六集 第五 昙弥品

第五 昙弥品

四十三1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披

衣执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国]。于舍卫[国]中乞食讫,食后,由托钵而还。告具

345 具寿阿难言:“阿难!为白昼之憩息,今当诣东园鹿子母讲堂。”具寿阿难应诺世尊:

“大德!唯然。”尔时,世尊与具寿阿难同诣东园鹿子母讲堂。时,世尊于日晡时分,

自宴坐起,告具寿阿难言:“阿难!今诣布婆俱陀[河]沐浴肢体。”具寿阿难应诺

世尊:“大德!唯然。”时,世尊与具寿阿难为沐浴肢体而往布婆俱陀[河]。于布婆

俱陀[河]沐浴肢体已,出著一衣擦拭肢体而立。

二 复次,其时憍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有名之白象,伴随盛大之音乐,由布

婆俱陀[河]上来。众人见彼已,而如是言:“呜呼!端正庄严哉王象!呜呼!人见

而乐哉王象!呜呼!容貌殊妙哉王象!呜呼!肢体圆满哉王象!象!呜呼象!”[众

人之]如是语时,具寿优陀夷白世尊言:“大德!众人只见象之壮大肢体圆满而作如

是赞美耶?象!呜呼象!或复见其他异于壮大肢体圆满之何者,众人亦将如是赞美

耶?象!呜呼象!”优陀夷!众人见壮大肢体圆满之象,如是赞美:象!呜呼象!优

陀夷!即使见马……乃至……优陀夷!……见牛……乃至……优陀夷……见蛇……

346 乃至……优陀夷……见树……乃至……优陀夷!即使见壮大肢体圆满之人,众人亦

如赞美:象!呜呼象!且又,优陀夷!于此世界- -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

婆罗门、国王、民众中,凡身、语、意皆不作不善事之人,我皆称为象2。”“大德!

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世尊之此语:‘且又,优陀夷!于此世界- -天

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国王、民众中,凡身、语、意皆不作不善事之

人,我皆称为象。’是为善说。又,大德!我即将世尊之此善说,以如次之偈颂而

随喜赞叹。

自觉受人身 御己得正定

住于清净道 爱乐心止寂

穷尽一切法3 众人所敬重

亦为天所敬 我闻是应供4

超越一切结 欲出得涅槃5

爱乐诸欲舍 如石出真金

象越一切光6 凌众岳雪山

一切象名中 相应无上士

以尊为象我 象不作恶事

柔和及不害 此二是象足

守禁与梵行 象余之二足

大象信为鼻 保有舍白牙

念项智慧头 观察法思惟

法腹成熟处7 远离彼之尾

彼静虑息好8 内心得深定

象行亦在定 象住亦在定

象卧亦在定 象坐亦在定

347 象普偏防护 象如是具足

受用无罪者 不受有罪者

受得菜被服 远离断蓄积

一切无小大 截已结与缚

彼行何处时 正行无希望

犹如白莲花 水生水长养

泥水不能染 净香悦意色

世中善生者 觉者住世中9

不染莲花水 无染于世间

犹如大火炽 无薪而消灭

归于诸行寂 为涅槃者说

智者说此喻 欲令解其义

大象众所识 象与象所说10

远离贪与嗔 离痴而无漏

象舍离其身 无漏者圆寂”

注1 参照中阿含二九(大正藏一、六0八b)。同颂文是Thera-gatha689-704

2 “象”之原文为naga,“作不善事”之原语为na agum karoti今以象之naga的na+

agu||naga而说之。

3 dhammana paragum是dhammana paragum之误。

4 “应供”是指世尊。

5 “欲”之原语vana,“涅槃”之原语nibbana vana和bana之音直近似,而nidbana是

“离欲”之义,可称为涅槃,故以nibbana读为nibbana而造此句。

6 此处及以下全部之象皆非动物,用为“不作不善事人。”

7 见释文之义,合成为dhammakucchisamatapo“法”是指第四静虑之三昧。

8 “息”指佛果之三昧。

9 虽欲取原本之virajjati[明]译者可虑汉译及文意而取暹罗本。

10 能说之“象”是优陀夷,所说之“象”是指世尊。

四十四1

一 一时,具寿阿难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披衣执钵,往鹿住优婆夷家。至已,坐

于所设之席。尔时,鹿住优婆夷诣具寿阿难之处。至已,问讯具寿阿难,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鹿住优婆夷白阿难言:

二 “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其

后世当生于同一趣。大德!我之父富兰那为梵行者,远离[世俗],远离淫欲鄙劣,

348 彼死后,世尊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之众中。大德!我所爱之叔父梨师

达多是非梵行者,满足于自妻,彼死后,世尊复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兜率陀天

之众中。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

于后世生于同一趣。”“姊妹!如是乃世尊之所记耳。”

三 尔时,具寿阿难于鹿住优婆夷家,受食已,即从座起而去。具寿阿难自乞食食

后,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我今日于日前时分,穿著内衣,披衣执钵,往鹿住优婆夷家。至已,坐于所

设之席。大德!其时,鹿住优婆夷来诣我处。来已,问讯于我,坐于一面。大德!

坐于一面之鹿住优婆夷语我曰:‘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耶?谓

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于后世同生于一趣。大德!我之父富兰那为梵行者,还

349 离[世俗],远离淫欲鄙劣,彼死后,世尊受记为一来之有情,而生于兜率陀天之众

中。大德!我所爱之叔父梨师达多是非梵行者,满足于自妻,彼死后,世尊复受记

为一来之有情,而生于兜率陀天之众中。大德阿难!世尊所说之彼法,云何可了解

耶?谓梵行者与非梵行者之两人,于后世同生于一趣。’大德!如是语时,我语鹿

住优婆夷而曰:‘如是乃是世尊之所记耳。’”

“阿难!是愚而不明,此女人与称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补特伽罗之胜劣是几何

耶?阿难!有此等六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以何为六耶?

四 阿难!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然彼

闻不得益,亦不勤多闻2,见亦不通达,亦不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退而不胜进,

唯只退失,无有胜进者。

五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

彼闻得益,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胜进不退失,唯只胜

进,无有退失者。阿难!此中有思量者,筹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

故此等两者之一则劣,一则胜耶?阿难!如是[思量]者于长夜是无益,是苦。阿

难!此中凡有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彼闻得益,亦勤

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阿难!此补特伽罗比先之彼补特伽罗更美、更胜。

350 何故而然耶?阿难!法流使此补特伽罗进而不退失3,如来之外谁知此因?阿难!

因此勿为补特伽罗之思量者,勿筹量补特伽罗。阿难!量补特伽罗者堕失。阿难!

我,或等于我者,唯能量补特伽罗。

六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贪,彼闻不得益,

亦不勤多闻,见亦不通达,亦不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退而不胜进,唯只是退失,

无有胜进者。

七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有忿与慢,又,彼再三起贪,彼闻得益,

……乃至……

八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有忿与慢,又,彼再三起语行,彼闻不

得益,亦不勤多闻,见亦不通达,亦不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退而不胜进,唯只

退失,无有胜进者。

九 阿难!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有忿、慢,又,彼再三起语行。彼闻得益,

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彼身坏死后,唯只胜进,无有退失者。阿难!

351 此中有思量者,思量而曰:此亦有此法,彼亦有同法,何故此等两者之一则劣、一

则胜耶?阿难!如是[思量]者,于长夜是无益,是苦。阿难!此中有忿、慢之补

特伽罗,又,彼再三起语行,彼闻得益,亦勤多闻,见亦通达,亦得时解脱。阿难!

此补特伽罗比先之彼补特伽罗更美、更胜。何故而然耶?阿难!法流使此补特伽罗

进而不退失,如来之外谁知此因?阿难!因此勿为补特伽罗之思量者,勿筹量补特

伽罗。阿难!量补特伽罗者堕失。阿难!我,或等于我者,唯能量补特伽罗。

阿难!是愚而不明,此女人与称女人之鹿住者,了知人补特伽罗之胜劣是几何

耶?阿难!有此等之六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中,阿难!若富兰那成就之戒与梨

师达多所成就之戒同,此时富兰那应不同于梨师达多之所趣。阿难!又若梨师达多

成就之慧与富兰那所成就之慧同,此时梨师达多应不同于富兰那[智]之所趣。阿

难!此等之两补特伽罗,是[互]缺一支。”

注1 杂阿含三十五(大正藏二、三五七b)。

2 依据释文,此处所言“多闻”者乃精进之意。

3 lmam Ananda者,依据暹罗本及第九节1文类,可读马lmam hAnanda

四十五1

一 “诸比丘!世间有欲人贫穷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

352 有、无富2而负债,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负债亦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

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负债,约利息,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利息亦为苦耶?”

“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约利息已,若不付应时之利息,

则[债主]督促于彼,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财主督促亦为苦耶?”“大德!唯然。”

“诸比丘!若贫穷人无所有、无富而被督促,若不付则[债主]追随于彼[而辱于彼]。

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财主追随亦为苦耶?”“大德!唯然。”“诸比丘!若贫穷人无

所有、无富而被追随,若不付则[债主]收缚于彼。诸比丘!世间有欲人以财主收

缚亦为苦耶?”“大德!唯然。”“如以上,贫穷为世间有欲人之苦,负债亦为世间有

欲人之苦,利息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督促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追随亦为世间有

欲人之苦,束缚亦为世间有欲人之苦。

诸比丘!正如是,凡于善法而无信,于善法而无惭,于善法而无愧,于善法而

无精进,于善法而无慧者,是于圣者之调伏为贫、无所有、是无富。

二 诸比丘!彼之贫、无所有、无富之人,于善法而无信之时,于善法而无惭之时,

于善法而无愧之时,于善法而无精进之时,于善法而无慧之时,以身行恶行,语行

恶行,意行恶行,我乃称为彼之负债。彼为隐覆彼身恶行而起恶欲,欲作不令人知

353 之事,思惟不令人知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语,作不欲人知之举动。彼为隐覆彼语恶

行而……乃至……彼为隐覆彼意恶行而起恶欲,欲作不为人知之事,思惟不为人知

之事,作不欲人知之语,作不欲人知之举动,我乃称为彼之利息。纯净之同梵行者

呼彼而曰:‘具寿如是作,如是行。’我乃称为彼之督促。彼居于林中,坐于树下,

或居于空屋之时,与追悔俱行之恶不善寻者现起,我乃称为彼之追随。

三 诸比丘!彼贫穷而无所有、无富之人,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

恶行已,身坏死后,束缚于地狱之缚或傍生之缚。诸比丘!我不见更有缚如是可怖,

如是剧烈,障于证如是无上轭安稳。诸比丘!所谓地狱缚或傍生缚也。”

世间贫穷苦 负债他钱财

贫人负债已 受用而衰亡

财主故追随 因此收系缚

此缚诸多苦 人人乐欲利

圣调伏亦然 何人皆无信

354 无惭亦无愧 决意无恶业

造作身恶业 语恶业亦同

造作意恶行 欲求无人知

彼以身与语 或以心揣测

若有到处行 恶事作增上

彼以愚作恶 承认己之过

贫穷负债起 受用而衰亡

依此彼心中 自追悔苦痛

思惟追随彼 聚落及森林

彼以愚作恶 承认己之过

随一堕傍生 或为地狱缚

此缚最痛苦 智者之所离

财宝正所得 惠施而心澄

在家之信者 获得两幸福

随现法中利 又随当来乐

如是在家施 增上彼福业

与此同圣律 安立信于中

有惭又有愧 具慧而守戒

彼于圣律中 名为安乐住

获得无染乐 安住平等性

除去离五盖 常起行精进

具足诸静虑 趣常委正念3

如实一切者 知结永尽已

偏离去所取 正得心解脱

如彼正解脱 于人皆有结

灭尽我解脱 不动为有智

此即最胜智 无有上安乐

无忧离尘安 最上无负债

注1 中阿含二十九(大正藏一、六一四a)。

2 “无富”之原语analiko另本作analhiko或如暹罗本作anaddhiko亦可。

3 “常委”之译语出集异门足论第十七(大正藏二六、四三九b),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大

正藏三0、四0六b)。

355 四十六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摩诃周那住支提[国]沙诃茶只[村]。于其处,具寿摩

诃周那问候诸比丘:“诸贤比丘众!”彼等诸比丘回答具寿摩诃周那:“贤者!”具寿

摩诃周那曰:

二 “诸贤!世间有法相应之比丘众,毁静虑之比丘众而曰:‘彼等谓:“我等静虑,

我等静虑。”而静虑,极静虑。彼等如何静虑,彼等为何静虑,彼等因何之故而静虑

耶?’于此,法相应之比丘不欢喜,静虑之比丘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益、群众

之乐、群众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乐而行。

三 复次,诸贤!世间有静虑之比丘众,毁法相应之比丘众而曰:‘彼等谓:“我等

与法相应,我等与法相应。”而扬举,自满,高摇,多言,语不谨慎,失念,不正知,

不专心,心迷乱,根不修练。彼等为法相应耶?彼等如何为法相应耶?彼等因何之

故为法相应耶?’于此,静虑之比丘不欢喜,法相应之比丘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

益、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天人之益、[天人之]乐而行。

四 复次,诸贤!世间有法相应之比丘众,唯称赞法相应之比丘众,不称赞静虑之

比丘众。于此,法相应之比丘众亦不欢喜,又,静虑之比丘众亦不欢喜,又不为群

356 众之益、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乐而行。

五 复次,诸贤!世间有静虑之比丘众,唯称赞静虑之比丘众,不称赞法相应之比

丘众。于此,静虑之比丘众亦不欢喜,法相应之比丘众亦不欢喜,又不为群众之益、

群众之乐、群众之利及人天之益、[人天之]乐而行。是故诸贤!应如是学:

六 我等有与法相应之时,当称赞静虑之比丘众。

诸贤!汝等应如是学,何故而然耶?诸贤!世间中此等之补特伽罗难得。谓:

乃以甘露界触证于身而住。是故诸贤!应如是学:

七 我等有静虑之时,当称赞与法相应之比丘众。

诸贤!汝等应如是学,何故而然耶?诸贤!世间中此等之补特伽罗难得。谓:

乃以慧彻见甚深之句义。”

四十七

一 尔时,普行者目离耶悉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

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普行者目离耶悉白世尊言:“大德!法是现见,法是现

见。大德!限于几何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耶?”

357 二 “目离耶悉!然则我今当问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目离耶悉!汝于意云何,若

内心有贪,则汝知我之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汝]知我之内心无贪耶?”“大

德!唯然。”“目离耶悉!汝若内心有贪则知我之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知我之

内心无贪之故,如是,目离耶悉!法是现见,……目离耶悉!于汝意云何?若内心

有嗔……乃至……若内心有痴,或若内心有贪法1,或若内心有嗔法,或若内心有

痴法,则知我之内心有痴法,或若内心无痴法,则知我之内心无痴法耶?”“大德!

唯然。”“目离耶悉!汝若内心有痴法,则知我内心有痴法;或若内心无痴法,则知

我内心无痴法之故,如是,目离耶悉!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

者内证。”

“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终生归依。”

注1 “贪法”者,是贪相应之法,余仿此。

四十八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

已,坐于一面。坐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法是现见,法是现见。尊

358 者瞿昙!限于几何之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耶?”

二 “婆罗门!然则我今当问汝,如汝所肯定者作答!婆罗门!汝于意云何,若内心

有贪,则汝知我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汝]知我之内心无贪耶?”“大德!

唯然。”“婆罗门!汝若内心有贪,则知我之内心有贪;或若内心无贪,则知我之内

心无贪之故,如是,婆罗门!法是现见,……婆罗门!汝于意云何,若内心有嗔,

或内心有痴,或内心有身秽,或内心有语秽,或内心有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有意秽,

或若内心无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无意秽耶?”“大德!唯然。”“婆罗门!若汝内心有

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有意秽,或若内心无意秽,则知我之内心无意秽之故,婆罗门!

如是,法是现见、是无时、是来观、是引导、是智者内证。”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

终生归依。”

四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具寿差摩尼与具寿苏摩那近[住]

于舍卫[国]之安陀林。尔时,具寿差摩尼与具寿苏摩那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

359 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差摩尼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为应供、

漏尽、已住1、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则彼不念:

有比我胜者,或等于我者,或比我劣者耶?”具寿差摩尼说此已,[大]师赞可。时,

具寿差摩尼思:[大]师赞可我,即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时,具寿苏

摩那于具寿差摩尼离去不久白世尊言:“大德!凡有比丘,若为应供、漏尽、已住、

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则彼不念:有非比我胜者,

非等于我者,非比我劣者。具寿苏摩那说此已,[大]师赞可。时,具寿苏摩那思:

[大]师赞可我,即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

二 其时,世尊于具寿差摩尼与具寿苏摩那离去不久,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善男子等如是记说正智,说义而自身未达。复又,世间有一类之痴人,

有如取笑夸张记说正智,彼等于后受苦。

殊胜或卑劣 不比完成者

漏尽无生起 度完梵行日

诸结已解脱

注1 “已住”是已住于梵行住。

360 五十

一 “诸比丘!若无防护根,则缺根之防护故,毁戒之所依;若无戒,则缺戒故,毁

正定之所依;若无正定,则缺正定故,毁如实智见之所依;若无如实智见,则缺如

实智见故,毁厌离之所依;若无厌离,则缺厌离故,毁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诸比丘!譬如树缺枝、叶时,则树之幼芽不成长,皮亦不成长,木亦不成长,

心亦不成长。正如是,诸比丘!若无防护于根,则缺根之防护故,毁戒之所依;……

乃至……毁解脱智见之所依。

三 诸比丘!若有根之防护,则具根之防护故,具足戒之所依;若有戒,则具戒故,

具足正定之所依;若有正定,则具正定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若有如实智见,

则具如实智见故,具足厌离之所依;若有厌离,则具厌离故,具足解脱知见之所依。

四 诸比丘!譬如树具枝、叶时,则树之幼芽成长,皮亦成长,木亦成长,心亦成

长。正如是,诸比丘!若有防护于根,则具根之防护故,具足戒之所依……乃至……

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361 五十一

一 尔时,具寿阿难诣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相互交谈庆慰、欢喜

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语具寿舍利弗曰:

二 “贤者舍利弗!限于几何是比丘闻未闻之法,又不忘失于已闻之法,又现行于昔

曾思惟之法,又了别未了别耶?”“具寿阿难乃多闻,具寿阿难当善说。”“然则,贤

者舍利弗!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贤者!唯然。”具寿舍利弗回答阿难,具寿

阿难言曰:

三 “贤者舍利弗!世间有比丘,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

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之法。多闻、通利,彼广为他人说法;多闻、通利,

广为他人读诵;多闻、通利,广为讽诵;多闻、通利,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意而

随观。于何处有多闻而传阿含,持法1、持律、持摩夷2之长老比丘,彼住居于长

老比丘之住处,时时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耶?’彼质问此义如何。其长

老具寿于彼闻其不闻,显其隐,又于种种生疑之诸法除疑。贤者舍利弗!限于此,

362 比丘闻未闻之法,又不忘失于已闻之法,又现行于昔曾思惟之法,又了别未了别。”

四 “贤者!是希奇,贤者!是未曾有。善哉!具寿阿难之所说!我等作思:阿难成

就此等之六法。

五 其实,具寿阿难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

未曾有法、吠陀罗之法。具寿阿难多闻、通利面广为他人说法。具寿阿离多闻、通

利面广为他人读诵法。具寿阿难多闻、通利面广为讽诵法。具寿阿离多闻、通利,

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心随观。具寿阿难于何处有多闻、传阿含、持法、持律、持

摩夷之长老比丘,彼住居于长老比丘之住处,时时诣其比丘。‘大德!云何而有如是

耶?’彼质问此义如何。其长老比丘于具寿阿难闻其不闻,显其隐,又于种种生疑

之诸法除疑。”

注1 “法”者是谓阿含。

2 “摩夷”者是二波罗提木叉。

五十二1

一 尔时,生闻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已,

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

363 二 “尊者瞿昙!刹帝利者有何2之欲求,有何之近行3,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刹帝利者欲求财物,以慧为近行,以军为所托,于地而

起思慕,以自在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婆罗门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婆罗门者欲求财物,以慧为近行,以真言为所托,思慕

祀祠,以梵世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居士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居士者欲求财物,以慧为近行,以工巧为所托,思慕作

业,以作业之完了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女人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女人者欲求男子,以庄严为近行,以儿子为所托,思慕

不共有之夫,以自在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贼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有

何之究竟耶?”“婆罗门!贼者以取为欲求,以稠林为近行,以刀杖为所托,思慕闇

黑,以不现为究竟。”

“又,尊者瞿昙!沙门者,有何之欲求,有何之近行,有何之所托,有何之思慕,

有何之究竟耶?”“婆罗门!沙门者欲求忍辱柔和,以慧为近行,以戒为所托,思慕

无所有,以涅槃为究竟。”

三 “尊者瞿昙!是希奇。尊者瞿昙!是未曾有。尊者瞿昙了知刹帝利之欲求、近行、

所托、思慕与究竟。又,尊者瞿昙了知婆罗门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

知居士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女人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

昙了知贼之欲求……乃至……又,尊者瞿昙了知沙门之欲求、近行、所托、思慕与

364 究竟。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尊者瞿昙存念我为优婆塞,我自今日以后,

终生归依。”

注1 增一阿含三0(大正藏二、七一四b),中阿含三七(大正藏一、六六0c)。

2 kim adhippaya应作为kimadhippaya之复合语,以下同类语皆仿此。

3 “近行”之译,依玄奘之俱舍论(称友释论三一0页十一行以下)之同语而译,思索数数对

境游行。

五十三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相庆慰,交谈欢喜感铭之语

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

二 “尊者瞿昙!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耶?[即]现法之

利及当来之利是。”“婆罗门!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期能完成二利而住,[即]

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尊者瞿昙!又,有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

利而住者何耶?[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是。”

三 “婆罗门!只有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

法之利及当来之利是。婆罗门!譬如一切步行有情之足迹,摄于象迹之中,象迹可

谓为第一。婆罗门!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者,若多修、多所作者,则能完成二利而

住,[即]现法之利及当来之利。婆罗门!譬如家屋一切之椽木,皆向于屋顶、趣于

365 屋顶、集于屋顶,屋顶可谓椽木之上首。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

譬如割取灯心草之人,割取灯心草已,捉住其尖端,上下振动,左右振动而予捆缚。

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譬如将一群之庵婆果自茎割取,附著于茎

之一切庵婆果,则悉为其同类。婆罗门!正如是,……乃至……婆罗门!譬如一切

小王皆随属于转轮王,转轮王可谓诸小王之上首。婆罗门!正如是,……乃至……

婆罗门!譬如任何之星光,亦不值当月光之十六分之一,月光可谓为彼等光之上首。

婆罗门!正如是,不放逸一法,若多修、多所作者,期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法

之利及当来之利是。婆罗门!若多修此一法、多所作,则能完成二利而住,[即]现

法之利及当来之利。”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尊者瞿昙存念我为优婆

塞,我自今日以后,当终生归依。”

366 五十四1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尔时,具寿昙弥为当地之人,住于生地七

僧院之全境。然而,具寿昙弥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于彼处之客比丘众。

又,彼等客比丘众为具寿昙弥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

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谓:“我等以衣服、卧具、床座、病缘药及资具,供事

于诸比丘,然而客比丘众却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有何因、何缘,而客比丘众却去

而不留,舍弃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念言:“彼之具寿昙弥,谩骂、诃责、

烦恼、打击、冷笑于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昙弥所谩骂、诃责、烦恼、打

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我等宜驱逐具寿昙弥。”时,当地之优婆塞众,

诣具寿昙弥之处。诣已,告具寿昙弥曰:“大德具寿昙弥!请离去此住处!汝不宜住

于此处。”

二 尔时,具寿昙弥,从其处离去,而往其他住处。具寿昙弥亦于其处谩骂、诃责、

烦恼、打击、冷笑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具寿昙弥所谩骂、诃责、烦恼、

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谓:“我等以衣服、

367 饮食、卧具、床座、病缘药及资具,供事于诸比丘,然而客比丘众却去而不留,舍

弃住处,有何因、何缘,客比丘众去而不留,舍弃住处耶?”其时,当地之优婆塞众

念言:“彼之具寿昙弥谩骂……乃至……冷笑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为具寿昙

弥所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我等宜当驱逐具寿

昙弥。”时,当地之优婆塞众,即诣具寿昙弥之处。诣已,告具寿昙弥曰:“大德具

寿昙弥!请离去此住处!汝不宜住于此处。”

三 尔时,具寿昙弥,又由其住处往其他之处。于其处昙弥亦谩骂、诃责、烦恼、

打击、冷笑客比丘众。又彼等客比丘众亦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具寿昙弥,

则去而不留,舍去住处。其时,当地之优婆塞等,谓:我等以衣服、饮食、卧具、

床座、病缘药及资具供事比丘众,然而客比丘众舍住处而离去,有何因、何缘客比

丘众去而不留,舍去住处耶?其时,当地之优婆塞等,作如是念:彼具寿昙弥,

骂……乃至嗤诽客比丘众;又彼客比丘众亦谩骂、诃责、烦恼、打击、冷笑具寿昙

368 弥,则去而不留、舍弃住处。我等宜驱逐具寿昙弥,其时,当地之优婆塞等,即诣

具寿昙弥之处,诣已,告具寿昙弥曰:‘大德具寿昙弥!请离去此住处,汝不宜住

于此处。’

四 尔时,具寿昙弥自谓:“我为当地之优婆塞众,从生地七住处被驱逐,我今将往

何处去耶?”时,具寿昙弥念言:“我宜当诣世尊之处。”时,具寿昙弥,披衣执钵,

诣王舍[城],次第而往王舍[城]之鹫峰山,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

一面。世尊语于坐在一面之具寿昙弥曰:“婆罗门昙弥!汝从何处来耶?”“大德!我

为当地之优婆塞众,从生地七住处被驱逐而来。”

“婆罗门昙弥!既为如此,汝不可予以非难,彼等从汝所到之处予驱逐汝,汝从

所到之处被驱逐而来我处。

五 婆罗门昙弥!往昔有航海诸商人,携视岸鸟2上船入海,彼等不能发见陆岸,

即由船上放纵视岸鸟,鸟则往前方,往后方,往北方,往南方,往上方,往海隅,

彼若得见近岸则去,又,彼若不见近岸,则返回其船。婆罗门昙弥!正如是,彼等

从所到之处予驱逐汝故,汝从所到之处被驱逐而来我处。

369 六 婆罗门昙弥!往昔,高罗婆王有名为善住之尼拘律树王,彼有五条枝,荫凉而

悦意。又,婆罗门昙弥!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所覆者,为十二由旬,根之入[地]者

有五由旬。又,婆罗门昙弥!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果,大而宛如二升之釜。又,其树

王之果,甘美而宛如蜜蜂之生蜜。又,婆罗门昙弥!善住尼拘律树王之一干,为王

及后妃之所食;一干为军众之所食;一干为市民与地方民之所食;一干为沙门、婆

罗门之所食;一干为禽兽之所食。又,婆罗门昙弥!无有守护善住尼拘律树王果之

人,然而,不相互损害其果。然而,婆罗门昙弥!有一人,饱啖善住尼拘律树王之

果,折枝而去。其时,婆罗门昙弥!住于善住尼拘律树王之天神谓:‘呜呼!是希

奇,呜呼!是未曾有。彼之恶人,饱啖善住尼拘律树王之果,折枝而去。善住尼拘

律树王,令无生当来之果。’婆罗门昙弥!因此,善住尼拘律树王,尔后不生果。

370 婆罗门昙弥!其时,高罗婆王诣天帝释迦之处。至已,白天帝释迦言:‘尊者!善

知,善住尼拘律树王不生其果。’婆罗门昙弥!其时,天帝释迦起神通之行,令暴

风雨[吹]倒善住尼拘律树王,使连根拔起。婆罗门昙弥!其时,住于善住尼拘律

树王之天神而于一边苦痛、忧愁、流泪,哭泣。婆罗门昙弥!其时,天帝释迦诣住

于善住尼拘律树王天神之处,语住在善住尼拘律树王天神曰:‘汝天神!何故而立

一边苦痛、忧愁、流泪,哭泣耶?’‘是则,尊者!暴风雨生起,[吹]倒我之住处,

连根拔起。’‘天神!汝虽然住于树法,但仍暴风雨生起,吹倒住处,连根拔起耶?’

‘尊者!云何树住于树法耶?’‘天神!于世间之中,求树根者取根,求皮者取皮,

求叶者取叶,求花者取花,求3果者取果。因此,天神!依彼而不可发不欢心或不

喜心。天神!如是之树乃如实住于树法。’‘尊者!我不住于树法之故,暴风雨生起,

[吹]倒住处,连根拔起。’‘天神!汝若住于树法,则汝之住处当可如前。’‘

371 尊者!我应住树法,愿我之住处如前。’婆罗门昙弥!其时,天帝释迦起神通之行,

令暴风雨而起善住尼拘律树王,生起美根。正如是,婆罗门昙弥!当地之优婆塞众

将住于沙门法之汝,从生地七住处之全境予驱逐耶?”“大德!云何沙门住于沙门法

耶?”“婆罗门昙弥!世间有沙门,即使被骂,不以骂而报;即使被嗔,不以嗔而报;

即使被嘲弄,不以嘲弄而报。婆罗门昙弥!如是,沙门住于沙门法。”“大德!当地

之优婆塞众以我不住于沙门法,而将我从生地七住处之全境予驱逐。”

七 “婆罗门昙弥!往昔有名妙眼之离诸欲外道师,婆罗门昙弥!又,外道师妙眼有

数百之弟子,师妙眼为诸弟子说生梵世之法。又,婆罗门昙弥!于心不信其师妙眼

[为诸弟子]说生于梵世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

婆罗门昙弥!于心深信于其师妙眼[为诸弟子]说生梵世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

善趣、天世。婆罗门昙弥!往昔有名牟犁破群那之师,……有名阿罗那之师,……

有名为瞿陀梨之师,……有名害提婆罗之师,……有名储提摩丽离诸欲之外道师,

婆罗门昙弥!又,师储提摩丽,有数百弟子,师储提摩丽为诸弟子说生梵世之法。

372 婆罗门昙弥!然而,于心不信其师储提摩丽[为诸弟子]说生梵世之法者,凡身坏

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婆罗门昙弥!深信师储提摩丽为诸弟

子说生梵世法者,凡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婆罗门昙弥!于汝意云何,以恶

心诃骂离诸欲,拥有数百眷族、弟子之六师耶?彼当生多之非福。”“大德!唯然。”

八 “婆罗门昙弥!若以恶心诃骂离诸欲,拥有数百眷族、弟子之六师外道之人,则

彼当生于诸多之非福。凡以恶心诃骂具有正见4一人补特伽罗,则彼自此更当生诸

多非福。何故尔耶?”“婆罗门昙弥!我不说有更大非福较于损伤同梵行者。故婆罗

门昙弥!应当如是学:

九 我等对于同梵行者,应不怀恶心。

婆罗门昙弥!汝应当如是学:

373 妙眼牟梨破群那 阿罗那之婆罗门

随著瞿陀梨之师 儒童之害提婆罗

牛群主储提摩丽 于七国王之国师

于过去世而不害 保持名誉之六师

离腥气而住于悲5 超越诸欲之结使

远离诸欲之贪得 且生于梵之世界

彼所有诸弟子众 其量有几百千数

远离腥气住于悲 超越诸欲之结使

远离诸欲之贪得 且生于梵之世界

此等外仙乃贪离 已为静虑之蔓者

持有恶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诃责者

当生起多之非福 有如是之人者则

为佛弟子之一人 随著正见之比丘

持有恶心且思惟 若亦加以诃责者

从此以后更增加 生于非福之人者

有舍弃见处之人 勿伤害善性之事

彼乃圣众之第七 是名为补特伽罗

未能远离其诸欲 信与念以及精进

寂止以及观察者 五根之下随一者

扩伸遭遇于比丘 首先第一被毁伤

扩伸毁伤于自己 尔后损恼于他人

一切防护于自己 人善于保护他人

于是乎防护自己 恒自无损而贤智”

注1 中阿含三0(大正义一、六一八b)。

2 “视岸鸟”,是航海者使用以发见陆地之鸟。

3 phalattkika是phalatthika之误。

4 “具正见”谓得预流果之人。

5 “腥气”是喻忿气。

374 摄句:

王象、鹿住、负债、周那、二之现见者及与

差摩尼、根、阿难、刹帝利、不放逸、昙弥

第二之五十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南传增支部】第13经 六集 第四 天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14经 六集 第六 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