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4经 三集 第三 拘尸那揭罗品
第三 拘尸那揭罗品
百二十一
一时,世尊住在拘尸那揭罗之灵供处密林中,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
丘!”彼等诸比丘即答世尊云:“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依止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其时,长者或长者子近彼已,
将请待[彼于]翌日之餐食。诸比丘!比丘即欣诺。彼于翌日,于日前分,著内衣、
披衣、执钵,至彼之长者或长者子住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席。其时,彼长者或长
者子即亲手以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彼,使令饱。比丘即谓:‘善哉!此长者或长
者子亲手以胜妙嚼食、啖食满足我,饱餐我。’彼即更言:‘呜呼!此长者或长者
子当来亦亲手以如是胜妙之嚼食、啖食来满足我、饱餐我,是其所望。’于是彼即
为其施食所结,而失本心,而耽著,不见过患,无离脱之想而受用,彼即于其处起
欲寻、起恚寻、起害寻。诸比丘!我说施与如是比丘者,无有大果,何以故?诸比
丘!因比丘放逸而住故。
诸比丘!然而,世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其时长者或长者子近彼
已,将请待[彼于]翌日之餐食。诸比丘!比丘则欣诺。彼于翌日,于日前分,著
内衣、披衣、执钵,到彼长者或长者子之住处。到已,坐于所设之座。其时彼长者
或长者子即亲自以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彼、使令饱,比丘不谓:‘善哉!此长者
275 或长者子亲手以以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我,饱餐我。’又彼不如是谓:‘呜呼!
此长者或长者子当来亦亲手以如是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我,使我饱餐,是其所望。’
于是彼即不为其施食所结,不失本心、不耽著、能见过患,有离脱之想而受用,彼
即于彼处起离欲寻、起无恚寻。诸比丘!我说施与如是比丘者,有大果,何以故?
诸比丘!因为比丘是不放逸而住故也。
百二十二
诸比丘!有嘲弄、相斗、相诤、互以口剑相刺之比丘所住处。诸比丘!只思惟
此处即与我不快,何况住在[其处]!我对此作断定--彼等具寿必断三法,数数作
三法。
彼等断何种之三法?
离欲寻、无恚寻、无害寻是。彼等是断此等三寻。
彼等数数作何种之三法耶?
欲寻、恚寻、害寻是。彼等是数数作此等三法。
诸比丘!有嘲弄、相斗、相诤、互以口剑相刺之比丘所住处。诸比丘!只思惟
此处即与我不愉快,何况住在[其处]耶!我对此作断定--彼等具寿必断此等三
法、数数作此等三法。
诸比丘!有和合、庆慰,不诤、如乳水,以亲爱之眼互为相见之比丘所住处。
诸比丘!只往此处即与我愉快,何况是思惟!我对此作断定--彼等具寿必断此等
三法、数数作此等三法。
276 彼等断何种之三法耶?
欲寻、恚寻、害寻是。彼等断此等三法。
彼等数数作何种之三法耶?
数数作离欲寻……乃至……。诸比丘!互相和合、庆慰……所住之处。诸比丘!
只往此处我即愉快,何况是思惟!我对此断定--彼等具寿必断此等三法、数数作
此等三法。”
百二十三
一时,世尊住在毗舍离之瞿昙支提。其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诸比丘
即答应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我是觉了而后说法,并非无觉了。诸比丘!我是说有缘之法1,并非
是无缘。诸比丘!我是说有折伏之法,并非无折伏。诸比丘!觉了而说法,并非无
觉了,说有缘之法,并非无缘。说有折伏之法,并非无折伏,我应教授,应教诫。
复次,诸比丘!汝等是喜足欢喜、喜悦而说世尊是正自觉者,法是善说,僧伽是正
行者。世尊说此,彼等比丘众是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复次,说此记说时一千世界
震动。
百二十四
一 一时,世尊游行于拘萨罗人之间,而入迦毗罗[城],释迦族之摩诃那摩闻世尊
到达迦毗罗[城],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立于
一面,世尊告立于一面之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去迦毗罗[城]!去寻我
等今日一日得以住之处。
277 “大德!唯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答已,即入迦毗罗[城],偏巡迦毗罗[城一、
于迦毗罗[城]亦不见世尊一日之间可住处。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诣世尊之
处,诣已,白言世尊:
二 “大德!于迦毗罗[城],并无世尊今日一日得住之处。大德!有世尊昔之同梵
行者巴朗岛卡拉马,愿世尊今日即于彼之住处住一日。”
去!摩诃那摩!设席!“大德!唯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即答应世尊而往诣巴
朗岛卡拉马2之住处。诣已,设席已,准备洗足水已,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白世
尊:
“大德!敷座已,洗足水已备。大德!唯世尊知时。”
三 时,世尊即诣巴朗岛卡拉马※住处。诣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洗两足。时
释迦族之摩诃那摩谓:
“今非奉侍世尊之侧时,世尊已疲倦,我将于明日近侍世尊。乃问讯世尊右绕而
去。”
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过其夜后,再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
四 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种人之师。云何为三之师耶?
摩诃那摩!世有一类之师,施设欲之偏智,不施设色之偏智,不施设受之偏智。
278 摩诃那摩!复次,世有一类之师,施设欲之偏智,施设色之偏智,不施设受之偏智。
摩诃那摩!复次,世有一类之师,施设欲之偏智,施设色之偏智,施设受之偏智。
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种人之师。摩诃那摩!此等三师之归趣,是一耶或多耶?
五 如是说时,巴朗岛卡拉马即语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一’。
如是说时,释尊即告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汝说是多。再度,巴朗岛
卡拉马语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一。’再度,世尊告于释迦族
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多。第三度,巴朗岛卡拉马即语释迦族之摩诃那
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一。’第三度,世尊告于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
那摩!汝说是多。’
六 时巴朗岛卡拉马※曰:
‘呜呼!我在释迦族大尊贵之摩诃那摩面前,受到沙门瞿昙乃至三次之辱,我
不如离去此迦毗罗[城]。’
时,巴朗岛卡拉马即离去迦毗罗[城],彼于离去迦毗罗[城]后,唯此离去而
不复返。
百二十五3
一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哈它卡天子于夜具极美之姿色4,照
偏祇陀林各处,诣世尊之处。诣已,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却惟有沉陷而不能
站立,犹如将苏油或胡麻油灌注于砂时,随即沈渗入而不住,正如是,哈它卡天子
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而唯陷沈,却不能站立。
279 二 时,世尊即告哈它卡天子曰:“哈它卡!汝应化作粗之自体。
“大德!唯然。”哈它卡天子即答应世尊,化作粗之自体,问讯于世尊而坐于一
面。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哈它卡天子曰:
哈它卡!往昔为人时,汝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汝之所有否?
“大德世尊!往昔为人时,我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我之所有;然,亦有不为我所
有之法。”“大德!犹如世尊今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王、大臣、外道
弟子所围绕而住。正如是,大德!我是为诸天子所围绕而住。大德!乃至从远方而
来之诸天子亦言‘我等欲于哈它卡天子前听法。’
大德!我对三种法不饱、死而不厌者。云何为三法耶?
大德!我于见世尊之事不饱、死而不厌。大德!我于听正法之事不饱、死而不
厌。大德!我于承事僧伽之事不饱、死而不厌。
大德!我于此等三种法不饱、死而不厌[天子如是言]。
于何时见世尊5 得饱足非梦
承事僧伽时 亦听正法时
学著增上戒6 欣喜听正法
三法不饱足 无烦哈它卡。
百二十六7
一 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之仙人落处鹿苑。时,世尊即于日前分著内衣、执钵、披
280 衣、为乞食而入于波罗奈。时,世尊即在市场之匹拉卡树傍行乞。见一比丘,[于静
虑]失爱昧,味著于外境,失去正念,不正知而无法寂静,心迷乱而诸根放荡。见
彼比丘[世尊]即曰:
“比丘!比丘!汝勿为自身作吐出食、比丘!吐出!被腥臭气所浸润之汝自身,
蝇不追随,不随逐,无有是处。
二 时,彼比丘即从世尊之训诫而起厌离心,其时世尊于波罗奈行乞已,午后由乞
食还,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于此地,在日前分著内衣、执钵、披衣、为乞食而入波罗奈。诸比
丘!我在牛市场之匹拉卡树傍行乞,见一比丘[于静虑]失爱昧,味著于外境,失
去正念,不正知而无法寂静、心迷乱而诸根放荡。见已,彼比丘,我即作如是言:
‘比丘!比丘!汝勿为自身作吐出食。比丘!吐出!被腥臭气所浸润之汝自身,
蝇不追随,不随逐,无有是处。’
诸比丘!时,彼比丘受我之训诫即起厌离心。
三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何为吐出食耶?何为腥?何为蝇耶?”
比丘!贪求是吐出食,嗔恚是腥,恶不善之寻是蝇。比丘!吐出!被腥臭气所
浸润之汝自身,蝇不追随,不追逐,无有是处。”
281 不护眼与耳 不作防诸根
基贪诸思惟 蝇则追随来
比丘吐出食 腥味之浸入
涅槃将遥远 唯受苦而已
于村或于林8 不至己之寂9
愚无智乃蝇 亦附随巡行10
诸人具戒慧 如若寂静乐
蝇类则灭无 寂静乐于寝。
百二十七11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来诣世尊所在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
寿阿那律即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世间,以超人清净之天眼,多见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
趣、险难、地狱。大德!成就何法之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
地狱耶?”
二 “阿那律!成就三种法之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云何为三法耶?
阿那律!世间有女人,于日前分时,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于家,日中时,以嫉
妒所缠之心住于家,日后分时,以欲贪所缠之心住于家。阿那律!成就此等三种法
之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百二十八
一 尔时,具寿阿那律往诣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具寿舍利互相庆慰,欢喜而为可
282 感铭之交谈已,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具寿阿那律言具寿舍利佛曰:
“友舍利弗!我于世间,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千世[界]。复次,我之精进是不
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轻安之身不躁动,已定之心是专注。然而,我心是无取而不
能解脱。”
二 “友阿那律!汝思惟:‘我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千世[界]。’此是汝之慢,又,
友阿那律!汝思惟:复次我之精进是不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轻安之身不躁动,已
定之心是专注。此是汝[心之]掉动。又,友阿那律!汝思惟:然而,我心无取而
不解脱。此是汝之恶作。具寿阿那律断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宜将心运于
不死界。”
三 于是,具寿阿那律即于后时断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将心运于不死界。
于是,具寿阿那律即单独隐栖、不放逸、炽然、心勤苦而住。不久,善男子于现法
自觉已,从家趣于无家之目的、无上梵行之终末,作证具足而住。此生已尽、梵行
已住、所作已作、无再[住于]现状。其具寿阿那律复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百二十九12
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云何为三耶13?
诸比丘!女人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诸比丘!婆罗门之真言是为所
283 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诸比丘!邪见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诸比丘!
此等三者,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
二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云何为三光耶?
诸比丘!月轮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日轮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
覆。诸比丘!如来所说之法律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14!此等三者,是
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
百三十15
一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三种人。云何为三种人耶?
是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为喻作书于地上之人、为喻作书于水上之人。
诸比丘!又,谁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又,其忿永附随于彼。诸比丘!譬如刻在岩
石之字,风或水亦不能速灭、能永存。正如是,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又,此忿
是永附随于彼。诸比丘!此说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
二 诸比丘!又,谁是为喻作书于地上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然而,其忿不永附随于彼。诸比丘!譬如地
上之书字,风或水即能速灭,不能永存。正如是,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
然而,其忿是不能永附随于彼,诸比丘!此说为喻作书于地上之人。
三 诸比丘!又,谁是为喻作书于水上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虽受剧烈言,虽受粗言,虽受不快之言,仍然和合、亲
284 切、欢喜。诸比丘!譬如水中之字是完全快速消失,不永存。正如是,诸比丘!世
有一类人,虽受剧烈言,虽受粗言,虽受不快之言,然仍和合、亲切、欢喜。诸比
丘!此是为喻作书于水上之人。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三种人。
注1 “我是云云”底本暹本虽同为 sanidanaham,但根据觉音之注,即应读为 sanidanam
aham。
2 “巴朗岛卡拉马”底本虽为Bharandukassa,但暹本即Bharandussa与前所云之Bhar
-andu相合。以下之※亦尔。
3 参照杂二二(大、二、一五九a)、别杂九(大二、四四二a)。
4 “极美之姿色”底本之abhikkhantavapna应如暹本、作为abhikkhantavannano。
5 底本Bhagavato前之naham是不成其格调,应依暹本删除。又同行之tittim ajjha应
如暹本之采作titti addha,但无否定之语气,故而不成意义、故今即稍为改其形式读为
titti naddha。
6 “增上戒”底本之adhisile根据暹本应作为adhisilam。
7 参照杂三九(大二、二八三a)、别杂一(大二、三八0b)。
8 “林”底本之ranne va是不成其格调,应如暹本,可作无此字。
9 “己之寂”底本之sammattano应如暹本读为samam attano。
10 “巡行”底本之pareti应如暹本作careti,如此可与注释文相合。
11 参照增二二(大二、六0八c)。S.vol.5,P.294。
12 参照增二二(大二、六0七b)。
13 “云何为”底本之kattamani,乃katamani之误植。
14 “诸比丘!”依据暹本应加bhikkhave之语。
15 参照Puggalapannatti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