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4经 三集 第五 吉祥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5经 四集 第二 行品

【南传增支部】第5经 四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四 集

今卷是十一集中之第四集,收有二十八品二百七十一经。于此中,想是出前卷第三集之部份经,更加上一项或数项而收集为零一经,在经中处处可以看到。例如六十三是第三集之三十一(参照原典增支部经一、二一四页)不过如于梵天、先范师、应请者之三,加上先天神一项。如是增减之由来处,大概项目少的先已存在,虽后加上一项或数行为零外一经,但不能这样一律的断定,其起原有种种不同吧!或最初由诵者的意见,依其何等理由,亦可见有三项或四项之二种经,或传持者之意见,而后增、减行的。然,对此项目之增减,应该经调查研究后,才断定其成立之前后。

II.1 增 支 部 经 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一1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跋耆之班达迦玛。

于彼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由于不知四法,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

四法为何?

三 诸比丘!不知圣戒,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诸比

丘!不知圣三摩地,不获证悟故,……乃至……。诸比丘!不知圣慧,不获证悟故,

……乃至……。诸比丘!不知圣解脱,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

与轮回。

四 诸比丘!证知圣戒,证知三摩地,证知圣慧,证知圣解脱时,可断有爱,可尽

有缚,更无后有。”

五 世尊语此,善逝说此已,师尊再说:

2 戒与三摩地智慧 乃至无上之解脱

方能悟得此等法 声誉崇高乔达摩

依证智慧方知斯 而向诸比丘说法

诸苦已尽为人师 具足慧眼般涅槃

注1 参阅Mps.IV.2-3(南传藏、七,大般涅槃第四诵品第二~三节)、长阿含经四(大正藏、

一.一三a)。

一 诸比丘!不能成就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四者为何?

诸比丘!不能成就圣戒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诸比丘!不能成就三摩地故,

……乃至……。诸比丘!不能成就圣慧故,……乃至……。诸比丘!不能成就圣解

脱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

诸比丘!不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

二 诸比丘!能成就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四者为何?

诸比丘!能成就圣戒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诸比丘!能成就三摩地故,……乃至……

诸比丘!能成就圣慧故,……乃至……

诸比丘!能成就圣解脱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诸比丘!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三1 死堕者实是堕落 又于贪染复还来

作所应作好乐喜 悦豫由乐而达到。

注1 底本原无“三”字,准以下多数经文成例,私加。

一1 诸比丘!成就四种法之愚者、昏昧不善之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

3 己。是为有罪,是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四种法为何?

不予细察、不加明究,于不该赞叹之人,漫加赞誉;不细察、不明究,而诋毁

应予赞叹之人;不细察、不明究,对于不应信任之事物,竟予信任;不细察,不明

究,对于应予信任之事物,竟然不予信任。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愚者2、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

自己。是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庶几无罪,

不为智者所呵毁,又能生多福。四种法为何?

细察、明究,不应赞誉之人,不予赞叹;细察、明究,赞叹应所赞誉;细察、

明究,不应信任之事物,不予信任;细察、明究,应予信任之事物,予以信任。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保护3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

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能生多福。”

三4 应毁反赞彼 诋毁应赞人

彼已积口过 为过而得乐

为赌输财产 己与一切俱

过重无逾此 于善则怒斥

此过且自重 尼刺岁十万

4 四一頞部陀 恶语意毁圣

乍起到地狱。

注1 参阅增支部、二集第十二、五(南传藏、七.大般涅槃经第六诵品五节以下)。

2 “成就……愚者”四字系依暹罗本补入。

3 “保护”同上。

4 三颂,请参阅 Sn.verses 658-660;S.VI.I.9;a.x.86.

一 诸比丘!于四事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

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四种法为何?

诸比丘!于母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

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非福。诸比丘!于父施邪行……乃至……。

诸比丘!于如来施邪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弟子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

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将生多非福。

诸比丘!于此等四事1施邪行之愚者,……又生多非福。

二 诸比丘!于四事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刻意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

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四种法为何?

诸比丘!于母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善人,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

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诸比丘!于父施正行……乃至……。诸比丘!

于如来施正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弟子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

[刻意]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将生多福。诸

比丘!于此等四事施正行之智者,将生多福。”

三 于母又于父 或如来正觉

或于彼弟子 横施诸邪行

5 斯人数正多 是生非福人

于父母所行2 是非法智者

在世为所呵 死后趣恶道

于母又于父 或如来正觉

或于彼弟子 善施诸正行

斯人数正多 是生幸福人

于父母所行* 智者依正行3

在世为人赞 死后喜生天

注1 关于四事,据暹罗本补入catusu是正确。以下仿此。

2 行之-cariyaya,暹罗作-cariyaya是正确,以下注,者亦然。

3 暹罗本在(taya)之次下无 nam 是正确。

五1

一2 “诸比丘!有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顺流行之补特伽罗,逆流行之补特伽罗,自住之补特伽罗,已渡到彼岸,住于

陆地之婆罗门。

又,诸比丘!何者名顺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待伽罗,染习诸欲,造诸恶业。诸比丘!此名顺流行之

补特伽罗。

又,诸比丘!何者是逆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不染习诸欲,又不造诸恶业,纵然有苦亦有忧,

或泪流满面,亦力修圆满清净梵行。诸比丘!此名逆流行之补特伽罗。

又,诸比丘!何者是自住之补待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由已尽五顺下分结而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

由彼世再退还。诸比丘!此名自住之补特伽罗。

又,诸比丘!何种补特伽罗是已渡到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

6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

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谓已渡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诸比丘!有此

等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世间。”

二 倘不制诸欲 无论任何人

此世未离欲 犹受用诸欲

屡屡生老衰3 彼等正所受

克服诸种欲 顺流之行人

人以贤明故 念此当唤起4

诸欲及诸恶 一无稍染习

虽具诸苦痛 亦须断诸欲

逆流之行人 彼名为诸人

三 然者谁烦恼 五者俱已断

满足诸所学 当更无退还5

置心得自在 诸根皆安定

确有斯人时 人说当自住

胜劣事是谁 智偏于见悟

破已复云亡 已然不存时

彼智者清净 于行令安住

穷世际彼岸 为说当至者6

注1 参阅集异门足论、九(大正藏二六.四0四a)

2 参阅Pug.IV.27.。

3 云生与老衰jati-jarupagami者,于颂法稍异,在暹罗本作jati-jarupagahi为正确。

4 云念upatthita sati者,在暹罗本作upatthita-sati为正确。

5 云退apahanadhammo者,暹罗本作aparihanadhammo,而不成其语调,谅据雅语之

音便法,应读作parihanadhammo。

6 日文南传藏依暹本补,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一1 “诸比丘!有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少学而未达成2,少学已达成,多学而未达成,多学已达成等四者。

又,诸比丘!云何于补特伽罗,少学而未达成?

7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少学于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

是说、本生、未曾有法、知解3等,彼既学得少分,而不解其义,不识本文,不行法随法4。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少学而未达成。

又,诸比丘!云何而谓补特伽罗少学已达成?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恃伽罗,少学于经……乃至知解等,彼虽学得少分,而

能知解其义,识其本文,行其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少学已达成。

又,诸比丘!云何补特伽罗多学而未达成?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多学于经,乃至知解等,彼虽多学,但不解其

义,不识本文,不行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持伽罗,即谓多学而未达成。

又,诸比丘!云何而谓补特伽罗多学已达成?

诸比丘!世间一类补恃伽罗,经……多学知解,彼既学得多分,而知其意义,

知其本文,行法随法。

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谓多学已达成。诸比丘!有此等四类补特伽罗,存在世

间。”

二 学得虽少分 若戒有缺失

因戒又学故 二者彼所呵

学得虽少分 于戒无缺失

因戒称赞彼 彼学不充足

学得方正多 于戒有缺失

8 因戒呵斥彼 彼学力充足5

学得方正多 于戒偏具足

因戒又学故 二者称赞彼

多学善守持 正慧佛弟子

如阎浮檀钵 又有谁敢嗤

诸天亦赞彼 梵天岂不赞

注1 底本无此一字,系依后段“二”推酌加此一字。参阅此段文字Pug.IV.28.

2 “未达成”在底本之anuppanno,在暹罗本与本书及注释均作anupapanno,以其意义妥

顺,故采用此语。此后之uppanno亦均仿此。

3 “知解”乃vedallam之译,若依觉音之释,当为“满足得”或“喜得”义,详见圣语研究所

第三所载,荻原云来之“九分教之新研究,”其中“吠陀罗”条下述论。

4 所谓“法随法”,系指随顺于四向、四果与涅槃之九出世法。

5 “彼之”于底本之nassa意义不甚适当,乃采底本注脚所示与暹罗本之tassa。

七1

一2 诸比丘!有四种人,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能行法随法,庄严

僧团。四种为何?

诸比丘!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而能行法随法之比丘,庄严僧团。

诸比丘!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3,又能行法随法之比丘尼,庄严僧团。

诸比丘!具聪明……等之优婆塞,亦能庄严僧团。诸比丘!具聪明……等之优

婆夷,亦能庄严僧团。诸比丘!此四种人,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而

能行法随法,以庄严僧团。”4

二5 聪明又无畏 多闻持法者

修行法随法 彼名耀僧团

具戒之比丘 多闻比丘尼

具信优婆塞 以及优婆夷

彼等耀僧伽 彼等耀僧伽。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九(大正藏二.六四五c)。

2 一,底本无此数字,依据前后数例私加。

3 持法(dhammadhara)底本缺此,考量文脉私补。

4 在日文本乃依暹本补加,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5 二,底本无此数字,今为加例,其理由亦如2所述。

八1

一2 “诸比丘!此等是如来之四种无所畏,如来成就此等无所畏,明言是最胜地

9 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能转法轮。四者为何?

有人责难:汝自称正觉者,于此等诸法,不获现等觉--于此等法,或沙门、

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任何人,我不见具足够条理,能反责于我,

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我尽知其原因,则得安稳、得无恐怖、

得住无畏。有人责难:汝自称漏尽者,此等漏犹尚未尽--于此等漏,或沙门、或

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我若尽知其原因,

则得安稳、得无恐怖、得住无畏。有人责难:汝说此等乃障碍法者,习行于彼,未

必为障碍--于此等法,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

我悉尽知……又或有人责难:为得益而汝说法,彼所实行,实未尽了苦--于此,

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此

即如来四无畏,如来成就此等无所畏,自称其最胜地位,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

法轮。”3

二 一切抗论等4 为多人依止

沙门婆罗门 当依止此等

非为此等法 得如来位时

得无所畏诤 远超于路者

谁人亦无余 深通越法轮

能转于一切 怜悯诸有情

如斯者此人 天人最胜者

住过存在世 有情作归依

注1 参阅增一阿含一九 (大正藏二.六四五b)。

2 一及二,底本缺,依前后多用例附加。

3 在日文本乃依暹本补,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4 以下二颂,底本错误颇多,依暹本订正如左:

ye kccime vadapatha puthussita

yannissita samana-brahmana ca

Tathagatam patva na te bhavanti

visaradam vadapathatiattam

yo dhamma-cakkam abhibhuyya kevali

pavattayi sabba-bhutanukampi

tam tadisam deva-manussa-settham

satta namassanti bhavassa paragunti

右第二颂初行之kevali,暹本作kevalam意义不通,今从觉音注释。

10 九1

一2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爱之起处,于其处比丘之爱便起。四者为何?

诸比丘!或为衣服故,比丘之爱便起;或为乞食故,……或为床座故,

诸比丘!或为以上诸物更善,比丘之爱便起。

诸比丘!此等四者,为爱之起处,于彼等处,比丘之爱便起。”

二 人为爱所伴 永处轮回续

世世常彷徨 不得逃出离

了知此过患 爱是苦原故

离爱不取著 比丘正念僧

注1 增一阿含二二 (大正藏二.六五八a)。

2 一及二,底本缺数字,据前后诸例私补。

十1

一 诸比丘!此等为四轭。四者为何?

是:欲轭、有轭、见轭及无明轭。

诸比丘!云何是欲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欲之集、没、味、过患,不知如实出离;彼欲之集、

没、味2、过患,不知如实出离故,于诸欲,有欲贪、欲喜、欲亲、欲闷、欲渴、

欲恼、欲著与欲爱等现起--。诸比丘!此名欲轭。

以上是欲轭。又,云何是有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有……,不知如实出离;彼于有集……,不知如实

出离故,于诸有,有贪、有喜、有亲、有闷、有渴、有恼、有著、有爱等现起,……。

诸比丘!此名有轭。

以上是欲轭与有轭。又,云何是见轭?

11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见集……,不知如实出离;彼于见集……,不知如

实出离故,于诸见,有见贪、见喜、见亲、见闷、见渴、见恼、见著、见爱等现起,

……。诸比丘!此名见轭。

以上是欲轭、有轭、见轭。又,云何是无明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六触处之集……,不知如实出离;彼于六触处之集

……,不知如实出离故,于六触处,有无明、无智现起。诸比丘!此名无明轭。

以上是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杂染3而引后有4,恐怖之所伴,有苦之异熟,当来有生老死,与恶不善法相

应5者,故名轭非安稳。诸比丘!此等是四轭。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离系。四者为何?

是:欲轭之离系、有轭之离系、见轭之离系、无明轭之离系。

又,诸比丘!何为欲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欲之集、没、味、过患,知如实出离;彼于欲之集

……,知如实出离故,而于诸欲,欲贪、欲喜、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著、

欲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6名欲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又,云何有轭之离系?

12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有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有之集……,知如

实出离故,而于诸有,有贪、……有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名有轭之

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与有轭之离系。又,云何见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见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见之集……,知如

实出离故,而于诸见,见贪、……见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是名见轭之离

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与有轭之离系与见轭之离系。又,云何无明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六触处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六触处之集

……,知如实出离故,而于六触处,无明、无智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名无明

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无明轭之离系。

杂染而引后有,恐怖之所伴,有苦之异熟,当来有生老7死,离系于恶不善法

者,故名轭安稳8。诸比丘!此等是四离系。”

三9 具欲轭有轭 有两者相应

见轭共相应 无明为上首

生死所迁流 有情轮回续

偏知一切欲 复明悉有轭

若遣除见轭 又远离无明

离系一切轭 彼等越轭行

注1 参阅集异门足论、八(大正藏二六·三九九a、b)。

2 味 依前后文,又循暹本补assadan。

3 离染 底本之sahkilesehi乃sahkilesikehi。

4 引后有 底本之ponobhavikeki,系ponobhavikehi之误。

5 相应 底本之samyutto,依暹本之本文及释文,取sampayutto。

6 此 底本之sa,一如暹本,应作sa。

7 生老 底本之jatijara.为jatijara-之误。

8 轭安稳 底本之yogakhemi,据暹本采yogakkhemi。

9 二是三之误植。

于兹并有摄句:

不知、堕、二损伤与第五顺流。

13 少闻、庄严、无所畏、爱与轭为十。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南传增支部】第4经 三集 第五 吉祥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5经 四集 第二 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