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3经 三集 第五 小品
四十一1
诸比丘!由于三者现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云何为三现前耶?
诸比丘!由于信现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诸比丘!由于所施物现前,正信
之善男子生多福,诸比丘!由于应供养者现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诸比丘!由于此等三者现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四十二
诸比丘!由于此等三处,如为正信之善男子。云何为三处耶?
欲会有戒者,欲听正法事,住在家而离悭吝之垢,舒手而施。其手净而乐于颁
布,易乞而乐于均分财。诸比丘!由于此等三处,如为正信之善男子。
欲会有戒者 听正法是乐
除悭吝之垢 彼言为正信
151 四十三
诸比丘!偏见三因者,适为他人说法。云何为三因耶?
凡说法,人领解义,又领解法。凡听法,人领解义,又领解法。凡说法人及听
法者,两者同为领解义,又领解法。诸比丘!偏见此等三因者,是适为他人说法。
四十四
诸比丘!言由三处而转,云何为三耶?
凡说法,人领解义,又领解法。凡听法,人领解义,又领解法。又凡说法人及
听法者,两者同为领解义,领解法。诸比丘!言由此等三处而转。
四十五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智者所称赞,善士所称赞。云何为三者所称赞耶?
诸比丘!布施是智者所称赞,善士所称赞。诸比丘!出家是智者所称赞,善士
所称赞。诸比丘!供事父母,是智者所称赞,善士所称赞。诸比丘!此等三者,是
智者所称赞,善士所称赞。
见善士布施 无害息调伏
寂静而行净 近事于父母
此等善士处 智者应学习
智见之圣人 生于幸福世
四十六
诸比丘!持戒出家者,所凭住村邑,无论于何处,人人由三处而生多福。云何
为三处耶?
152 身、语、意。
诸比丘!持戒出家者,所凭住村邑,无论于何处,人人由此等三处而生多福。
四十七2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有为之有为相。云何为三有为相耶?
知生,知灭,知住之异。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有为之有为相。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无为之无为相。云何为三无为相耶?
不知生,不知灭,不知住之异。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无为之无为相。
四十八3
诸比丘!大树是依止雪山王,由三者之增长而增长。云何为三增长耶?
由枝、叶、花葩而增长,由皮、叶而增长,由肤肉而增长。诸比丘!大树依止
雪山王,由三者之增长而增长。
由信而增长,由戒而增长,由慧而增长。诸比丘!家属依止有信心之家长,由
此三者之增长而增长。
僻远地野原 如立岩石山
诸树依止彼 乔木即增长
其相同有戒 有信之家主
世依而增长 妻子并亲戚
同伴诸近亲 依彼家长活
彼等具戒者 观见戒舍善
153 彼等仿于彼 当有盛旺时
为生善趣道 法行于此世
天众中庆喜 诸欲意欢喜
四十九
诸比丘!为三处应勇猛,云何为三处耶?
为不使未生之恶不善法生故,应勇猛。为使未生之善法生故,应勇猛。为能堪
忍已生之苦、猛、粗、利、不愉快,非可意、夺命之身受故,应勇猛4。
诸比丘!比丘为不使未生之恶不善法生故,而勇猛,为不使未生之善法生故,
而勇猛,为堪忍已生之苦、猛、粗、利、不愉快、非可意、夺命之身受故,而勇猛,
是故,诸比丘!此比丘被称:为正尽苦之勇猛者,智者、具念者。
五十
一5 诸比丘!具足三支之大贼,是断锁钥,掠夺,[包围]全家而掠夺,埋伏于路
边,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有大贼,据险、或据稠林、或据权势。
诸比丘!如何是大贼据险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据河难航行,或据山之险阻。诸比丘!如是大贼据险。
又诸比丘!如何是大贼据稠林耶?
154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据草之深丛,或树之密生处,或峻坡,或据大密林。
诸比丘!如是大贼据稠林。
又诸比丘!如何是大贼据权势?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据王,或宰相,彼谓:‘若有人,欲告白我之事,王、
或宰相应为我而回避,而语利益。若人,欲告白王或宰相,彼王或宰相应回避于彼,
而语利益。’诸比丘!如是大贼据权势。诸比丘!具足此等三支之大贼是断锁钥,
掠夺,[包围]全家而行掠夺,埋伏于路边。
二 正如是,诸比丘!具足三法之恶比丘,是保护损坏之自己,又彼是有罪者,是
智者所诃毁,又生多非福。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有恶比丘,据险,又据稠林,又据权势。
又诸比丘!如何是恶比丘据险耶?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具足险之身业,具足险之语业,具足险之意业。诸比
丘!如是恶比丘是据险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恶比丘据稠林耶?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怀邪见,具足边执见。诸比丘!如是恶比丘是据稠林
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恶比丘据权势耶?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或据王,或宰相,彼谓:‘若有人,欲告白我之事,
王或宰相应为我回避而语利益。若人,欲白王或宰相事,彼王或宰相应回避彼,而
语利益。’诸比丘!如是恶比丘是据权势。诸比丘!具足此等三法之恶比丘,是保
155 护损坏之自己,又彼是有罪者,是智者所诃毁,又生多非福。”
初之五十竟
注1 参照四一~四二,增一六(大二、六二六a)。
2 参照增一二(大二、六0七c)。
3 参照增四八(大二、八一二b)。
4 底本于此用括弧施以标出此文,但暹本却缺此,故今不为译出。
5 底本并无此“一”字,但有次下之“二”字,为译者私自加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