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增支部】第4经 三集 第五 吉祥品
第五 吉祥品
百四十一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堕于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不善身业,不善语业、不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
而置之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云何为三法耶?
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
生于天国。
百四十二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有罪之身业、有罪之语业、有罪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三法者,犹如为所
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云何为三法耶?
无罪之身业、无罪之语业、无罪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
于天国。
293 百四十三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不平等之身业、不平等之语业、不平等之
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平等之身业、平等之语业、平等之意业。
百四十四
……乃至……不净之身业、不净之语业、不净之意业是……
……乃至……清净之身业、清净之语业、清净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
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被置之生于天国。
百四十五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凡愚、蒙昧、不善士,是保护被害、受伤之自己,是有罪,
又为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罪恶。云何为三法耶?
不善之身业……乃至……不善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凡愚、蒙昧、
不善士,是保护被害、受伤之自己,是有罪,又为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罪恶。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智者、贤明、善士,是保护不被害、不受伤之自己,又无
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福。云何为三法耶?
是善之身业、善之语业、善之意业……
百四十六
……乃至……有罪之身业、有罪之语业、有罪之意业是……
……乃至……无罪之身业、无罪之语业、无罪之意业是……
百四十七
……乃至……不平等之身业、不平等之语业、不平等之意业是……。
294 ……乃至……平等之身业、平等之语业、平等之意业是……
百四十八
……乃至……不净之身业、不净之语业、不净之意业是
……乃至清净之身业、清净之语业、清净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
智者、贤明、善士,即保护不被害、不受伤之自己,又无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难,
又生多福。
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三礼。云何为三礼耶?
身、语、意是。诸比丘!此等是三礼。
百五十
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前分时,以身行妙行、以语行妙行、以意行妙行。诸比
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前。诸比丘!凡是于日中分时,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
行妙行,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日中。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后分时,以身行妙行
……乃至……以意行妙行。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后是。
善所祭吉祥 昼善觉亦善
刹那须臾善 献供最胜行
身业是嫌荣 语业是嫌荣
心业是嫌荣 有求亦嫌荣
该荣者作已 彼等得荣盆1
彼等得安乐2 佛教中增长
汝等无病药 一切亲给与
第三竟小五十
注1 “得”底本之labhat应如暹本之作labhant。
2 “利”底本之attha laddha应如暹本之作为attha-laddha。
295 裸形品
百五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道。云何为三道耶?
深固道、剧苦道、中道是。
诸比丘!又,何为深固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一类人,如是说、如是见:诸欲无过失。彼即堕落于诸欲中1。
诸比丘!此说为深固道。
二2诸比丘!又,何为剧苦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一类人,裸体而为[人]所厌弃之行。舐手,被呼唤而不来,
等待而不住。不受持来之[施食],更不受所作之[施食],不应于请待,不受从瓮
口[取出]之施食,不受从锅口[取出之施食],隔门阈不受[施食],隔杖不受[施
食],隔棒不受[施食],两人食时不[从其一人之施食]受食,不从妊妇受[施食]、
不从正在授乳妇人受[施食],不从在男子间之受妇人[施食],不受布告3[所得
之施食]、不在狗居近处之所受[施食],不在蝇群行处受[施食],不受鱼,不受肉,
不饮谷酒、木酒、谷类之酸粥,由一家[受食而还],唯一搏[而生],或从二家[受
食而还],唯二搏[而生]……乃至……从七家[受食而还],唯七搏[而生],以一
碗而生、以二碗而生……乃至……以七碗而生,一日摄一食,二日摄一食……乃至
……七日摄一食。如是于半月之间行循环4而食,彼食生菜、食粟粒、亦食野生之
谷类、亦食削皮之屑食、亦食苏苔树脂、亦食糠、亦食被投弃之焦饭、亦食折胡麻、
亦食草、亦食牛粪、亦食树林中之根或果食而生、亦食落下之果实。彼亦著麻衣,
亦著尸衣、亦著杂衣、亦著粪扫衣、亦著树皮衣、亦著鹿皮衣、亦著裂开之鹿皮衣、
亦著结芳草衣、亦著结树皮衣、亦著结木屑衣、亦著人发褐、亦著尾毛褐、亦著鸺
296 鹠翼衣,拔须发、勤于拔须发行、直立而却座。或蹲踞、或修蹲踞之精勤、或处荆
棘之上、或卧荆棘之床、或修[朝与日中]与晚之[三时]入于水之行而住。如是
修以上多种类之身痛、偏痛之行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剧苦道。
三5诸比丘!又,以何为中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观身而住,炽然、正智、而具念。应除对世之贪
与忧,于心、于受……乃至……于法循观法而住、炽然、正知、而具念。应除对世
之贪与忧。诸比丘!此说为中道。诸比丘!此等即三种之道也。
百五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道。云何为三道耶?
深固道、剧苦道、中道是。
诸比丘!又,何为深固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一]……诸比丘!此说为深固道。
诸比丘!又,何为剧苦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二]……诸比丘!此说为剧苦道。
诸比丘!又,何为中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比丘,为欲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而策励、而发勤、而策心、
而修持。为欲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策励、而发勤、而策心,而修持。为欲生未生
之善法,而策励、而发勤、而策心、而修持。为欲住、为不失、为倍增、为广大、
为修习、为圆满已生之善法、而策励、而发勤、而策心、而修持……乃至……而修
欲勤行成就神足、而修精进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
297 修信根、修精进根、修念根、修定根、修慧根……乃至……修信力,修精进力、修
念力6、修定力、修慧力、修念觉支、修择法觉支、修精进觉支、修喜觉支、修轻
安觉支、修定觉支、修舍觉支、修正见、修正思惟、修正语、修正业、修正命、修
正勤、修正念、修正定。诸比丘!此说为中道。诸比丘!此即三种道。
百五十三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自行杀生,又劝他杀生,又称赞杀生。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
连而置之生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云何为三法耶?
自行离杀生,又劝他离杀生,又称赞离杀生事……
百五十四
……乃至……自行取不与之物,又劝他不与取,又称赞不与取……乃至……
自行离不与取、又劝他人……乃至……称赞离不与取事……
百五十五
298 ……乃至……自行于欲邪行、又劝他于欲邪行,又称赞于欲邪行……乃至……
自行离于欲之邪行,又劝他人离于欲之邪行,又称赞离于欲之邪行……
百五十六
……乃至……自行虚诳语,又劝他虚诳语,又称赞虚诳语……乃至……
自离虚诳语,又劝他离虚诳语,又称赞离虚诳语……
百五十七
……乃至……自行离间语,又劝他离间语,又称赞离间语……乃至……
自行离离间语,又劝他离离间语,又称赞离离间语……
百五十八
……乃至……自行粗恶语,又劝他粗恶语,又称赞粗恶语……乃至……
自行离粗恶语,又劝他离粗恶语,又称赞离粗恶语
百五十九
……乃至……自行杂秽语,又劝他杂秽语,又称赞杂秽语……乃至……
自行离杂秽语,又劝他离杂秽语,又称赞离杂秽语……
百六十
……乃至……自行贪,又劝他贪,又称赞贪……乃至……
自行不贪,又劝他无贪,又称赞无贪……
299 百六十一
……乃至……自行嗔,又劝他嗔、又称赞嗔……乃至……
自行不嗔、又劝他无嗔、又称赞无嗔……
百六十二
……乃至……自行怀邪见,又劝他邪见,又称赞邪见……乃至……
自行怀正见,又劝他正见,又称赞正见,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
之生于天国。
百六十三7
诸比丘!为了知于贪,应修三法。云何为三法耶?
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是。诸比丘!为了知于贪,应修此三法。
诸比丘!为偏知于贪,为偏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
弃,应修此三法。
为嗔……乃至……为痴、为念、为恨、为恼、为嫉、为悭,为诳、为谄、为傲、
为愤发、为慢、为过慢、为憍、为放逸,为了知、为偏知、为偏尽、为断、为尽、
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之三法。
世尊说此,彼等比丘即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一集与二集与三集竟
注1 “与”应如暹本、在doso之后,该有ti。
2 参照南傅藏六、二三七页。
3 “布告”底本之sankittisu应如暹本之作sankittisu。
4 “循环”就是一日一次、二日一次、七日一次、半月一次受食而食。
5 参照S.2.17;vol.5,P.141。
6 “修念力”于底本虽遗脱,依暹本补译。
7 参照增二四(大二、六三0b)S.vol.4,P.360。
300 胜妙之增支部中,显示最胜清净之一切智性有十一集,由于摄句始知此等。
一 第一集
女人之色,男子之色,及五盖,无堪忍等之五,与由无利[所说之]五心是[第
一-- 第四]。
芒污,池、栴檀、容易、极光净、发、修、思惟1、与他之二种能属2[第五
--第六之七]3。
能生失、无利、不失,是四句之门4。此等一切转。[第六之八--第十之三二]。
非法、非律、不说、不行、第五之制、犯、轻[犯]、粗重[犯]、有残[犯],
及悔除。犯][第十之二三~第十二]。
人、舍利弗,并为第一,无处、无容、厌背等之成满[第十三~第十六]。
又,邪见即增未生之不善5,有情即是出不正法之事6[第十七~第十八之二]
地者、7有罪、与网、及不正8……于人中、中[国]、有智、圣眼9[第十八
之三--第十九之一之半10]
见、闻、能持、观察、知义……11缘厌背、舍离12,由食能说者,又,由义味
[能说]者,二人、二天并地狱二人、二之傍生、二饿鬼界于阎浮洲中应如是说13
[第十九之一之半--二]。
林中、托钵、粪扫衣、说法、律、多闻、长老之事、服装、二者[第二十之一]。
眷属、14静虑、慈、[念]住、勤、根、力、觉支、道、胜处、解脱、偏处,[第
二十之一--七十二15]。
301 二种想、随念16、静虑17、俱行相结合,以及弹指18、大海、厌背、轻安不善
及善[第二十之七三--第二十一之五]。
无明、慧分别,19通达、四无碍解20、果、得、增、广[第二十一之六--十
之一分]。
大博、广、深、无广、弘、多、速、轻、聪、栖、利及择[第二十一之十之余]。
食、已食、断、缺、忽与忘却,习、修、多、知、偏知、作证[第二十一之二
--二二]。
二 第二集
罪、精勤、应痛惜。又,通达、结、黑白。又,应入21雨期。力、觉支、静虑、
说、评论22、非法行、一向不作善、以及惑乱[第一、第二]。
愚人、怀忿、所说、了义、隐覆、见、戒、顺明分[第三]。
地、不能尽报、说何者、应供养、结、等心、徒步之贼23、行及文[第四]。
粗显、不和合、和合、圣、第五糟糠、伪美、重财、不等、非法、非法说者24
[第五]。
益、希有人、被追悼、值于塔婆、二觉者、三雷、紧那罗、出产、又同住、行
[第六]。
在家、欲、依、漏、有染、圣、身、喜、悦、定、寂静[第七]。
绪、因、行、缘、色、受、想、识、所有之有为、解脱、策励、名[第八~第
九之三25]
302 明、于有之见、无惭、惭、恶言、界、犯、出犯、善巧26[第九之四--至终]。
愚者、所许、犯、非法、非律、悔、所许、犯、非法、非律是[第十]。
人、27净相、心、于第五之凡愚、慧、及无忧为先,……28缘、所说之重、轻、
粗重[第十一]。
四种为求29、所损伤、自心、忿调伏、30舍、偏舍、受用、等受用、均布、摄
受、摄益,哀愍[第十二、第十三]。
覆护、偏覆护、寻、偏寻、偏寻性、供养、款待、成满、增长、宝、积集[第
十四]。
入定、质直、堪忍、和顺、不害、二种根、思择、念、奢摩他、破、具、清净、
见、不喜足,以及失念之十五[第十五]。
二种法、有学以及彼31……善、与无罪、与增乐、异熟32、百恼害、苦、三、
现前、二种自恣、应呵、应责、应驱摈容赦、除却、别住、根本、摩那埵、许容[第
十六--第十七之半]
三 第三集
愚人、标识、33思惟34、过、非理、不善、有罪、有恼害、恶行、垢[一--十]。
高名、应忆、无希望、转轮、波制多那、无戏论、35己、天、更有二种之得[十
一--二十]
303 身证、病人、行、大竭、漏疮36、应亲近、应厌弃、37华语人、盲人、以及覆
38[二十一--三十]
在梵天、阿难、舍利弗、缘、阿罗毗之[王子]、天子、二种王、无苦、增上之
品39[三十一--四十]。
现前、处、他人40、转41、智者、与持戒、有为、山、勇猛、大贼,此等为十
42[四十一--五十]。
二种人、婆罗门、偏历者、涅槃、大家、婆蹉种、提坎那、生闻、伤歌逻[第
五十一--六十]。
外道、怖畏、耶那迦、舍罗步、羁舍子、沙罗、言依、他宗者、不善根,43以
及布萨支,此等为十[六十一--七十]。
阐那、阿时婆迦、释迦族、离系、当劝导、思、希望、信行、香、阿毗浮、沙
门、良田、跋耆子、有学、说三种有学44、二种学、崩伽阇45 [七十一--九十]。
必然、远离、第一众、三种之骏马、衣、树皮衣、46一掬盐、尘垢洗涤者、黄
金匠五十[九十一--百]。
以前之偏求、味著物、号泣、无三事之厌足、二种屋尖顶、二种缘、更复二种
[缘][百一--百十]。
304 生于无幸处47难、不可量、无边处、缺损、正确、业、二种清净、与寂默品[百
十一--百二十]。
俱尸那揭罗、嘲弄、高它马卡、巴朗岛、哈它卡、吐出食、二种阿那律、被隐
覆、刻于岩石,此等为十[百二十一--百三十]。
战士、众会、友、出世、发褐、圆足、三种增长、三种未调马、孔雀饲育处品
[百三十一--百四十]。
不善、有罪、不平等、不净、于所害有四、礼、善48之午前品[百四十一--百
五十]。
注1 “发修思惟”底本之asave bhavamanasa读为aseva bhava-manasa。
2 “他之二之能属”底本之bhagihi apare duve是否为bhagihi apara-dvlhi。
3 底本虽作六,但衡其意义,遂订正为七。
4 “四句之门”将底本之mukha ete caturo试读为mukhani etani而译之。
5 “不善”底本之ca kusalam读为cakusalam。
6 “有情为云云”此句似乎有误。
7 “他之者”不明。
8 底本之nadvassam之义费解。
9 “圣眼”底本之vinnatariyena读为vinnatariyena。
10 “十九”底本虽有十八之十六,但是检其文义、应作如是。
11 ……dassamsaggo之义费解。
12 “舍离”底本之vassaggarammapena应读为vavassagg。
13 于底本是单有十九而已。
14 “眷属”眷属之一应属于二十之一者。
15 “七十二”底本是六十三。
16 “随念”anussate之义如何。
17 “静虑”底本虽作jhanasahagatehi,但先前之文是作为jhana-sahagatam。
18 “结合……及弹指”文是如此。
19 “慧之分别”底本虽作panna pabhedo,但应依先前之文,读为panna-pabhedo
20 “四之无碍解”虽作为patiSambhida caturo但由于关系著patisambhida,所以应否作
为Catasso。
21 “应入”文即如是
22 “诤论”底本作为desana-vikarapena是desanadhkarapena之误。
23 “徒步之贼”底本之carapaka-coro之义不明。
24 “非法说者”底本之adhammadl应是adhammavadl。
25 底本是单独作为八,并不言(第九之三)。依先前之文,乃作如此改正。
26 底本单为(九)。
27 “人云云”此节误字颇多,无由判读。
28 底本即作vitthogo duttappa。
29 “四希望”底本虽作ayacani cattaro,但今即认是ayacanani cattari之误。
30 “忿调伏”底本之作sacittako va vinaye是依先文假设为sacitta-kodha-vinayo。
31 底本即作kaveyyam。
32 “异熟”底本虽作vivekam却如出版者之想像而读为vipakam。以下至(现前)文意不
明。
33 以下之uddana是出于暹本而成为全部之颂文。底本语句之可疑处,是尽可能依暹本改
正。
34 “思惟”暹本即作为cinta。
35 “无戏论”暹本即作apannakatta。
36 “漏疮”底本之aruko是依前文视为aruko,暹本即作vajirena。
37 “厌弃”暹本是jiguccha“for jiguccha?”
38 “覆”暹本是avakujjita。
39 “品”暹本无。
40 “他人”暹本即作paresam。
41 “转”迟本作为paccaya-vattam,而且是放在paresam之前。
42 “十”暹本作为ekarasa“十一”。
43 “不善根”底本之akusulamula是akusalamula之误植。
44 “又说三种有学”底本虽作为panca masayo ca sadhika vutta却意不明,今暂依暹本
tayo ca sekhino vutta。
45 “崩伽阇”取自暹本之pankadhena。
46 “树皮衣”依先前之文即(树皮衣)是在(衣)之次前。
47 “无幸处”底本之apayika是apayika之误。
48 “善”底本之sukha;在暹本即作为sv。依先前之本文看来而采用此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