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5经 四集 第五 赤马品
四十一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修定。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现法乐住。诸比丘!有修定,修之,
若多所作,能获得知见。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正念正知。诸比
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漏尽。
45 二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现法乐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以此是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现法乐住。
三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获得知见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住昼想,于夜如昼,于昼如夜,如是以显
了无缠之思,令具光辉修心。以此是修定……名能获得知见。
四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能得正念正知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明受之生、明住、明灭,想之生……乃至……明寻之生、
明住、明灭。
诸比丘!以此是修定……名能得正念正知。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修定……能得漏尽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住观五取蕴之生灭,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
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灭;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灭;如是行,
如是行之集,如是行之灭;如是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
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漏尽。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修定。
又,于此,我2在波罗延中富怜尼迦所问之中,宣说此事:
思择世间胜与劣3 世之何处亦无动
46 寂静4无烟无损害5 无欲越了生与老。”
注1 参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三九五c)。
2 我云云 底本之panam etam,在暹本作pana metam,正确。
3 此颂亦出于三集之三十二(汉译南传大藏、一九.第四天使品第一节之颂偈),Sn.verse
1048,但在1048,但集异门引V.II06,II07。
4 寂静 底本之sato,在暹本及波罗延之文,俱作santo,注释文同。
5 身心等之恶行,若基于烧已,此等乃喻于烟。
四十二1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记问。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应一向记问。诸比丘!有应反诘记问。诸比丘!有应舍置记问。比
丘众!有应分别记问。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记问。”
二 一是说一向 他是分别言
三者应反诘 又第四舍置
任何于此四 若能知相当
斯比丘人等 善巧言四问
不受驳论伏 甚深而无遁
如是损益何 彼是贤明辨
避无益贤人 取利益觉义
名坚定智人
注1 参阅集异门、八(大正藏、二六.四0一b)
四十三
一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四者为何?
即:重于忿,不重正法;重于覆,不重正法;重于利养,不重正法;重于恭敬,
不重正法。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
二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四者为何?
即:重于正法,不重于忿;重于正法,不重于覆;重于正法,不重利养;重于
正法,不重于恭敬。
47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
三 忿与覆是所重视 重于利养与恭敬
此等比丘不滋养 是正觉者之说法
一切皆重于正法 又所推重之诸人
正自觉者之所说 于教法中为滋养
四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四者为何?
即:重于忿,不重于正法;重于覆,不重于正法;重于利养,不重于正法;重
于恭敬,不重正法。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正法。四者为何?
重于正法,不重于忿……重于正法,不重于恭敬。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正法。”
三 忿与覆是所重视 重于利养与恭敬
比丘于朽种良田 一如之于此正法
于其中间不滋养 既是如此重正法
以往曾住今亦住 彼等于法多增长
犹如药草依于水1
注1 如依底本之anvayam iv宜作anvaya-m-iv。
四十五1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尔时,赤马天子于后夜时分,作
绝妙容色,偏照只多林,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
赤马天子,白世尊言:
48 “大德!不生、不老、不死、不殁、不再生世界之边,大德!前往者或知、或见,
或能达耶?”
“友!不生、不老、不死、不殁、不再生世界之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
我不作如是说。”
二 “希奇,大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友!不生……不再生世
界之边,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2如是说。大德!我于过去世,名是赤
马仙,是包迦子而有通力,行于虚空。大德!我有如是势速,譬喻:即使有善巧弓
术之弓师,学得充分3、熟练、发必中的,如以轻矢轻易通过多罗树荫,犹如我由
东海跨至西海。大德!我具如是势速,又具如是跨越,起有如是欲望……我当达往
世界之边。大德!我具食、饮、嚼、味之外,大小便利之外,排遣睡气与疲劳之外,
有百岁之寿,存活百年之间,百年既往,犹不穷世界之边,终死于半途。希奇,大
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友!不生……不再生世界边,前往
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如是说。”
三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得,我不作如是说。又,
友!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但,友!我只作施设:此一寻量有想、有意之
身为世界,为世界之集,为世界之灭,为趣世界之灭道。”
49 四 已往几何世之边 当得兴作穷尽事
已得世边犹是苦 亦非得免于出离
是世间解聪慧者 勤修梵行觉悟世
寂者了知于世边 不希求此世他世
注1 参阅S.II.3.6.杂阿含四九(大正藏、二.三五九a)、别译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四
七七b)、增三八(大正藏、二.七五六a)。
2 是底本之vadami,在暹本作vadamiti,正确。
3 学得充分底本之sikkhito,在暹本作susikkhito,依释文订正之。
四十六
一 尔时,世尊于当夜过之时,告诸比丘:
“诸比丘!今夜,赤马天子于后夜,作绝妙容色,偏照祇陀林,诣往我处。至已,
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赤马天子,向我言:
‘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大德!前往者当知、或见、或能达否?’
诸比丘!彼作如是语时,我告赤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已往当知、当见、当达,我不作如是说。’
诸比丘!我作是语时,赤马天子向我言:
‘希奇,大德!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者:友!不生……不再生
……已往其边,当达,我不作如是说。
大德!于过去世,我……[乃至]……不作如是说。”(参阅四十五之二经文)
50 诸比丘!彼作如是语时,我告赤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已往当知、当见、当得,我不作如是说。又,
友!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但,友!我只1作施设:此一寻量有想、有意
之身为世界,为世界之集,为世界之灭,为趣世界之灭道。
二 已往几何世之边。
……(乃至)……此世他世。’”(参阅四十五之四)
注1 只此 底本imasmim之次后,依据前述同经文及暹本等补入yeva。
四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极远而远。四者为何?
诸比丘!天与地者,此是第一极远而远。诸比丘!大海之此岸与彼岸者,此是
第二极远而远。诸比丘!日之升处与没处,此是第三极远而远。诸比丘!善士之法
与不善士之法,此是第四极远而远。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极远而远。”
51 二 天远地亦远 远名海之岸
日照出没处 准此更善人
不苦人法远 人人如实言
善士伴无变 历时犹如是
不善人之伴 忽而破灭尽
如是不善人 违隔善士法
四十八1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杯中给孤独园,尔时,半阇罗子具寿毗舍佉于供
养堂中,无滞、无失、无漏,能了解其义,属(无流转),不依止(流转),以圆满
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尔时,世尊晡时,从宴坐起,赴供养堂。
至已,设席请坐。世尊坐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供养堂中,谁无滞……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
庆幸?”
“大德!半阇罗子具语毗舍佉,于供养堂中,无滞……不依止(流转),以圆满
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尔时,世尊语半阇罗子具寿毗舍佉:“善哉!善哉!毗舍佉!善哉!汝毗舍佉!
无滞……不依止(流转),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二 无说人不知 愚者杂贤人
教示不死处 有说知斯人
光大教法辉 树揭仙人幢
仙幢是善说 仙人幢为法
注1 参阅S.X.21.7.杂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七b)、别译杂阿含一(大正藏、二·三
七五c)
52 四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四者为何?
诸比丘!以非常谓常,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非苦谓苦,是
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非我谓我,是想颠倒……见颠倒。诸比丘!
以不净谓净,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二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四者为何?
诸比丘!以非常谓非常,非想颠倒……。诸比丘!以苦谓苦,非想颠倒……。
诸比丘!以无我谓无我,非想颠倒……。诸比丘!以不净谓不净,非想颠倒、非心
颠倒、非见颠倒。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
三 以非常作常想人 以苦作乐想之人
以非我作我想人 以不净作净想人
令起邪见是有情 心迷乱想称是邪
彼等为魔轭所系1 为轭不得安稳人
有情转生于轮回 于生及死中具有
作光觉者若出世 彼等所示是此法
苦之寂灭应达到 有智之人宜听此
泛起个己之意想 非常当见是非常
于苦见知当是苦 之于非我见非我
不净即见是不净 即当具足此正见
一切之苦不超越
注1 所系底本之yogagutta,在暹本作yogayutta,正确。
53 五十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
四者为何?
诸比丘!云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诸比丘!雾
是日月之翳……。诸比丘!烟与尘是日月之翳……。诸比丘!罗喉阿修罗王是日月
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所不
照。
二 诸比丘!诚然如是,沙门、婆罗门有四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
不光、不辉、不照。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饮谷酒,饮米酒,由于饮谷酒、米酒之不脱离,
诸比丘!此是第一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
辉、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习淫欲法,由于淫欲法之不脱离,诸比丘!此
是第二沙门、婆罗门之翳……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嗜好金银,由于执取金银之不脱离。诸比丘!
此是第三沙门、婆罗门之翳……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由邪命而存活,不离于邪命。诸比丘!此是第
四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
54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
不光、不辉、不照。”
三 一类沙门婆罗门 为贪与嗔1所卷缚
于人为无明所碍 爱乐于可爱之色
贪饮果谷所酿酒 男女交会之邪行
彼等可谓愚痴作 且嗜好于金与银
一类沙门婆罗门 依于邪命度生活
此等是翳之日种 乃由觉者之所说
一类沙门婆罗门 已为此等所覆隐
不光不照而不净 烟尘蒙蔽有如兽2
昏闇所覆于渴爱 为使引导所牵连
增长可畏之自体 更将轮回于再生
注1 贪与嗔云云 底本之ragadosapatikkittha,应作ragadosapatikkhittha。
2 兽 底本之pabha,在暹本作mata,是二十二第一颂之“兽”原本mago。在暹本作mato,
在释文有migo,与mago若同义,则不依暹本,采取底本。于今亦不依暹本,又底本
之语,若不适当,则舍此,仿先例视作maga。
此之摄句:
定、问、二忿更于赤马二,
极远、毗舍佉、颠倒、翳为十。
初之五十,至此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