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4经 三集 第四 沙门品
第四 沙门品
八十一1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沙门之沙门行。云何为三耶?
受增上戒学事,受增上心学事,受增上慧学事。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沙门之
沙门行。诸比丘!是故,于此应如是学:我受增上戒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学
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学之欲是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二2诸比丘!譬如驴追牛群,边行边言:‘我亦是[牛],我亦是[牛],彼并无
与牛相同之色,与牛相同之声,与牛相同之步法,彼只在追逐牛群,边走边言我亦
是[牛],我亦是[牛]而已,’诸比丘!正如是,世间中有比丘是在追诸比丘,而
边行边言:‘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彼并无与其他诸比丘同样受增上戒学之
欲,与其他诸比丘同样增上心学之欲,与其他诸比丘同样受增上慧学之欲,彼只在
追诸比丘,边言边行:‘我亦是比丘,我亦比丘而已。’
诸比丘!故,应如是学--我受增上戒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学之欲是很
深。我受增上慧学之欲是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十二3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耕田家主应先作之事。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之耕田家主,最初须善为耕田,善为施平。在最初善为耕平之田,于
230 相当时播种子,于相当时播种子已,时时将水引入,时亦放出。诸比丘!此等为
耕田家主应先作之三者。
二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三者,是比丘应先作之事。云何为三耶?
受增上戒学之事,受增上心学之事,受增上慧学4之事。诸比丘!此等是比丘
应先作之三者。诸比丘!是故,应如是学--我增上戒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
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学之欲是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十三5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毗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其时有一跋耆子比丘,
来诣世尊所在之处……乃至……坐于一面之彼跋耆子比丘,自言世尊:
“大德!每半月有一百五十余之学处6为所诵。大德!我不能学此!”
“然则,比丘!汝能学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否?
“大德!我能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二 比丘!是故,汝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比丘!汝学增上戒、学增
上心、学增上慧故,比丘!因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汝之贪可断、嗔可
断、痴可断;汝之贪可断故、嗔可断7故、痴可断故,汝即不作不善事,不习恶事
8。
三 彼比丘即于后时亦学增上戒、亦学增上心、亦学增上慧。彼学增上戒、学增上
231 心、学增上慧而断贪、断嗔、断痴。彼因断贪故、因断※嗔故、因断痴故,彼即不
作不善事,不9习恶事。”
八十四10
一 一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所在之处……乃至……坐于一边之彼比丘即白言世
尊:
“大德!说为有学、有学。大德!齐限于何始为有学耶?”
比丘!彼是学习者,故说为有学。
又彼是学于何者?
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比丘!是故,彼即说为有学。”
正学有学者 随行于直道
灭尽第一智11 由直复有智12
智已解脱人13 如是实生慧
我解脱不动 能引结尽故
八十五14
一 “诸比丘!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于每半月为所诵,欲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
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云何为三耶?
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是,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之]一
切15,即被摄于其中。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16学
处17,彼虽犯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不因此而说彼[虽为圣人]是无堪
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18[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之戒是坚固,又坚住于
232 戒而受学学处。彼能尽三结故,成为19预流、不堕法、决定、趣于正觉。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
学处,彼虽犯此,亦能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
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之戒是坚固,又坚住于
戒而受学学处。彼能尽三结故,贪20、嗔、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即
作苦之边际。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
彼虽此,亦能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
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之戒是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
学处。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从彼世是不退转法。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
彼虽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
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是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
彼漏尽故,于现法自了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如此一分行者有一分之成就,全分行者有全分之[成就]。诸比丘!无
论如何,我说学处是不唐捐21。”
八十六
一 “诸比丘!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于每半月诵,欲得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
233 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云何者为三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
切,即被摄于其中。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
彼虽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
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是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
彼三结尽故,成为七返,以七返为极,轮回流转于天中及人中,而作苦之边际。彼
三结尽故为家家。或22于三家轮回流转而作苦之边际。彼三结尽故成为一种子,唯
起一人之有而作苦之边际。彼三结尽故,贪、嗔、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
即作苦之边际。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
彼虽犯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
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
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上流,至于色究竟。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有行般涅槃。
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无行般涅槃。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损害般涅槃。彼五
顺下分结尽故,成为中间般涅槃。
四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
之学处,彼虽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
234 能者。然而,凡于根本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
学处。彼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如此一分之行者,即有一分之成就,全分之行者,即有全分之[成就]。
诸比丘!无论如何,我说学处是不唐捐。”
八十七23
一 “诸比丘!此百五十余学处于每半月诵。欲得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此
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云何为三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
一切,即被摄于其中。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
彼虽犯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
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中,彼戒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
彼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三 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中间般涅槃;复次,
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损害24般涅槃……无行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成为上流……行于色究竟;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
结尽故,贪※、嗔、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而作苦之边际。复次,或有未
235 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成为一种子,唯起一人性而作苦之边际。复次,
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成为家家,轮回流转于二或三家,而作苦之
边际。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成为七返,以七返为极,轮
回流转于天中25及人中,而作苦之边际。
诸比丘!如是全分之行者,即成就全分,一分之行者,即[成就]一分。诸比
丘!无论如何,我说学处是不唐捐。”
八十八26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学。云何为三学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戒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于学处。诸比
丘!此为增上戒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心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远离于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此
为增上心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慧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乃至……此趣于灭苦之道。诸比丘!
此说为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是三学。
八十九27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学,云何为三学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戒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学处。诸比丘!
此说为增上戒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心学耶?
236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远离于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此
说为增上心学。
诸比丘!又,以何为增上慧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
足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是三学。”
二 增上戒与心28 增上慧精进
具力固静虑 正念护根习
既如前亦后 既如后亦前
既如下亦上 既如上亦下
既如昼亦夜 既如夜亦昼
无量三摩提 战胜一切方
行净为前进 言彼有学人
净行极坚固 世称彼等觉
由识之灭故 爱尽而解脱
如灯之涅槃 遂成心解脱。
九十29
一 一时,世尊游行于拘萨罗人之间,与诸大比丘入于崩伽阇邑。世尊住彼崩伽阇。
所谓崩伽阇即拘萨罗人之邑。
复于其时,有名迦叶之比丘住在崩伽阇。于彼处世尊作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
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然而,迦叶比丘却于世尊作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
赞励、庆喜诸比丘时,表示不忍、不满此沙门极为俭约。
二 其时,世尊住崩伽阇已,即向王舍[城]之方游行而去。次第游行而入于王舍
237 [城],世尊即住在王舍[城]之鹫峰山。
时,迦叶比丘即于世尊离去不久,起恶作,作追悔:“呜呼!于我有不利。呜呼!
于我并非有利。呜呼!我之所行是可恶。呜呼!我之所行并非有善。当世尊以学处
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我有不忍、有不满:‘此沙门极为
俭约。’我今何不往诸世尊所在之处。诣已,于世尊座前,以过为过作忏悔!
三 其时,迦叶比丘即收床坐、披衣、持钵,向王舍[城]而去,次第来诣王舍[城]
鹫峰山世尊所在处。诣已,问讯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迦叶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一时,世尊住在崩迦阇,崩伽阇即是拘萨罗人邑。当世尊于彼处,以学
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诸比丘时,我有不忍、不满:‘此沙门是极俭约。’
时,世尊住崩伽阇已,而向王舍[城]之方游行而去。大德!于世尊离去后不久,
我即起恶作,作追悔:呜呼!于我有不利,呜呼!于我并非有利。呜呼!我之所行
是可恶。呜呼!我之所行并非有善。当世尊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
庆喜诸比丘时,我有不忍、不满:‘此沙门是极俭约。’我何不往诣世尊所在处。诣
238 已,于世尊座前,以犯为犯作忏悔。大德!凡愚、迷惘、不善、违犯克服我。当世
尊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我有不忍、不满:‘此沙
门是极俭约。’大德!请世尊以我之过为过,为防御当来,请容受。”
四 “迦叶!汝实犯凡愚之迷惘不善之过。当我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
庆喜诸比丘时,汝即谓:‘此沙门极为俭约。’迦叶!又,汝即能知以犯为犯而如
法忏谢故,我等可容受。迦叶!人若能知以过为过而如法忏谢,而为防御当来,此
于圣者之律30是增事31。
五 迦叶!若长老比丘者不称赞欲学、受学,又,不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
于应时对欲学之他比丘不称赞真、实。如是之长老比丘,迦叶!我并不称赞。何以
故?因为[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就亲近彼比丘,亲近彼之众人即仿彼,仿彼之
众人则有长久之不饶益、苦。迦叶!是故,我不称赞如是之长老比丘。
六 迦叶!若中年比丘者……乃至……迦叶!若新学比丘者不称赞欲学、受学。又,
不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于应时,对欲学之他比丘不称赞真、实。如是之新
学比丘,迦叶!我并不称赞。何以故?因[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则亲近彼比丘。
239 亲近彼之众人即仿彼,仿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不饶益、苦。迦叶!是故,我不称赞
如是之新学比丘。
七 迦叶!长老比丘者,若称赞欲学、受学,又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对
欲学之他比丘,应时而说称赞真、实,如是之长老比丘,迦叶!我予称赞。何以故?
因[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则亲近彼比丘,亲近彼之众人即仿彼,仿彼之众人则
有长久之饶益、之乐。迦叶!是故,我称赞如是之长老比丘。
八 迦叶!中年比丘者亦……迦叶!新学比丘者称赞欲学、受学。又,劝导不欲学
之他比丘于学。又真、实,应时而说称赞欲学之他比丘,如是之新学比丘,迦叶!
我予称赞。何以故?因[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则亲近彼比丘,亲近彼比丘之众
人即仿彼,仿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饶益、乐。迦叶!是故,我称赞如是之新学比丘。”
注1 参照杂二九(大二、二一二b)。
2 参照杂一六(大二、五七九b)。
3 参照杂二九(大二、二一二a)。
4 “学”底本即脱Sikkha之语。
5 参照杂二九(大二、二一二c)。
6 “一百五十余之学处”比丘之学处全部有二百七十七项,但此时即尚未全备,制定者只此而
已。
7 “断”与暹本同样加入pahana为妥当,其次有※者亦然。
8 “事”底本之tvam即与暹本同样作为tam为可。
9 “不”底本之nakasi是nkasi之误。
10 参照杂二六(大二、一八二a)及同二九(同上二一一c)Itiv.62&102。
11 “灭尽之第一智”圣道相应之智,谓起于第一。
12 “由其直有(复)智”,系指第四道智无间而起阿罗汉果。
13 “其智已解脱之人”由阿罗汉果而解脱之人。
14 参照八五~八六 杂二九(大二、二一0b)。
15 底本即重复一切sabbam,与暹本同须删除去一。
16 参照“细、随细之学处”D.16,6,3(汉译南传藏七、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第六诵品)。
17 “学处”底本之sikkhapadani是暹本sikkhapadani之误植。
18 “根本之净行”底本之adibrahmacariyikani应与暹本同样作为adibrahmacriyakani。
19 参照S.vol.5,P.376。
20 “贪”底本之raga是raga之误植。以下有※者亦尔。
21 “唐捐”底本之avajjhani应与暹本同样作为avanjhani,以下亦仿此。
22 “或是”底本之va是va.N误植。
23 参照杂二九(大二、二一0b)。
24 “损害”底本之upahacca-p应与暹本同样作为upahacca-p。
25 “天中”底本之dve是deve之误植。
26 参照杂二九及三0 (大二、二一0a及二一三c)。
27 参照杂二九(大二、二一0a)。
28 底本之adhisilam adhicittan ca与暹本同样为调律应删去ca
29 参照杂三0(大二、二一三a)。
30 “圣者之律”ariyassa vinaya是指佛教。
31 “增事”vuddhi是他宗教所无法见到之佛教特色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