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16经 七集 第八 律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17经 八集 第二 大品

【南传增支部】第17经 八集 第一 慈品

八集

本卷为十一集中之第八集,九品九十经之外列举优婆塞之名,一经、贪品即

便收为一品之名,多出前之变形或他经重出而成。

IV.150 增 支 部 经 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八 集

第一 慈品

一 慈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若习于慈心解脱,修习、多习、作车乘、作基、随作、积习、善造作

者,则希求八种之功德1可得,以何为八耶?

三 即:眠乐、觉乐、不见恶梦、为人所爱乐、为非人所爱乐、为诸天所守护、不

受火、毒、剑,若不通达上位2,则趣于梵世。

诸比丘!若习于慈心解脱,修习、多习、作车乘、作基、随作、积习、善造作

者,则可得如此希求之八种功德。”

其人以正念

习无量慈悲

观见依灭尽

十结已得减

151 无嗔一众生

哀人即善人

慈一切众生

圣者福最多

民草多服地

为马祠人祠

掷棒苏摩祠

无遮会施主

游行之王仙

善修慈心人

十六不如一

如群星与月

不杀不令杀

不服不令服

慈分众有情

不怀著怨恨

注1 “八种之功德”。有时说十一种之功德。增支部原典第五卷三四二页。

2 “上位”。若依慈等至不证得上位(即阿罗汉位),自此世死后如眠者有所觉醒,则往生于

梵世。(原注)

二 慧

一 “诸比丘!有八因、八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习、广习、圆满。

以何为八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止于师或准于师之同梵行者而住,猛利之惭愧、敬爱、

尊重现前。诸比丘!此为第一之因、第一之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

习、广习、圆满。

152 三 彼依止于师或准于师之同梵行者而住,猛利之惭愧、敬爱、尊重现前,彼时时

往诣彼等而请问、质问,言:‘大德!此事云何?此义云何?’彼具寿等为彼辨了

未辨、显了未显,于许多疑惑之法,除去疑惑。诸比丘!此为第二之因、第二之缘,

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习、广习、圆满。

四 彼闻彼法,依二闲静而成就,即身闲静与心闲静。诸比丘!此为第三之因、第

三之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习、广习、圆满。

五 持戒,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而行,所行具足而住,见怖畏于微小之罪,受持

而学学处。诸比丘!此为第四之因、第四之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

习、广习、圆满。

六 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宣说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及具义、具文,纯

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而言诸法,以意通利,以见观察见善通达。诸比丘!

此为第五之因、第五之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习、广习、圆满。

153 七 发勤而住,断灭诸不善法,为具足诸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

其担。诸比丘!此为第六之因、第六之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习、

广习、圆满。

八 又,往诣僧伽,不作种种说、不作畜生说,自说法、劝请他,不蔑视圣之默然。

诸比丘!此为第七之因、第七之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习、广习、

圆满。

九 又,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如是、受之

集如是、受之灭如是;想……行……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如是。诸比丘!

此为第八之因、第八之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习、广习、圆满。

一0 有同梵行者,见此人而如是思量曰:‘此具寿依止于师或准于师之同梵行者

而住,猛利之惭愧、敬爱、尊重现前。此具寿实是知而知,见而见者。如是之法能

生敬爱、尊重、成就、沙门性、纯一。

154 一一 又,此具寿依止于师或准于师之同梵行者而住,猛利之惭愧、敬爱、尊重现

前,时时往诣彼等而请问、质问,言:“大德!此事云何?此义云何?”彼具寿等为

彼辨了未辨、显了未显,于许多疑惑之法,除去疑惑。此具寿实是知而知,见而见

者。如是之法能生敬爱、尊重、成就、沙门性、纯一。

一二 又,此具寿闻彼法,依二闲静而成就,即身闲静与心闲静。此具寿实是知而

知,见而见者。如是之法能生敬爱、尊重、成就、沙门性、纯一。

一三 又,此具寿持戒,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而行,所行具足而住,见怖畏于微

小之罪,受持而学于学处。此具寿实是知而知,见而见者。如是之法能生敬爱、尊

重、成就、沙门性、纯一。

一四 又,此具寿多闻、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宣说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及具

义、具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而言诸法,而以意通利,以见观察善通

达。此具寿实是知而知,见而见者。如是之法能生敬爱、尊重、成就、沙门性、纯

一五 又,此具寿发勤而住,断灭诸不善法,为具足诸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

诸善法而不舍其担。此具寿实是知而知,见而见者。如是之法能生敬爱、尊重、成

就、沙门性、纯一。

155 一六 又,此具寿往诣僧伽,不作种种说、不作畜生说,自说法、劝请他,不蔑视

圣之默然。此具寿实是知而知,见而见者。如是之法能生敬爱、尊重、成就、沙门

性、纯一。

一七 又,此具寿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

想……行……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如是。此具寿实是知而知,见而见者。

如是之法能生敬爱、尊重、成就、沙门性、纯一。’

诸比丘!如是有八因、八缘,根本梵行之慧未得令得,已得令多习、广习、圆

满。”

三 敬爱(一)

一 “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敬爱、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

以何为八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赞叹不可敬爱者、呵责可敬爱者、欲于利养、欲于恭敬、

为无惭、为无愧、欲恶、具邪见。

诸比丘!成就如是八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敬爱、所可意、所尊重、所恭

敬。

三 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敬爱、所可意、所被尊重、所恭敬。

以何为八耶?

156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赞叹不可敬爱者、不呵责可敬爱者、不欲于利养、不欲

于恭敬、具惭、具愧、少欲、具正见。

诸比丘!成就如是八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敬爱、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

四 敬爱(二)

一 “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敬爱、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

以何为八耶?

二 诸比丘!比处有比丘欲于利养、欲于恭敬、欲于不被轻贱、不知时、不知量、

不净、饶舌而大声叱责同梵行者。

诸比丘!成就如是八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敬爱、所可意、所尊重、所恭

敬。

三 诸比丘!成就八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敬爱、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以

何为八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欲于利养、不欲于恭敬、不欲于不被轻贱、知时、知量、

清净、不饶舌、不大声叱责同梵行者。

诸比丘!成就如是八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敬爱、所可意、所尊重、所恭敬。”

五 世间之失1 (一)

一 “诸比丘!有八世间法,随转世间,世间亦随转于八世间法。以何为八耶?

157 二 即:利、衰、称、讥、毁、誉、乐、苦。

诸比丘!如是有八世间法,随转世间,世间亦随转于八世间法。”

利衰称讥毁誉乐苦

如是一切诸法皆俱

于人之世间悉无常

有变易之法是无恒

具念之有智者知此

善观察为变易之法

于可爱之法心不动

于非可爱亦不得嗔

随著顺逆皆得消散

消灭而业已归于无

了知离尘无忧之位

若超越于有则正知

注1 汉译杂阿含四三,八世法(大正藏二、七六四b)。

六 世间之失1(二)

一 “诸比丘!有八世间法,随转世间,世间亦随转于八世间法。以何为八耶?

二 即:利、衰、称、讥、毁、誉、乐、苦。

诸比丘!如是有八世间法,随转世间,世间亦随转于八世间法。

158 三 诸比丘!于无闻之凡夫,生利、衰、称、讥、毁、誉、乐、苦。诸比丘!于有

闻之圣弟子,亦生利、衰、称、讥、毁、誉、乐、苦。诸比丘!此中,于有闻之圣

弟与无闻之凡夫,具云何之差别、特相、相异耶?”

“大德!于我等,诸法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依。唯愿大德世尊,

显示此所说之义,诸比丘依世尊听闻受持。”

“诸比丘!然者,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唯然,大德!”

世尊如是说:

四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利生时,彼不如是思择:‘对我此利之生,此为无常、

苦、有变易之法’,不如实了知……衰生时……称生时……讥生时……毁生时……誉

生时……乐生时……苦生时彼不如是思择:‘对我此苦之生,此为无常、苦、有变

易之法’,不如实了知。利捕捉其心而住,衰亦捕捉其心而住,称亦捕捉其心而住,

讥亦捕捉其心而住,毁亦捕捉其心而住,誉亦捕捉其心而住,乐亦捕捉其心而住,

苦亦捕捉其心而住。彼顺于已生之利,拒于衰;顺于已生之称,拒于讥;顺于已生

之誉,拒于毁;顺于已生之乐,拒于苦。彼如是而放纵顺拒,生、老、死、愁、悲、

苦、忧、恼不能解脱,苦不能解脱。

159 五 诸比丘!于有闻之圣弟子利生时,彼如是思择:‘对我此为利之生,此为无常、

苦、有变易之法’,如实了知……衰生时……称生时……讥生时……毁生时……誉生

时……乐生时……苦生时,彼如是思择:‘对我此苦之生,此为无常、苦、有变易

之法’,如实了知。利永尽其心而不住,衰亦永尽其心而不住,称亦永尽其心而不住,

讥亦永尽其心而不住,毁亦永尽其心而不住,誉亦永尽其心而不住,乐亦永尽其心

而不住,苦亦永尽其心而不住。彼不顺于已生之利,不拒于衰;不顺于已生之称,

不拒于讥;不顺于已生之声,不拒于毁;不顺于已生之乐,不拒于苦。彼如是而断

灭顺拒,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予解脱,苦得予解脱。

诸比丘!于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如是有差别、特相、差异。”

利衰称讥毁誉乐苦

如是一切诸法皆俱

于人之世间悉无常

有变易之法是无恒

具念之有智者知此

善观察为变易之法

于可爱之法心不动

于非可爱亦不得嗔

160 随著顺逆皆得消散

消灭而业已归于无

了知离尘无忧之位

若超越于有则正知

注1 参照前经。

七 提婆达多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当提婆达多离去不久,世尊于此以提婆达多而

告诸比丘曰:

二 “诸比丘!比丘应须时时观察自失,诸比丘!比丘应须时时观察他失,诸比丘!

比丘应须时时观察自得,诸比丘!比丘应须时时观察他得。诸比丘1!心为八非法

所蔽、所捕捉,提婆达多当堕于恶趣、地狱,住于一劫不可救助。以何为八耶?

三 诸比丘!提婆达多心为利所蔽、所捕捉,当堕于恶趣、地狱,住一劫不可救助。

……心为衰……于称……于讥……于敬……于不敬……于恶欲……于恶友所蔽、所

捕捉,当堕于恶趣、地狱,住于一劫不可救助。

诸比丘!如是心为八非法所蔽、所捕捉,提婆达多当堕于恶趣、地狱,住于一

劫不可救助。

161 四 诸比丘!比丘应须制胜已生之利而住……[制胜]已生之衰……已生之称……

已生之讥……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恶欲……已生之恶友而住。诸比

丘!依何义趣之故,比丘应制胜已生之利而住耶?……乃至……诸比丘!若不制胜

已生之利而住,则苦恼热烦之诸漏生;若制胜已生之利而住,如是彼苦恼热烦之诸

漏则不生。诸比丘!若[不制胜]已生之衰……已生之称……已生之讥……已生之

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恶欲……已生之恶友而住,则苦恼热烦之诸漏生;若

制胜已生之恶友而住,如是彼苦恼热烦之诸漏则不生。诸比丘!依此义趣之故,比

丘应制胜已生之利而住;[应制胜]已生之衰……已生之称……已生之讥……已生

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恶欲……已生之恶友而住。是故,诸比丘!如是应

学,曰:

五 ‘我等应制胜已生之利而住!如是[应制胜]已生之衰……已生之称……已生

之讥……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恶欲……已生之恶友而住!’,诸比

丘!应当学。”

注1 参照律藏原典第二卷二0二页

162 八 郁多罗

一 尔时,具寿郁多罗住摩醯室罗伐国僧契耶迦山之陀缚阇梨迦村1。具寿郁多罗

于此告诸比丘言:

二 “友等!比丘应须时时观察自失,友等!比丘应须时时观察他失,友等!比丘应

须时时观察自得,友等!比丘应时时观察他得。”

三 其时,有毗沙门大王,因有要事而从北方行往南方。毗沙门大王闻具寿郁多罗

在摩醯室罗伐国僧契耶迦山之陀缚阇梨迦村为诸比丘说法,谓:“友等!比丘应须时

时观察自失,友等!比丘应须时时观察他失,友等!比丘应须时时观察自得,友等!

比丘应须时时观察他得。”

四 时,毗沙门大王譬如力士伸展曲腕或弯曲伸腕,[迅速]隐没于摩醯室罗伐国僧

契耶迦山之陀缚阇梨迦村,而出现于三十三天。时,毗沙门大王往诣帝释天座前,

至已,白帝释天言:

163 “尊者!知耶?于此,有具寿郁多罗在摩醯室罗伐国僧契耶迦山之陀缚阇梨迦村

为诸比丘说法,谓:‘友等!比丘应须时时观察自失,友等!比丘应须时时观察他

失……自得……他得。’”

五 时,帝释天譬如力士伸展曲腕或弯曲伸腕,[迅速]隐没于三十三天,而出现于

摩醯室罗伐国僧契耶迦山陀缚阇梨迦村具寿郁多罗之前。时,帝释天往诣具寿郁多

罗之座前,至已,礼敬具寿郁多罗,却立一面。立于一面之帝释天白具寿郁多罗言:

“大德具寿郁多罗为诸比丘说如是之法,是真实耶?谓:‘友等!比丘应须时时

观察自失,友等!比丘应须时时观察他失……自得……他得。’”

“诚然,帝释天!”

“大德!此为具寿郁多罗己之语耶?或为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之语耶?”

164 六 “帝释天!然者,我当为汝叙说譬喻。于此,有一类智者,依譬喻而解所说之义。

帝释天!譬如自村邑聚落不远有大谷聚,大众由此处以天平篮、笼、襜、掌搬运谷。

帝释天!若有人往彼大众之前,如是而问,曰:‘汝等从何处运此谷耶?’帝释天!

彼大众云何答为正答耶?”

“大德!若答‘我等由谷聚而搬运,’则为正答。”

“帝释天!如是若有少分善说者,则此一切为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之语,我等或其

余人皆依此而说。”

七 “是希有,大德!是未曾有,大德!所以具寿郁多罗作如是善说,曰:‘若有少

分善说者,则此一切为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之语,我等或其余人皆依此而说。’

大德郁多罗!尔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当提婆达多离去不久,世尊于此

以提婆达多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比丘应须时时观察自失,诸比丘!比丘应须时时观察他失……自得

……他得。诸比丘!心为八非法所蔽、所捕捉,提婆达多当堕于恶趣、地狱,而住

于一劫不可救助。以何为八耶?

165 诸比丘!提婆达多为利所蔽……乃至……为恶友所蔽、所捕捉,当堕于恶趣、

地狱,而住于一劫不可救助。

诸比丘!如是心为八非法所蔽、所捕捉,提婆达多当堕于恶趣、地狱,住于一

劫不可救助。

诸比丘!比丘应须制胜已生之利而住……已生之衰……已生之称……已生之讥

……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恶欲……已生之恶友而住。

八 诸比丘!依何义趣之故,比丘应制胜已生之利而住耶?……[制胜]已生之衰

……已生之称……已生之讥……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恶欲……已生

之恶友而住耶?诸比丘!若不制胜已生之利而住,则苦恼热烦之诸漏生;若制胜已

生之利而住,如是则彼苦恼热烦之诸漏不生。诸比丘!若不制胜已生之衰……已生

之称……已生之讥……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恶欲……已生之恶友而

住,则苦恼热烦之诸漏生;若制胜已生之恶友而住,如是则彼苦恼热烦之诸漏不生。

诸比丘!依此义趣之故,比丘应如是制胜已生之利而住,……已生之衰……已生之

称……已生之讥……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恶欲……已生之恶友而

住。是故,诸比丘!应当学,曰:

166 九 “我等当如是制胜已生之利而住!……已生之衰……已生之称……已生之讥

……已生之敬……已生之不敬……已生之恶欲……已生之恶友而住!”诸比丘!应

当学。’

一0 大德郁多罗!于人中有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而此法

门于任何者亦不止住。大德具寿郁多罗!当受持此法门,大德具寿郁多罗!当圆满

此法门,大德具寿郁多罗!当护持此法门。大德!此法门者,是有义而为梵行之根

本。”

注1 “陀缚阇梨迦村”。此地名出处不明。暹罗本之原典注释俱作vatt ajalika,为精舍之名。

九 难陀1

一 “诸比丘!说及难陀,若谓:‘是善男子’,则为正说。诸比丘!说及难陀,若

谓:‘是有大力者’,则为正说。诸比丘!说及难陀,若谓:‘是端正者’,则为正

说。诸比丘!说及难陀,若谓:‘是爱欲重者’,则为正说。

诸比丘!此难陀不外是守护根门,于食知量,警寤而勉[进],成就正念正知,

以能行圆满清净梵行。

二 诸比丘!此中,难陀所谓守护根门者,为如是:

167 诸比丘!若难陀应观察东方时,存念一切之意,则难陀观察东方,思:‘如是

我当观察东方,令贪、忧之恶不善法不漏入。’如是,于其处而有正知。诸比丘!

若难陀应观察西方时……应观察北方时……应观察南方时……应观察上[方]时……

应观察下[方]时……应观察四维时,存念一切之意,则难陀观察四维,思:‘如

是我当观察四维,令贪、忧之恶不善法不漏入。’如是,于其处而有正知。

诸比丘!难陀所谓守护根门者,为如是。

三 诸比丘!此中,难陀所谓于食知量者,为如是:

诸比丘!难陀于此思择而如理摄食,不为戏乐,不为陶醉,不为庄饰,不为庄

严,乃至唯令支住此身,息害,为修梵行而已。‘如是断灭故受而令新受不生,处世

当得无罪、安稳而住。’

诸比丘!难陀所谓于食知量者,为如是。

四 诸比丘!此中,难陀所谓警寤而勉[进]者,为如是:

168 诸比丘!于此,难陀于昼间经行、坐禅,除去障法而净心;于夜之初更经行、

坐禅,除去障法而净心;于夜之中更以右胁而作师子卧,累足、正念正知、作意起

想;于夜之后更起而经行、坐禅,除去障法而净心。

诸比丘!难陀所谓警寤而勉[进]者,为如是。

五 诸比丘!此中,难陀所谓正念正知者,为如是:

诸比丘!于此,难陀觉受之起、觉[受之]住、觉[受之]灭。[觉]想……觉

[寻之]起、觉[寻之]住、觉[寻之]灭。

诸比丘!难陀所谓正念正知者,为如是。

诸比丘!此难陀不外是守护根门,于食知量,警寤而勉[进],成就正念正知,

以能行圆满清净梵行。”

注1 汉译杂阿含十一、三难陀(大正藏二、七三a)

十 莠1

一 一时,世尊住瞻波恒伽池边。尔时,比丘等责难一比丘之罪。彼比丘即于诸比

丘所责难之罪,假设种种遁辞,避谈,呈现愤怒、嗔恚、不欣。时,世尊告诸比丘

曰:

169 二 “诸比丘!摒除此人,诸比丘!拂去此人,诸比丘!斥退此人!何受异子之害

耶?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之人,诸比丘未见彼罪之时,其行步观察屈伸,著僧伽梨

及钵衣,类似其他真好之比丘。然而,诸比丘见彼罪之时,如是乃知‘此是沙门之

污、沙门之稃、沙门之莠。’知彼如是而摈弃。何以故耶?令无污其他真好比丘之

故。

三 诸比丘!譬如于良麦田中能生污麦、稃麦、莠麦。若未出顶[穗]之时,其根

类似其他真好之麦,其茎类似其他真好之麦,其叶类似其他真好之麦。然而,其出

170 顶[穗]之时,如是乃知‘此是污麦、稃麦、莠麦。’知彼如是而由根拔起,掷弃

于麦田之外。何以故耶?令无污其他真好麦之故。

诸比丘!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诸比丘未见彼罪之时,其行步观察屈伸,著

僧伽梨及钵衣,类似其他真好之比丘。然而,诸比丘!见彼罪之时,如是乃知‘此

是沙门之污、沙门之稃、沙门之莠。’知彼如是而摈弃。何以故耶?令无污其他真

好比丘之故。

四 诸比丘!譬如簸飏大谷聚,其中,坚固而结实之谷堆成一面,无力而秕糠之谷

为风吹拂于一面,主人持扫帚更加扫除。何以故耶?令无污其他真好谷之故。

诸比丘!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诸比丘未见彼罪之时,其行步观察屈伸,著

僧伽梨及钵衣,类似其他真好之比丘。然而,诸比丘见彼罪之时,如是乃知‘此是

171 沙门之污、沙门之稃、沙门之莠。’知彼如是而摈弃。何以故耶?令无污其他真好

比丘之故。

五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作井水通管,持利斧而入林,以斧背敲打其一一之树。

其中,若以斧背敲打坚固而结实之树,则为尖锐之反响;若以斧背敲打心腐无实朽

枯之树,则为迟钝之反响。断此根,断根而截顶,截顶而善净内,善净内而用于井

通水槽。

诸比丘!如是,此处有一类之人,诸比丘未见彼罪之时,其行步观察屈伸。著

僧伽梨及钵衣,类似其他真好之比丘。然而,诸比丘见彼罪之时,如是乃知‘此是

沙门之污、沙门之稃、沙门之莠。’知彼如是而摈弃。何以故耶?令无污其他真好

比丘之故。”

172 若共住2则知人

若有恶欲与忿

有覆有慢有恼

有嫉有悭有诳

对人作柔和语

一面如沙门语

若于屏处恶行3

有恶见不恭敬

令匍行则妄语

若是知云何耶

汝等一切和合

拒绝彼[恶比丘]

摈弃莠[恶比丘]

远离微贱[比丘]

再者非似沙门

当除稃之[比丘]

有恶欲而所行

摈弃恶之[比丘]

作清净为念处

与清净人共住

如是合和聪慧

汝等当尽苦边

第一 慈品[终]

摄句:

(一)慈、(二)慧、(三、四)敬爱。(五、六)世间之失、(七)提婆达多、

(八)郁多罗、(九)难陀、(一0)莠[恶比丘]。

注1 汉译中阿含一二二(大正臧一、六一0c),律藏原典第二卷二三六页。

2 “共住”。原本Samvasayam订正为Samvasaya。

3 “恶行”。原本Karanam订正为Katanam。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南传增支部】第16经 七集 第八 律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17经 八集 第二 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