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9经 五集 第二 力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9经 五集 第四 须摩那品

【南传增支部】第9经 五集 第三 五支品

第三 五支品

二十一1

一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无敬无崇,不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

15 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而可圆满有学

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有学法,而可圆满[四大]戒2者,无有是处;不圆满[四

大]戒,而可圆满正见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正见,而可圆满正定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

之]最上行仪法者,必有是处;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已,而可圆满有学法者,

必有是处;圆满有学法已,而可圆满[四大]戒者,乃有是处;圆满[四大]戒已,

而可圆满正见者,必有是处;圆满正见已,而可圆满正定者,乃有是处。”

注1 中阿含一0(大正藏一、四八六c)。

2 四大戒 可能是四清净戒,谓:波罗提木叉律仪戒、根律仪戒、命清净戒、资具缘戒。

二十二1

一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无敬无崇,不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

间之]最上行仪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而可圆满有学法

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有学法,而可圆满戒蕴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戒蕴,而可圆

满定蕴者,无有是处;不圆满定蕴,而可圆满慧蕴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

之]最上行仪法者,必有是处;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已,而可圆满有学法者

16 ,必有是处;圆满有学法已,而可圆满戒蕴者,必有是处;圆满戒蕴已,而可圆满

定蕴者,必有是处;圆满定蕴已,而可圆满慧蕴者,必有是处。”

注1 同前。

二十三

一 “诸比丘!黄金有如是等之五锈,为此等锈之所侵蚀,黄金不柔软,又不堪加工,

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不能作正当之使用。何等为五?

二 即:铁、铜、锡、铅、银等。

诸比丘!黄金有是等之五锈,为此等之锈所侵蚀,黄金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

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不能作正确之使用。

三 诸比丘!然而,黄金远离是等五锈时,其黄金则柔软,又堪加工,又有光泽,

又不脆弱,又能作正确它使用。诸如希有之:戒指、耳坠、项链、金簪,欲造任何

之庄饰物,亦能适合其目的。正应如是,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锈,为是等锈侵蚀

之心,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因漏尽而不能等持。何等为

五?

四 [五]欲之欲求、恚、惛眠、掉悔、疑等。

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锈,为是等锈、所侵蚀之心,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

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为漏尽而不能等持。

17 五 诸比丘!心远离是等之五锈时,其心柔软,又堪加工,又有光泽,又不脆弱,

又为漏尽而等持;复次,若依诸证智而可引发作证之法,依证智而可引发作证之心,

若依此原因[即使何时]于各[法]皆可得予满足。

六 彼若希求[:我]以一而为多,多而为一,显现、隐没、穿壁、过墙、翻山,

如行于空中不滞碍,出没于地,如于水中,不沉没于水中,如行于地上,趺坐空中

而行,如有翼之鸟,有如此大神力,有大威德,以手抚摸日月,当下即可使身到梵

界,若欲领受各式各样之神通者,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七 彼若希求,以超人之清净天耳,欲闻天、人之远、近声,于任何范围,各各[之

法]皆可得堪能。

18 八 彼若希求,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或欲知有贪心为有贪心,或

欲知离贪心为离贪心,或欲知有嗔心为有嗔心,或欲知离嗔心为离嗔心,或欲知有

痴心为有痴心,或欲知离痴心为离痴心,或欲知略心为略心,或欲知散心为散心,

或欲知大心为大心,或欲知非大心为非大心,或欲知有上心为有上心,或欲知无上

心为无上心,或欲知等引心为等引心,或欲知非等引心为非等引心,或欲知解脱心

为解脱心,或欲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任何范围,于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九 彼若为求,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六生、七生、八生、九

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

成劫、多坏成劫,彼于彼处,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色、如是食事、如是乐苦受、

如是寿量者;彼死于彼处而生于他处,于他处亦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色、如是

食事、如是乐苦受、如是寿量者;彼死于他处而生于此处。彼若欲具有如是行相与

方所,欲随念多种之宿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19 一0 彼若希求,欲以超人之净天眼,而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

善、恶;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实则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

成就意恶行、毁谤圣者、怀有邪见、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

险难、地狱;或又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毁

谤圣者、怀有正见、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欲以超人净

天眼而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善、恶,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则

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一一 彼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于现法欲以自证智而作证、具

足而住,则于任何范园,各各皆可得堪能。”

二十四

一 “诸比丘!于无戒、坏戒者,其正定之因破;正定无有时,于坏正定者,其如实

智见之因破;如实智见无有时,坏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破;厌弃与离欲无

有时,坏厌弃与离欲者,解脱与智见之因破。

20 二 诸比丘!譬如树枝及叶坏时,其芽亦不能成就,外皮亦不能成就,木质亦不能

成就,心亦不能成就;正如是,诸比丘!于无戒、坏戒者,正定之因破,正定无有

时;于坏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因破,如实智见无有时;于坏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

欲之因破,厌弃与离欲无有时;坏厌弃与离欲者,解脱与智见之因破。

三 诸比丘!于有戒、具戒者,其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时;正定具者,具如实智见

之因,如实智见有时;于如实智见具者,厌弃与离欲之因具,厌弃与离欲有时;于

厌弃与离欲具者,解脱与智见之因具。

四 诸比丘!譬如树枝及叶具时,其芽亦成就,外皮亦成就,木质亦完成,心亦完

成;正是如此,诸比丘!于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时;于具正定者,

其如实智见之因,如实智见有时;于具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具,厌弃与离

欲有时;厌弃与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因具。”

二十五

一 “诸比丘!摄受五支之正见者,有心解脱之果,又有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

脱之果,又有慧解脱果之胜利。何等为五?

21 二 诸比丘!世间有正见,摄受于戒,又摄受于闻,又摄受于论义,又摄受于止,

又摄受于观。

诸比丘!摄受是等五支之正见者,有心解脱之果,又有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

慧解脱之果,又有慧解脱果之胜利。”

二十六1

一 “诸比丘!此等是五解脱处。有比丘于此处,若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

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无上之安稳可得。何等为五?

二 诸比丘!世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为比丘而说法。诸比丘!

[大]师或随第一之同梵行者,如为彼比丘说法,如是彼恒能于彼法之义正确了知,

或者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

身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一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

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

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三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虽不为比丘说法,

22 彼有闻,究竟详尽为他人广说彼法。诸比丘!比丘有闻,究竟详尽为他人广说彼法,

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此法之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

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则定。诸比

丘!是第二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生命而住者,则未解脱

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是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四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

有闻,虽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彼有闻,究竟广为法之读诵。诸比丘!有闻,究

竟广为法之读诵,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此法之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正确了知彼

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心

则定。诸比丘!是第三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乃至……安稳

可得。

五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

23 有闻,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有闻,不究竟广为读诵彼法;有闻,究竟以心随寻

随伺彼法,以意观察[彼法]。诸比丘!若比丘有闻,究竟以心随寻伺彼法,以意观

察[彼法],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彼法中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

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

定。诸比丘!是第四之解脱处。有比丘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

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六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有

闻,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有闻,不究竟广为读诵彼法;有闻,不究竟以心随寻

随伺彼法,不以意观察[彼法],然彼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

以慧通达其善,诸比丘!如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以慧通达

其善,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彼法之义,又能正确了知彼文,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

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则定。

诸比丘!是第五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

24 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诸比丘!此等者是五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处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

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注1 D.33 Sangiti-s.2.1.xxv(汉译南传大藏八、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之二五以下)集异门第一四

(大正藏二六、四二四a)。

二十七

一 “诸比丘!须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1!诸比丘!若以聪明而[又]忆念

修无量定者,则五智便生于内。何等为五?

二 ‘此定为现在乐,又为当来乐之异熟’,彼智便生于内。‘此定为圣而无染’,彼

智便生于内。‘此定非为恶人所习’,彼智使生于内。‘此定是静、是妙,依净而得,

依一趣性而证,依有行前折伏,排除障碍’,彼智便生于内。又,‘我以正念而入此

定,亦同以正念而出[此定]’,彼智便生于内。

诸比丘!须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诸比丘!若以聪明而[又]忆念修

无量定者,则是等之智便生于内。”

注1 离善量之法、出世间定之义。

25 二十八

一 [世尊曰:]“诸比丘!有圣五支正定之修,闻之善作意!我当说。”“唯然,大

德!”彼等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何等为正定修之圣五支?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以由离而生之

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偏[此身],由离而生之喜乐无不周偏彼之全身。

三 诸比丘!譬如有善巧之助浴者或助浴者之弟子,溶浴粉散于铜盆,注水而捏[成

丸],其浴丸得水、含水,水分周偏内外而无漏;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由离而

生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偏[此身],由离而生之喜乐无不周偏彼之全身。

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一。

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

即以由定而生之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偏[此身],由定而生之喜乐无不周

偏彼之全身。

26 五 诸比丘!譬如有池,其泉涌出,于其东方无水之入口,西方无水之入口,北方

无水之入口,南方无水之入口,又无随时降雨之云,尽管如此,但仍由彼池喷出冷

水,冷水亦注入彼池,周注、充满、周偏[彼池],彼池无不以冷水周偏全体。正如

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由定生之喜乐,即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偏[此身],

由定而生之喜乐无不周偏彼之全身。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二。

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离喜之乐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即

以离喜之乐而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偏[此身],离喜之乐无不周偏彼之全身。

七 诸比丘!譬如青莲池或红莲池或白莲池之中,同类之青莲或红莲或白莲生于水

中、长于水中、不由水中出、潜于水面下生长,若以冷水自其顶至根而滋润、周润、

充满、周偏[其身],彼之冷水无不周偏于青莲、红莲、白莲。正如是,诸比丘!有

比丘,以离喜之乐,即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偏[此身],离喜之乐无不周偏彼

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修正定之第三。

27 八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渐乐之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即以净

洁之心,偏满此身而坐,净洁之心无不偏满彼之全身。

九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以白布覆己头而坐,白布即无不周偏彼之全身。正如是,

诸比丘!有比丘以净洁之心,即偏满此身而坐,净洁之心即无不周偏彼之全身。诸

比丘!此乃圣之五支,修正定之第四。

一0 复次,诸比丘!比丘善取观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惟、善觉知。

一一 诸比丘!譬如余者可得观察其余,或住者可得观察坐者,或坐者可得观察卧

者;正如是,诸比丘!比丘善取观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量、善觉知。诸比丘!

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五。

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可以慧作证、以法

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二 诸比丘!譬如台上有水瓶,其水全充满与边缘平齐,有力之丈夫将其倾斜时

28 ,其水随时将流出。”[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

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

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三 诸比丘!譬如平地之处有莲池,为四角形,堤防回绕,其水全充满与边缘平

齐,有力之丈夫崩溃其堤时,其水随时将流出。”[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

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

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四 诸比丘!譬如于平地四衢道,有架良马备鞭之车,应为调马之御者,善巧之

骑师乘,左手执缰,右手捉鞭,欲行所望之道,可得或进或退。正如是,诸比丘!

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

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29 一五 彼若希求[:我]以一为多……乃至……当下即可使身到梵天界,若欲领受

种种之神通,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六 彼若希求,以超人清净之天耳……乃至……若欲闻声,则于任何范围,各各

[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七 彼若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乃至……或欲知非解脱心为非

解脱心,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八 彼若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乃至……欲具有如是行相与方所,欲随念多种

之宿住,则于任何范固,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九 彼若欲以超人之清净天眼……乃至……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则于任何范

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二0 彼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于现法欲以自证智作证、具足而

住,则于任何范固,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满足。”

二十九1

一 “诸比丘!此等是经行之五胜利。何等为五?

30 二 耐于远行,堪能精勤,无病,食、饮、嚼、味正而消化,依经行而得定者久住。

诸比丘!此等即是于经行之五胜利。”

注1 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八七九a)。

三十1

一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憍萨罗[国],至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村。世尊住

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之伊奢能伽罗聚落,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闻释迦[族]之

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来至伊奢能伽罗,住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之伊能伽奢罗

聚落。复谓:彼尊贵之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之声名,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

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彼于此世,

人、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众、王及庶民中,以自证智、作证而宣示。彼即

说法而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善哉!谒

见如是应供者。时有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等,是夜过后,取许多之嚼食、啖食,

来至伊奢能伽罗密林。到达后乃发出高声大声,且立于楼门之外。

31 二 复次,其时,具寿那只多为世尊之侍者。尔时,世尊告具寿那只多:“那只多!

彼之高声大声者何故耶?恰如渔夫争相捕鱼。”

“大德!彼等为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取许多之嚼食、啖食而立于楼门之

外,将奉供于世尊及比丘僧伽。”

“那只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荣华遇我,那只多!不能以意得此无欲乐、远离

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养

恭敬、名闻乐,能以意得到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

之我,当味之耶?”

“大德!世尊请接受,善逝请接受。大德!今乃世尊接受之时。大德!今世尊欲

往何处,彼处皆有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来。大德!譬如有密云而

下雨时,雨水随即流向低处。正如是,大德!今世尊欲往何处,彼处皆有婆罗门居

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来。其故云何?大德!是世尊之戒与慧故。”

“那只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荣华遇我。那只多!不能以意得到此无欲乐、远

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

养恭敬、名闻乐,能以意得到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

32 涩之我,当味之耶?那只多!食、饮、嚼食、啖食者有大小便,此乃其等流。那只

多!从所爱之转异而生忧、悲、苦、愁、恼者,此即其等流。那只多!勤修不净相

观行时,于净相[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只多!于六触处观无常而住时,

于触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只多!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时,于取处起违厌想,

此乃其等流。”

注1 杂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三b)增支部六集第四十二章一、二节

摄句:

二1二之无敬、锈无戒与摄受

解脱、定、支经行那只多

注1 暹本作dvegarav为正。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南传增支部】第9经 五集 第二 力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9经 五集 第四 须摩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