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13经 六集 第五 昙弥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14经 六集 第七 天神品

【南传增支部】第14经 六集 第六 大品

第六 大品

五十五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又,尔时具寿守笼那住王舍[城]

之寒林。其时,具寿守笼那宴坐屏处而心起此念:“我乃世尊诸弟子中,发精进而住

者之随一,虽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脱。我家有财宝,我受用财宝而能得作福,

我宁可弃学而返劣,受用财宝且作福。”其时,世尊以心了知具寿守笼那心之所念,

犹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消失于鹫峰山,现于寒林具寿守笼那之前。

世尊坐于设席。具寿守笼那问讯世尊,而坐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守笼那曰:

375 “守笼那!汝宴坐屏处而心岂非作如是念耶:‘我乃世尊诸弟子之中,发精进而住者

之随一,虽然如此,我心不取而不得解脱。我家有财宝,我受用财宝而能得作福,

我宁可弃学而返劣,受用财宝且作福?’“大德!唯然。”“守笼那!汝于意云何,汝

往昔在家时,曾巧于弹琴耶?”“大德!唯然。”“守笼那!汝于意云何,若汝之琴弦

太强张,则汝之琴其时音具足耶?或堪于使用耶?”“大德!不然。”“守笼那!汝于

意云何,若汝之琴弦太缓,则汝之琴其时音具足耶?或堪于使用耶?”“大德!不然。”

“又,守笼那!汝之琴若不太强张,若不太缓,调于中庸,则汝之琴其时音具足,或

堪于使用耶?”“大德!唯然。”“守笼那!正如是,若发勤精进太过则为掉举,若精

进过缓则为懈怠。是故守笼那!汝住于平等之精进2,又守根3之平等,又于此中

取相。”“大德!唯然。”具寿守笼那回答世尊。其时,世尊以此教授具寿守笼那已,

犹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于寒林消失,现于鹫峰山。

376 二 尔时,具寿守笼那住于平等之精进,又守根之平等,又于此中取相。时,具寿

守笼那,单独远离,不放逸,炽然精勤而住,不久善男子等正由家而趣向非家,所

希求者,彼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中,自以通慧作证,具足而住,证知生已尽,

梵行已住,所办已办,无再还现状。而又,具寿守笼那为阿罗汉之一。其时,具寿

守笼那得阿罗汉果已,而作此念:“我宁可诣世尊之处。诣已,于世尊前,说究竟智。”

于是,具寿守笼那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守笼

那白世尊:

三 “大德!凡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

得已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者乃信解六处,即:出离信解、远离信解、无恼害信

解、受尽信解、取尽信解、无痴信解。

四 大德!世间有一类之具寿,有如是思惟者,谓:‘此具寿唯依信而信解出离。’

大德!不可如是见。大德!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之比丘,不见己之所

办、已办之增益;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出离;依嗔之尽,离嗔之故,信解出

离;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出离。

377 五 大德!世间有一类之具寿,有如是思惟者,谓:‘此具寿贪著利养、恭敬、名

闻而信解远离。’大德!不可如是见。大德!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之

比丘,不见己之所办、已办之增益;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远离;依嗔之尽,

离嗔之故,信解远离;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远离。

六~九 大德!世间有一类之具寿,有如是思惟者,谓:‘此具寿信戒禁取为最胜,

信解无恼害。’大德!不可如是见。大德!诸漏已尽,[梵行]已住,已办所办之比

丘,不见己之所办、已办之增益;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无恼害;依嗔之尽,

离嗔之故,信解无恼害;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无恼害。……依贪之尽,离贪

之故,信解爱尽;依嗔之尽,离嗔之故,信解爱尽;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爱

尽。……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取尽;依嗔之尽,离嗔之故,信解取尽;依痴

之尽,离痴之故,信解取尽。……依贪之尽,离贪之故,信解无痴;依嗔之尽,离

嗔之故,信解无痴;依痴之尽,离痴之故,信解无痴。

一0 大德!如是心正解脱之比丘,即使见眼前多眼所识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

杂,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即使闻]多耳所识之声……乃至……[嗅多]鼻所识

378 之香……[舔多]舌所识之味……[触多]身所识之触……[乃至]了别多意所识

之法,彼心不捉,彼心不离,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

一一 大德!譬如石山之不缺,不脆,坚合于一,即使从东方而来之暴风雨亦不动,

极不动不震。又,即使从西方而来之暴风雨亦……乃至……又,即使从北方而来之

暴风雨亦……又,即使从南方而来之暴风雨亦不动,极不动不震。正如是,大德!

如是心正解脱之比丘,即使见眼前多眼所识之色,彼心不捉,彼心不杂,坚住而不

动,唯观于灭。[即使闻]多耳所识之声……乃至……[嗅多]鼻所识之香……[舔

多]舌所识之味……[触多]身所识之触……[乃至]了别多意所识之法,彼心不

捉,彼心不杂,坚住而不动,唯观于灭。”

信解出离时 又心之远离

信解无恼害 又信解取尽

信解爱尽时 又心之无痴4

晓了处生[灭] 心正得解脱

心正之解脱 寂静心比丘

已办之情事 无增无所办

379 一厚之石山 如风无摇动

如是色与味 声香触亦全

可爱非可爱 如是人弗动

心坚住解脱 唯随观谢灭

注1 参照中阿含二九(大正藏一、六一一C),杂阿含九(大正藏二、六二b),增一阿含一三

(大正藏二、六一二a),四分律三八(大正藏二二、八四四b),MahavaggaV,I,I-19

等。

2 “平等之精进”,是与精进相应之奢摩他。

3 “根”是信等之五根。

4 “信解时”之语,是补解之。

五十六1

一 尔时,具寿叵求那患病、苦痛、极危笃。其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

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大德!具寿叵求那患病、苦

痛、极危笃。大德!愿世尊哀愍,往具寿叵求那之处。”世尊默然而许。如是,世尊

于日晡时分,从宴坐起,往具寿叵求那之所。具寿叵求那遥见世尊来,见已,欲于

床上而起2。时,世尊告具寿叵求那:“且止!叵求那,汝于床上勿起2,此处设有

席,我可安坐。”世尊即坐设席。世尊坐已,而告具寿叵求那:“叵求那!汝病痊愈

耶?得予存命耶?苦受减退不进耶?不增进而病情知减退耶?”“大德!我病不得痊

380 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力士以

利刀刃殴头,正如是,大德!最强之风殴我之头。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

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力士以革纽缠缚其头,

正如是,大德!我之头最为剧痛。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

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善巧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执利

牛刀刳腹,大德!正如是,最剧之风刳我之腹。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能存命,

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大德!譬如有二人之力士,执持羸

人之两臂,在火坑之中炙焦,正如是,大德!身最甚热。大德!我病不得痊愈,不

能存命,我之苦受剧增而不减退,不减退而病情知增进。”其时,世尊以法语向具寿

叵求那示现,劝导,赞励,庆喜已,从座起而去。

二 如是,具寿叵求那于世尊去后不久命终,命终之时,彼之诸根欢喜。于是,具

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381 “大德!具寿叵求那于世尊去后不久即命终,命终之时,彼之诸根欢喜。”

“阿难!叵求那比丘之诸根,何不欢喜耶?阿难!叵求那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

未得解脱,听说法已,彼之心自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时时听法,时时研求其

义,则有六种胜利,以何为六耶?

三 阿难!世有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得会如来,如来对

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听其说

法,彼之心自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是乃时时听法之第一胜利。

四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然

而得会如来之弟子,如来之弟子对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

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听其说法,彼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是时时

听法之第二胜利。

382 五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五顺下分结未得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又,

亦不得会如来之弟子,然而如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彼如闻,

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之故,[彼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阿难!

是时时研求其义之第三胜利。

六 阿难!世间有比丘,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心于无上之依未灭尽,于心未得

解脱,彼命终之时得会如来,如来对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乃至……[清净

之]梵行,彼听说法已,心于无上之依灭尽而解脱。阿难!是时时听法之第四胜利。

七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心于无上之依未灭尽,不得解

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然而得会如来之弟子,如来之弟子对彼说法,开示

初善、……乃至……清净之梵行,彼听其说法,心于无上之依灭尽而解脱。阿难!

是时时听法之第五胜利。

八 复次,阿难!比丘之心,由五顺下分结而解脱,而心于无上之依未灭尽,不得

383 解脱,彼命终之时,不得会如来,又不得会如来之弟子,然而,如闻,如通达,以

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彼如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随观其法之故,[彼]

心于无上之依灭尽,而得解脱。阿难!是时时研求其义之第六胜利。

阿难!此等乃时时听法,时时研求其义之六种胜利。”

注1 杂阿含三七(大正藏二、二六六c)。

2 samanco pi是samancopi之误,而且对此语形存疑,或许可作为samacopi(sam-cup之aor.

3.sg.)耶?

五十七1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鹫峰山。尔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

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二 “大德!富兰那迦叶施设六生类,[谓]:施设黑生类、施设青生类、施设赤生类、

施设黄生类、施设白生类、施设极白生类。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黑生类,

[谓]:屠羊者、屠猪者、捕鸟者、捕兽者、凶暴者、捕鱼者、盗贼、杀贼者、狱卒

以及其余一切之残忍业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青生类,[谓]:黑信解

2之比丘以及其余一切之业因论者、业果论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赤

384 生类,[谓]:尼干提外道,一布者3。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黄生类,[谓]:

在家之白衣与裸形之弟子。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白生类,[谓]:活命者、

女活命者。大德!于此中,富兰那迦叶施设极白生类,[谓]:难陀互茶、吉舍删吉

茶、末迦利瞿舍梨。大德!富兰那迦叶施设此等六生类。”

三 “阿难!一切之世人同意富兰那迦叶施设此等六生类耶?”“大德!不然。”

“阿难!譬如贫穷无所有之穷困4人,取得人所不欲之一[肉]片:‘阁下!汝

啖食此肉,而给与代价!’正如是,阿难!富兰那迦叶施设彼等沙门婆罗门所不同

意之此等六生类,宛如如此之幼稚,不明,不知适用法,同于拙作。阿难!我亦施

设六生类,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具寿阿难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阿难!以何等为六生类耶?

四 阿难!世间有一类,为黑生类而生起黑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黑生类而

生起白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黑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世间亦有

385 一类,为白生类而生起黑法。阿难!世间亦有一类,为白生类生起白法。阿难!世

间亦有一类,为白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云何为黑生类生起黑法耶?

五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卑贱之家,生于旃陀罗家、或猎师家、或竹匠家、或

车匠家、或补羯婆家,贫穷而缺乏饮食受用,活命困难且衣食乏少。又,彼乃色恶,

形丑,矮陋,病多,或眼眇、或手残、或跛者、成半身不遂而不得食、饮、衣、乘、

鬘、香、涂油、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

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

难、地狱。阿难!如是为黑生类生起黑法也。又,阿难!云何为黑生类生起白法耶?

六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卑贱之家,[生于]旃陀罗家……乃至……不得……卧

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语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行善行已,

以语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阿难!如是为黑生类

生起白法。又,阿难!云何为黑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七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卑贱之家,[生于]旃陀罗家……乃至……又,彼乃

386 色恶,形丑,矮陋。彼即剃除须发,披著袈裟,由家出而趣向非家。彼则如是出家

而断五盖,以慧衰损心之随烦恼,心则安住于四念住,如实修七觉支生起非黑非白

之涅槃。阿难!如是为黑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又,阿难!云何为自生类生起

黑法耶?

八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尊贵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罗门大族之家,

或长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众多之金银,有众多之资生具,有众多

之财谷。又,彼成就形色端正、众所乐见、颜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饮、

衣、乘、鬘、香、涂油、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

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

趣、险难、地狱。阿难!如是为白生类生起黑法。又,阿难!云何为白生类生起白

法耶?

九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尊贵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乃至……且得

[……]卧具、座敷、灯明。彼乃以身行善行,以语行善行,以意行善行。彼以身

行妙行已,以语行善行已,以意行善行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阿难!如

是为白生类生起白法。又,阿难!云何为白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耶?

387 一0 阿难!世间有一类,生于尊贵之家,生于刹帝利大族之家,或婆罗门大族之

家,或长者大族之家,有大财富,有大受用,有众多之金银,有众多之资生具,有

众多之财谷。又,彼成就形色端正、众所乐见、颜容殊妙、最上之容色,且得食、

饮、衣、乘、鬘、香、涂油、卧具、座敷、灯明。彼即剃除须发,披著袈裟,自家

而出,趣向非家。彼则如是出家而断五盖,以慧衰损心之随烦恼,安住于四念住,

如实修七觉支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阿难!如是为自生类生起非黑非白之涅槃。

阿难!此等为六种生类。”

注1 集异门足论第一六(大正藏二六、四三四a)。

2 “黑信解”是沙门事。

3 “一布者”以单一之布片覆盖阴部。

4 analiko应为analhiko亦可如暹罗本作anaddhiyo。

五十八

一 “比丘!成就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以何为六耶?

二 比丘!世间有比丘,一切漏以律仪可断者,则以律仪而断;一切漏以受用可断

者,则以受用而断;一切漏以忍受可断者,则以忍受而断;一切漏以避脱可断者,

则以避脱而断;一切漏以除遣可断者,则以除遣而断;一切漏以修习可断者,则以

修习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律仪可断者,则以律仪而断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以眼根律仪防护而住。诸比丘!不以眼根律

388 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以眼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

与衰损之娆恼不存在。如理思择,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律仪

防护而住。诸比丘!不以意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

以意根律仪防护而住者,则诸漏与衰损之烧恼不存在。诸比丘!不以律仪防护而住

者,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以律仪防护而住者,则彼等诸漏与衰损之娆

恼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漏以律仪可断者,则以律仪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受用

可断者,则以受用而断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受用衣服,唯为防寒、防热、防蚊、虻、风、

日、蛇之触,乃至为覆蔽阴部。如理思择而受用饮食,不为游戏,不为迷醉,不为

庄严,不为庄饰,唯为此身之住,为持续,为防止伤害,为摄受梵行;又,思择如

是我昔之受可亡,又新受当不生,又我当生存,应无罪,且应住于安稳。如理思择

而受用床座,唯为防寒、防热、防蚊、虻、风、日、蛇之触,乃至除去季节之侵害,

为得乐宴坐。如理思择受用病缘药与资具,唯为防已生恼害之受,无恼害最为第一。

诸比丘!彼若不受用其(衣、食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受用彼者,

389 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受用可断者,则以受用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忍

受可断者,则以忍受而断耶?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堪忍,[忍受]寒、热、饥、渴,[忍受]蚊、

虻、风、日、蛇之触,[又忍受]毁嗤之语,[又忍受]已生之剧、粗、利、不悦,

非可意,能忍受夺息,身之苦受。诸比丘!彼若不能忍受其[寒等],则诸漏与衰损

之娆恼当生;如是,忍受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忍受可断之漏者,则以忍受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

以避脱可断者,则以避脱而断耶?

六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避凶暴之象,避凶暴之马,避凶暴之牛,避

凶暴之狗,[避]蛇、橛、荆地、坑坎、堆阜、污水处以及漂不洁物之处。谓坐于所

不应之座,谓游于所不应之境,谓亲近于所不应之恶友,有智之同梵行者深信作于

恶处者,彼如理思择而避此不应之座、或此不应之境、或此不应之恶友。诸比丘!

彼若不避其(象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避脱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

娆恼则不存在。

390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避脱可断者,则以避脱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除

遣可断者,则以除遣而断耶?

七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欲寻,令断、除、遣、灭。

如理思择而不能忍受已生之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不能忍受

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除、遣、灭。诸比丘!彼若不除遣其(欲寻等),则诸漏与

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除遣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除遣可断者,则以除遣而断。又,诸比丘!云何为漏以修

习可断者,则以修习而断耶?

八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而依远离,依离欲,依灭,以弃舍了悟修习念

觉支;[又]如理思择而[……]修习择法觉支;[又……]修习精进觉支;[又

……]修习喜觉支;[又……]修习轻安觉支;[又……]修习定觉支;[又……]而

依远离,依离欲,依灭,以弃舍了悟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彼若不修习其(念觉支

等),则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当生;如是,修习彼者,其诸漏与衰损之娆恼则不存在。

诸比丘!是名为漏以修习可断者,则以修习而断。

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

福田。”

391 五十九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那提迦之砖瓦堂。时,木材商之居士,诣世尊之处,

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彼木材商居士曰:

二 “居士!汝曾布施于家族耶?”“大德!我曾布施于家族。又有比丘众住于林,托

钵,著粪扫衣,或阿罗汉1成已入于阿罗汉果道者,大德!如是之比丘众,亦作布

施。”

三 “居士!汝在家而受用欲,甘于为子所烦累,使用迦尸迦之栴檀,携带鬘、香、

涂油,爱好金银。欲知何者是阿罗汉,或知何者已入于阿罗汉果道者甚难。居士!

即使林住比丘,若贡高、傲慢、轻躁、多辩、语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乱、

根放纵,则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也。居士!林住之比丘,若不贡高、

不傲慢、不轻躁、不多辩、不语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护其根,

则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聚落边住之比丘,若为贡高、……乃

至……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居士!聚落边住之比丘,若不贡高、……

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托钵之比丘,若为贡高、……

392 乃至……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居士!托钵之比丘,若不贡高、……

乃至……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受请之比丘,若贡高、……乃

至……依此等之[失]分,彼应有所诃责。居士!受请之比丘,若不贡高、……乃

至……依此等之[德]分,彼应有所称赞。居士!著粪扫衣之比丘,若贡高、……

乃至……彼依此等之[失]分,应有所诃责。居士!著粪扫衣之比丘,若不贡高、

乃至……彼依此等之[德]分,应有所称赞。居士!著居士次之比丘,若贡高、傲

慢、轻躁、多辩、语散漫、失念、不正知、不定、心乱、根放纵,彼依此等之[失]

分,应有所诃责。居士!著居士次之比丘,若不贡高、不傲慢、不轻躁、不多辩、

不语散漫、起正念、正知、正定、心集中、防护其根,彼依此等之[德]分,应有

所称赞。居士!汝布施于僧伽!若布施于僧伽,则汝心欢喜。汝起欢喜心,身坏死

后,当生于善趣、天界。”“大德!我从今以后当布施于僧伽。”

注1 arahanto者,由前后之文意,可作为arahanta。

六十1

一 2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苑。尔时,许多长老比丘众由

托钵而还,坐于讲堂,集作阿毗昙之论。彼时,质多罗象舍利子遮止长老比丘众之

阿毗昙论,时时[陈述][自]说。此时,具寿大拘絺罗告于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

393 曰:“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勿遮止长老比丘众之阿毗昙论,时时[陈述][自]说。

具寿质多罗须待论讫。”

如是语时,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之亲朋比丘众,语具寿大拘絺罗曰:“具寿拘絺

罗不可轻视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是智者。又,质多罗象舍利

子能与长老比丘众作阿毗昙之论。”“诸贤!等于不知他人心之差别者,此事难知。

二 诸贤!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在师或其余随一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

柔和,真谦敬,真寂静。惟是,彼自师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后

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

处,受著,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著心荒。彼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诸贤!譬如食苗芽之牛为绳所缚,或禁闭于栏中时,诸贤!有人如是言:‘此食苗

芽之牛,可不再侵入苗芽之中。’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

不然。贤者!食苗芽之彼牛,断绳或破栏,有再次侵入苗芽中之理。”“诸贤!正

394 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在师或其余随一之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有如真柔

和,真谦敬,真寂静。惟是,彼由师前而退,由可尊重之同梵行者前而退,其后与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

受著,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著心荒,彼心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

三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

称:‘我得初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

如雨天降雨而使四衢道之尘埃平息,而生泥泞时,诸贤!有人如是言:‘于此四衢

道之尘埃可不再生起。’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

者!此之四衢道,或有人可通过,或有牛羊可通过,或有风与日可干燥湿气,其时,

有再次生起尘埃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乃至……

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初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

归于下劣。

395 四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

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二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

劣。诸贤!譬如近于村落或城邑,有一大池,其处雨天降雨,而使蛎、贝、石、砾

隐藏时,诸贤!有人如是而言:‘于此池中之蛎、贝、石、砾等可不再出现。’诸

贤!如是言者,谓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此池[之水]人亦可

饮,或牛羊亦可饮,或风与日可干燥湿气,其时,有再次出现蛎、贝、石、砾之理。”

“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

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二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

劣。

五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喜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

彼即称…‘我得第三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劣。诸

贤!譬如有人,食胜妙之食已,不再欲前晚之所食时,诸贤!有人如是言:‘此人

396 可不须再食。’诸贤!如是言者,此人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食胜

妙之食已,于其人之身中,养分存在之间,则不欲其余之食;然彼养分消耗之时,

即有再次欲食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喜故,……乃至

……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第三静虑。’……比丘、比丘尼、……乃

至……弃学,归于下劣。

六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断乐故,又断苦故,……乃至……具足第

四静虑而住。彼即称:‘我得第四静虑。’……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

归于下劣。诸贤!譬如山间之湖水不动摇,乃无波浪,诸贤!有人如是言:‘彼之

397 湖水可不再生起波浪。’诸贤!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

有从东方而来之暴风雨,于其湖水中,生起波浪;有从西方……乃至……从北方……

乃至……有从南方而来之暴风雨,于其湖水中,有生起波浪之理也。”“诸贤!正如

是,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断乐故,又断苦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彼即称:‘我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比丘、比丘尼……乃至……弃学,归于下

劣。

七 诸贤!又,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无相心三摩地而住。

彼即称:‘我得无相心三摩地。’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

外道弟子相杂处。彼则杂处,受著,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著心荒,彼之心

为贪所荒而弃学,归于下劣。诸贤!譬如王或大臣,随著四支部队进行于大道,在

某密林处渡过一夜,于其处蟋蟀之声则因象声、马声、车声、步声、鼓声、细腰鼓

声、螺声、伎鼓声响而隐没。诸贤!有人如是而言:‘在此密林,蟋蟀之声,可不

再次生起。’诸贤!如是言者,彼之言正耶?”“贤者!此乃不然。贤者!彼王或大

398 臣离去其密林之时,蟋蟀之声则有再次生起之理。”“诸贤!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之

补特伽罗,不作意一切相故,具足无相心三摩地而住。彼即称:‘我得无相心三摩

地。’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相杂处。

彼则杂处,爱著,耽溺于放纵、笑谈而住故,贪著心荒,彼之心为贪所荒而弃学,

归于下劣。”

八 此后,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弃学,归于下劣。时,质多罗象舍利子之亲朋诸比

丘,即谓具寿大拘絺罗之所。至已,白具寿大拘絺罗曰:“具寿大拘絺罗以心了悟质

多罗象舍利子之心,了知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或有天

神,告曰:‘大德!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耶?”“诸贤!

我以心悟心,了知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天神亦言:‘大

德!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将此义告我。”其时,质多

罗象舍利子之亲朋诸比丘,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

399 之彼等比丘众白世尊言:“大德!质多罗象舍利子得若干住等至后弃学,归于下劣。”

“诸比丘!质多罗则不久将思念出家事。”

九 尔时,质多罗象舍利子,不久剃除须发,披著袈裟,自家趣向非家。尔时,具

寿质多罗象舍利子离群独处,不放逸,炽然精进而住。不久,善男子等自家趣向非

家,得无上梵行已,于现法自了知、知证,具足而住。[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

作已作,不再还复现状。如是,具寿质多罗象舍利子亦为阿罗汉之一。

注1 中阿含二0(大正藏一、五五七c)。

2 原本无此“一”字,次有“二”,故译者私加之。

六十一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仙人堕处之鹿苑。时,有众多长老比丘食后,

自乞食还,坐于讲堂,集作此论,谓:“诸贤!于波罗延弥德勒所问之中,世尊说:

凡知两边已2 智慧不染中

我说彼大人 彼越世之缝

诸贤!以何为一边耶?以何为第二边耶?以何为中耶?以何为缝耶?”

二 如是所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

400 边,触之灭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

此而了知可知,通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三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过去是一边,未来是第二边,

现在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此而了

知可知,通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四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乐受是一边,苦受是第二边,

不苦不乐受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

此而了知可知,……乃至……于现法苦尽。

五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名是一边,色是第二边,识是

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乃至……于现法苦尽。”

六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六内处是一边,六外处是第二

边,识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比丘唯此而

401 了知可知,……乃至……于现法苦尽。”

七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萨迦耶是一边,萨迦耶之集是

第二边,萨迦耶之灭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贤!

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八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告长老比丘众曰:“诸贤!我等皆按照己辩才而记说。诸

贤!我等当诣世尊之所。至已,当告此义于世尊,如世尊之所记说,我等则当受持。”

长老比丘众回答彼比丘:“贤者!唯然。”时,长老比丘众诸世尊之所。至已,问讯

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长老比丘众,将诸[比丘]所谈论之一切白世尊言:

“大德!何为善说耶?”“诸比丘!汝等之异门说者悉是善,复又,我乃于波罗延弥勒

所问中之所说:

凡知两边已 智慧中不染

我说彼大人 彼越世之缝

402 此事我当解。谛听!善思作意!”长老比丘众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

曰:“诸比丘!触是一边,触之集是第二边,触之灭是中,渴爱是缝。所以渴爱为起

各各之有,则以彼为缝。诸比丘!比丘唯此而了知可知,遍知可遍知;了知可知、

遍知可遍知之时,于现法苦尽。”

注1 杂阿含四三(大正藏二、三一0b)。

2 suttanipata verse No.1042。

六十二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游行于憍萨罗[国],与大比丘众俱入名为檀荼迦波迦之

都邑。尔时,世尊于道外一树下设席而坐。又,彼诸比丘为求住处而入于檀荼迦波

迦。时,具寿阿难与众多之比丘俱,为沐浴身体乃往阿致罗筏底河,在阿致罗筏底

河沐浴已,上来缠著一衣,为干支体而立。

二 尔时,有一比丘,诣具寿阿难之所,至已,白具寿阿难曰:“贤者阿难!世尊曾

记说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所言则

完全存念于心2耶?或者为天神所告耶?”[阿难曰]:“贤者!世尊如是所记说。”

三 尔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

难白世尊言:“世尊!我与众多之比丘俱,为沐浴身体,而往彼阿致罗筏底河,在阿

致罗筏底河沐浴已,上来缠著一衣,为干支体而立。大德!其时,有一比丘,来

403 诣我所,来已告我曰:‘贤者阿难!世尊授记说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

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所言则完全存念于心耶?或为天神所告耶?’大

德!如是说时,我告彼比丘曰:‘贤者!世尊如是所记说。’”“阿难!其比丘应为出

家未久之新学,或若不然,则应为愚昧无智之长老。我记一向之事者,何有二意之

理?阿难!如是我对提婆达多完全存念于心而记说之补特伽罗亦不见。阿难!若提

婆达多有毛之尖端之白法,我不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

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然而,阿难!以提婆达多无有毛之尖端白法故,我

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

阿难!譬如有[深]逾人顶之粪坑,其粪充满边缘,有人[落]入其中且没[至]

彼顶。有人欲彼之利、欲益、欲安稳、欲自其粪坑救出[彼]。其人绕行其粪坑之周

围,彼人不见有如毛之尖端不涂粪之处,可捉住其处而捞起,即不见于是。正如是,

404 阿难!我不见提婆达多有如毛之尖端白法故,我记说提婆达多而言:‘提婆达多乃

往恶处者,堕于地狱,历经一劫,不可救济。’阿难!汝曾闻如来分别人之根智,

则得信[如来]。”“世尊!今是时。善逝!今是时。世尊赐予分别人之根智,诸比丘

闻世尊之[所说]应予受持。”“阿难!若尔,则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具寿阿

难回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三 “阿难!我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

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善法隐没,不善法现起。

惟是,彼之善根乃未断,故善当生由彼善根3。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不退

法。阿难!譬如有种子,不破、不腐、不为风与热所伤害,播种于良田 -- 善熟、

善保存、善修治之地中,阿难!汝了知此种子是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

405 “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而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善法隐没,不

善法现起。惟是,彼之善法乃未断,故善当生由彼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

当来不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

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法。

四 又,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不善法隐没,善法

现起。惟是,彼之不善根未断,故不善当生自彼不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

当来退法。阿难!譬如有种子,不破、不腐、不为风与热所伤,播种于善熟、善保

存之大石上,阿难!汝了知此种子是不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

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罗者亦有善法,亦有

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其不善法隐没,善法现

406 起。惟是,彼之不善法未断,故不善当生自彼之不善根。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

当来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

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五 又,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无有毛之尖端白法,

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黑不善法,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阿

难!譬如有种子,是破、腐、为风与热所伤,播种于良田--善修治之地中。阿难!

汝了知此种子,是不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

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

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补特伽罗无有毛之尖端白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黑

不善法,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

了知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

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如是说时,具寿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三类之补特伽罗外,相对三类之

407 补特伽罗能施设耶?”“阿难!能。”世尊曰:

六 “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

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其善法隐没,不善法

现起。惟是,彼之善法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退

法。阿难!譬如有石炭之燃,炽然,置于石上之一焰。阿难!汝了知此燃烧之石炭,

是不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又,譬如夕暮日落之时,阿难!汝

了知光明应没,黑暗当生耶?”“大德!唯然。”“阿难!又,譬如于中夜食时,阿难!

汝了知光明已没,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

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

心观心,了知此人、此补特伽罗其善法隐没,不善法生起。惟是,彼之善根仍未断,

408 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

了知此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

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七 又,阿难!我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于彼、此补特伽罗,其不善法隐没,

善法现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

当来不退法。阿难!譬如有燃烧之石炭,炽然之一焰,欲置于枯草堆上,或薪堆上。

阿难!汝了知此燃娆之石炭,当增、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又如夜

明,日升之时,阿难!汝了知黑暗当没,光明当生耶?”“大德!唯然。”“阿难!又

譬如于中夜食时,阿难!汝了知光明已没,黑暗已生耶?”“大德!唯然。”“阿难!

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亦有

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于彼,此补特伽罗其不善法隐没,善法现

起。惟是,彼之不善根仍未断,然其全然所永害。如是,此补特伽罗,应为当来不

退法。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

409 观心,了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八 又,阿难!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补特伽罗,此补特伽罗亦有善法,

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于彼,此补特伽罗无有毛尖端之

不善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白无罪法,当于现法圆寂。阿难!譬如冷而无火之

石炭,欲置于干燥之草堆,或薪堆之上。阿难!汝了知此石炭,应不[燃烧]而增、

长、广大耶?”“大德!唯然。”“阿难!正如是,我如是以心观心,了知世间一类之

补特伽罗,此补特罗亦有善法,亦有不善法。又于后时,以心观心,了知彼,此补

特伽罗无有毛之尖端不善法。此补特伽罗成就一向之无罪白法,当于现法圆寂。阿

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人补特伽罗。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

知人之根智。又,阿难!如是,如来以心观心了知当来所生之法。

阿难!于此中,前三类补恃伽罗中之一类补特伽罗,是不退法,一类补特伽罗,

是退法,一类补特伽罗,是堕于地狱。阿难!于此中,后三类补特伽罗中之一类补

特伽罗,是不退法,一类是退法,[一类]是般涅槃法。”

注1 中阿含二七(大正藏一、六00c)。

2 cetaso亦可为cetaea。

3 kusala一般言为kusalamula暹罗本有kusala mula是kusalamula的误写,以下仿

此。

410 六十三1

一 “诸比丘!我当说决择法之法门。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彼等比丘众即回

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二 “诸比丘!以何为决择法之法门耶?

诸比丘!应知欲,应知欲之缘起,应如欲之差别,应知欲之异熟,应知欲之灭,

应知趣欲灭之道。诸比丘!应知受,应知受之缘起,应知受之差别,应知受之异熟,

应知受灭,应知趣受灭之道。诸比丘!应知想,应知想之缘起,应知想之差别,应

知想之异熟,应知想之灭,应知趣想灭之道。诸比丘!应知漏,应知漏之缘起,应

知漏之差别,应知漏之异熟,应知漏之灭,应知趣漏灭之道。诸比丘!应知业,应

知业之缘起,应知业之差别,应知业之异熟,应知业之灭,应知趣业灭之道。诸比

丘!应知苦,应知苦之缘起,应知苦之差别,应知苦之异熟,应知苦之灭,应知趣

苦灭之道。

411 三 诸比丘!应知欲,应知欲之缘起,应知欲之差别,应知欲之异熟,应知欲之灭,

应知趣欲灭之道。如是说者,是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此等五欲绳也。[谓]:眼所识之色可爱、可乐、可喜、可意,能引诸

欲,随顺染著。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可爱、

可乐、可喜、可意,能引诸欲,随顺染著。又,诸比丘!此等虽是非欲,但等于欲

绳,即于圣人毗奈耶中所说:

人之分别贪为欲 世之妙者不为欲

人之分别贪为欲 为妙者唯住于世

智者于此中去欲2

四 又,诸比丘!何为欲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欲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欲之差别耶?

诸比丘!色之欲是差别,声之欲是差别,香之欲是差别,味之欲是差别,触之

欲是差别。诸比丘!是名为漏欲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欲之异熟耶?

诸比丘!不论欲何者,皆生起于各类之顺福分或顺非福分之自体。诸比丘!是

名为漏欲之异熟。

诸比丘!何为欲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乃欲之灭。即此八支圣道,乃趣向欲灭之道。所谓: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欲,

412 如是知欲之缘起,如是知欲之差别,如是知欲之异熟,如是知欲之灭,如是知趣于

灭欲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欲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欲,……乃至……应知趣欲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五 诸比丘!应知受,……乃至……应知趣受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

耶?

诸比丘!有三种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

六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受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差别耶?

诸比丘!即:有染污之乐受,无染污之乐受,有染污之苦受,无染污之苦受,

有染污之不苦不乐受,无染污之不苦不乐受。诸比丘!是名为受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异熟耶?

诸比丘!不论受何者,皆生起于各类之顺福分或顺非福分之自体。诸比丘!是

名为受之异熟。

又,诸比丘!何为受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是受之灭。即此八支圣道,乃趣向受灭之道。所谓正见……乃

至……正定是。又,比丘!圣弟子如是知受,如是知受之缘起,如是知受之差别,

413 如是知受之异熟,如是知受之灭,如是知趣受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受灭之梵

行。

诸比丘!应知受,……乃至……应知趣受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七 诸比丘!应知想,……乃至……应知趣想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有六想。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是。

八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想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差别耶?

诸比丘!色之想是差别,声之想是差别,香之想是差别,味之想是差别,触之

想是差别,法之想是差别。诸比丘!是名为想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异熟耶?

诸比丘!我说:想以言说为异熟,随想而我乃如是想。诸比丘!是名为想之异

熟。

又,诸比丘!何为想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是想之灭。即此之八支圣道,是趣向想灭之道。所谓:正见、

414 乃至……正定。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想,如是知想之缘起,如是知想之差别,

如是知想之异熟,如是知想之灭,如是知趣想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想之梵

行。

诸比丘!应知想,……乃至……应知趣想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九 诸比丘!应知漏,……乃至……应知趣漏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诸比丘!有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一0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缘起耶?

诸比丘!无明是漏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差别耶?

诸比丘!有令行地狱之漏,有令行傍生之漏,有令行饿鬼境之漏,有令行人界

之漏,有令行天界之漏。诸比丘!是名为漏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异熟耶?

诸比丘!无论何者无明,生起各类顺福分或顺非福分之自体。诸比丘!是名为

漏之异熟。

又,诸比丘!何为漏之灭耶?

诸比丘!无明之灭是漏之灭。即此八支圣道,是趣向漏灭之道。所谓:正见、

……乃至……正定是。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漏,如是知漏之缘起,如是知漏

之差别,如是知漏之异熟,如是知漏之灭,如是知趣漏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

灭漏之梵行。

415 诸比丘!应知漏,……乃至……应知趣漏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一一 诸比丘!应知业,……乃至……应知趣业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

耶?

诸比丘!我说思业,思已而以身、语、意造业。

一二 又,诸比丘!何为业之缘起耶?

诸比丘!触是业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业之差别耶?

诸比丘!有业受地狱,有业受傍生,有业受饿鬼,有业受人界,有业受天界。

诸比丘!是名为业之差别。

诸比丘!何为业之异熟耶?

诸比丘!我说业之异熟有三种。[谓]:于现法[受业],于[次]生[受业],

于后次[受业]。诸比丘!是名为业之异熟。

诸比丘!何为业之灭耶?

诸比丘!触之灭是业之灭。即此八支圣道,是趣向业灭之道。所谓:正见、……

乃至……正定是。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业,如是知业之缘起,如是知业之差别,

如是知业之异熟,如是知业之灭,如是知趣业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灭业之梵行。

416 诸比丘!应知业,……乃至……应知趣业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一三 诸比丘!应知苦,应知苦之缘起,应知苦之差别,应知苦之异熟,应知苦之

灭,应知趣苦灭之道。又,如是说者,乃缘何而说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愁恼亦是苦,所欲者不得亦是苦,

略之则五取蕴是苦。

一四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缘起耶?

诸比丘!渴爱是苦之缘起。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差别耶?

诸比丘!苦有大、有小、有迟去、有速去。诸比丘!是名为苦之差别。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异熟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谓求于外,凡为苦所克服,为心所捕捉而忧愁、疲劳、

悲哀、椎胸而哭、陷于迷乱。或又凡为苦所克服,为心捕捉,谁知灭此苦之一句[或]

二句[之咒文]耶?诸比丘!我名为以迷乱为异熟或以求为异熟之苦。

又,诸比丘!何为苦之灭耶?

诸比丘!渴爱之灭是苦之灭。即此八支圣道,是趣向苦灭之道。所谓:正见、

……乃至……正定是。又,诸比丘!圣弟子如是知苦,如是知苦之缘起,如是知苦

417 之差别,如是知苦之异熟,如是知苦之灭,如是知趣苦灭之道。故彼知此决择法是

灭苦之梵行。

诸比丘!应知苦,应知苦之缘起,应知苦之差别,应知苦之异熟,应知苦之灭,

应知趣苦灭之道。如是说者,乃缘此而说。

诸比丘!是所谓决择法之法门。”

注1 中阿含二七(大正藏一、五九五b)。

2 S.1,4.7.杂阿含二八(大正藏二、一九九a),法蕴足论六(大正藏二六、四八二b),俱舍

论八(大正藏二九、四一C)。

六十四1

一 “诸比丘!如来有六种如来力,如来成就此力,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

吼、转梵轮。以何为六耶?

二 诸比丘!如来于世间中,如实知处是处、又非处是非处。诸比丘!又,如来如

实知处是处、非处是非处,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

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三 复次,诸比丘!如来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及因。诸比丘!

又,如来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及因,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

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418 四 复次,诸比丘!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及出离。诸

比丘!又,如来……乃至……此亦如来之如来力也。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

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五 复次,诸比丘!如来随念多种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行相与处

俱,随念多种之宿住。诸比丘!又,如来随念多种宿住,所谓一生、二生、……乃

至……行相与处俱,随念多种之宿住,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

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六 复次,诸比丘!如来以超人清净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应业而生。

诸比丘!又,如来以超人清净之天眼……乃至……了知有情之依应业而生,诸比丘!

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七 复次,诸比丘!如来由漏尽……乃至……以通慧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又,

如来由漏尽……乃至……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亦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

力而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作师吼、转梵轮。

419 诸比丘!此等为如来之六种如来力。如来成就此力,自称为最胜位者,于众中

作师子吼、转梵轮。

八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2之处为处、非处为非处。诸

比丘!如[问]处为处、非处为非处,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

智,依处为处、依非处为非处而作问。

九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

熟,依缘与因。诸比丘!如[问]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与因,如来

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缘与

因而作问。

一0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之杂染、清净及出离。诸比丘!如[所问]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

及出离,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问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之杂染、清净及出离。

一一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宿住随念。诸比丘!如[

420 所问]宿住随念,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问宿住随念。

一二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有情生死。诸比丘!如[所

问]有情之生死,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说彼以如实智问有情之生死。

一三 诸比丘!若于此中,有他人诣如来已,问如实智之漏尽……。诸比丘!如[所

问]漏尽……如来如实知而证。如是,如来记彼以如实智问漏尽……。

一四 诸比丘!于此中,所谓依处为处、依非处为非处,如实智是说入定者,非非

定者。又,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依因与果,如实智亦说入定者,非

非定者。又,所谓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及]出离,如实智亦说

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宿住随念,如实智亦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

有情之生死,如实智亦为入定者,非非定者。又,所谓由漏尽……如实智亦为入定

者,非非定者。诸比丘!如是,定是道,非定是邪道。”

注1 杂阿含二六(大正藏二、一八七c)。

2 yathabhutam nanena应为yathabhutamnapena,以下仿此

421 摄句:

守笼那、叵求那、六生类、漏、木材商

象中胁丽1、波罗延、水、决择法与师子吼

注1 “象中胁丽”,在文法上有点不正,随其文意亦不甚明白,可勉强牵强其文意相当于前文之

质多罗象舍利子,质多罗是“丽”之意义。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南传增支部】第13经 六集 第五 昙弥品 南传增支部 【南传增支部】第14经 六集 第七 天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