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卷四-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卷四-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四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此承上章而复问也。经脉篇曰。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经脉之常。故帝以脏腑阴阳。合于人形。法于四时五行。而为救治之法。何如而从。何 如而逆。反逆为从。谓之得。反顺为逆。谓之失。张兆璜曰。合人形者。以脏腑阴阳合于九窍九候。)

岐伯对曰。五行 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此篇论察其腑脏而知死 生之期。然须法于四时五行生克之顺逆。而后死生可必。故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天之十干四时。地之五谷五 味。人之五脏五气。皆合于此五者。以此五者而合参之。则成败死生可决矣。更贵更贱者。贵贱更互也。间者。持愈之 时。甚者。加甚之时也。)

帝曰。愿卒闻之。

(卒、尽也。)

岐伯曰。肝主春。

(肝主春木之气。)

足厥阴少阳主治。

(足厥 阴主乙木。足少阳主甲木。二者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

其日甲乙。

(甲为阳木。乙为阴木。在时为春。在日主甲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主春生怒发之气。故苦于太过之急。宜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

(心主夏火之气。)

手少阴太 阳主治。

(手少阴主丁火。手太阳主丙火。二者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

其日丙丁。

(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在时主夏。 在日为丙丁。)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吴氏曰。心以长养为令。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急宜食酸以 收之。)

脾主长夏。

(长夏、六月也。谓火土相生之时。)

足太阴阳明主治。

(足太阴主己土。足阳明主戊土。二经相为表 里。而主治其经气。)

其日戊己。

(戊为阳土。己为阴土。位居中央。)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属阴土。喜燥恶湿。 苦乃火味。故宜食苦以燥之。张二中曰。喜燥者。喜母气以资生。苦湿者。恶所胜之乘侮。)

肺主秋。

(主秋金之令。)

手 太阴阳明主治。

(手太阴主辛金。手阳明主庚金。二经相为表里。而主治经气。)

其日庚辛。

(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在时 主秋。在日主庚辛。)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主收降之令。故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下之。)

肾主冬。

(主冬水 之令。)

足少阴太阳主治。

(足少阴主癸水。足太阳主壬水。二经相为表里。而主治经气。)

其日壬癸。

(壬属阳水。癸属 阴水。在时主冬。在日为壬癸。)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者水脏。喜润而恶燥。宜食辛 以润之。谓辛能开腠理。使津液行而能通气。故润。以上论五脏之本气。而合于四时五行五味也。)

病在肝。愈于夏。

(此 论邪气之客于身。而病在五脏者。亦合于四时五行。而有间甚之时日也。病在肝。愈于夏者。子制其鬼贼。而能令母实 也。)

夏不愈。甚于秋。

(子休而贼旺。至其所不胜而甚也。)

秋不死。持于冬。

(贼气休而得母气之养。至其所生而持也。)

起于春。

(自得其位。故复起也。此论死生之月节也。余脏仿此。)

禁当风。

(风气通于肝。故禁而弗犯。)

肝病者。愈在 丙丁。

(至其所生而愈也。)

丙丁不愈加于庚辛。

(金克木也。)

庚辛不死。持于壬癸。

(得母气之所生而持。)

起于甲乙。

(本气复旺而起。此论死生之期日也。)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平旦乃木气生旺之时。故爽慧。下晡乃金 旺之时。故病甚。夜半得母之生气。故安静。此论间甚之时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肝气受邪。则木郁而欲散。 故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酸泻之。

(按岁运。厥阴之胜。以酸泻之。少阴之胜。以甘泻之。太阴之胜。以苦泻之。 又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 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苦。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 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夫肝病者。厥阴 之胜也。邪盛则正虚。故以辛之发散。以散其木郁。以辛之润。以补其肝气。以酸之泄。以泻其有余。所谓以所利而行 之。调其气。使其平也。余脏准此。)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不死则能持。 能持则能愈矣。)

禁温食热衣。

(心恶热也。)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当愈不愈。故有所加。值死不死。故有所起。)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灵枢经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故自得其位而慧。至其所不胜 而甚。至其所生而静也。)

心欲 。急食咸以 之。

( 叶软。心为火脏。心病则刚燥矣。故宜食咸以 之。)

用咸补之。 甘泻之。

(咸味下泄上涌而从水化。能泄心气以下交。涌水气以上济。水火既济。则心气自益。火欲炎散。以甘之发散而 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胃欲清饮。故禁温 食。饱食伤脾。故禁饱食。脾属阴土而恶湿。故湿地濡衣。咸宜禁之。)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 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化生人之五脏。生于地。悬命于天。是以生于五行。 而归命于十干也。)

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静。

( 音迭。 、日HT 也。应长夏之时。故慧。日出乃木旺之时。 故甚。下晡乃申酉之分。应秋金之令。故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土德和浓。故欲缓。病则失其中和之气矣。故 宜食甘以缓之。)

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病则土郁矣。故用苦味之涌泄。以泻夺之。以甘之缓补之。金匮要略曰。五脏 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是以顺其所欲之味为补也。)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 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形寒饮冷则伤肺。故皆禁之。)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 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始病则以岁月期之。病重则以旬日期之。垂死则以旦暮计之。)

肺病者。下晡 慧。日中甚。夜半静。

(一日一夜五分之。而各有生克间甚之时)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肺主秋收之令。病则反其常 矣。故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辛泻之。

(用酸收以补正。辛散以泻邪。)

病在肾。愈于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 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 HT 热食。温炙衣。

( 音翠HT 音埃。 HT 、瀑渍之热食也。温炙衣。烘焙之热 衣也。肾恶燥。故禁犯之。)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在四脏曰加 者。言所胜之气。加于我而使病加之。是客胜也。在肾脏曰甚于戊己。乃至其所不胜而甚。是主弱也。本经凡论五脏。 多不一其辞。盖阴阳之道。推之无穷。)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四季、辰戌丑未时也。肾病者水王则慧。 土王则甚。金王则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肾体沉石。德性坚凝。病则失其常矣。故宜食苦以坚之。)

用苦补之。 咸泻之。

(用苦坚以补之。咸泄以泻之。以上论五脏之病。而宜于药食者。五味各有所宜。)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 加。

(邪气者。风寒暑湿。外淫之邪也。以胜相加者。如肝病加于庚辛。心病加于子癸。所胜之气加临。而病益重也。)

至其所生而愈。

(如肝病者愈于夏。心病者愈于壬癸。得所生之子气而愈也。)

至其所不胜而甚。

(谓值其克贼之时。而病 益甚也。)

至于所生而持。

(得所生之母气。而能支持也。)

自得其位而起。

(位者。本经所谓木位火位之类。值本气自旺 之时。故能复起而愈也。)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言必先定五脏之经脉。知五脏之病脉。乃 可言病之间甚。死生之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病者。邪气实也。肝脉布胁肋。抵少腹。故两胁 下痛引少腹。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盖肝为将军之官而志怒。肝气郁而不舒。故怒也)

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 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KT 音荒。虚者。精气夺也。KT 、不明也。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肝虚。故KT KT 无所见。少阳经脉入耳中。故无所闻。胆病者。心下淡淡。如人将捕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经、谓经脉也。足少 阳与厥阴为表里。故取二经。以通其气。)

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厥阴与督脉会于巅。肝气逆。故头 痛。少阳气逆。故耳不聪而颊肿也。取血者。谓取其经之多血者而去之。盖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少阳常少血多气。厥 阴常多血少气。脏腑经气相通。宜从厥阴之多血者而泻之。)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 痛。

(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上挟咽。出胁下。循 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廉。手少阳小肠脉。上手臂。循 内。出肩解。 绕肩胛。二经气实。故有是痛。胁支满者。少阴之支络。满痛于胁下也。)

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心火气虚。 则水浊上乘。故胸腹大。经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心气不能交于阴。故胁下与阴相引而痛也。)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 下血者。

(心脉上循咽喉。开窍于舌。故取舌下血者。盖手足阴阳所苦。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其变病。刺 中血者。

(设有变病。而邪不在经络者。亦取其 中出血。盖脏腑经气之相通也。徐公遐问曰。师言取经之 多血者而去之。少阴常少血。奚独取其舌下 中。曰。处有常变。用有经权。少阴少血者。言其常也。病有所苦。必先 去其血。而后泻有余补不足者。言其变也。盖虚者亦不宜去血。变病者。又取于 中。此皆处变用权之法。故独举少阴 一经。而曰舌下血。曰变病。盖欲其类推于诸经也。)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

(脾主肌肉。 主通会五脏元真之气。脾气伤。故身重而肌肉善痿。痿者。肌肉委弃不仁也。足太阴经脉。循胫膝。邪在经络。故足不 收。气伤。故善 而痛。用二善字者。言经病而及于气也。)

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此因脾气虚而不能转输水 谷故也。)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荣卫气血。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故取此三经。以通 经气。)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

(此言肺肾之经气相通也。夫肺主气而发原于肾。 肾为本。肺为末。母子之经气相通。是以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病则气逆。故 喘咳也。肺俞气在肩背。气逆于上。则肩背痛而汗出。逆于下。则尻阴 膝皆痛也。按五经之论。各有不同。俱当着眼。)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肾为生气之原。肺主周身之气。以司呼吸。生气衰于下。不能报息于上耳。肾气衰。 则耳聋。金水之气不足。则嗌干也。)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太阴、手太阴肺经之本脉也。启玄子曰。 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者。正谓 内侧。内踝后之直上。则少阴脉也。视左右足脉少阴部分。有血满异于常者。即而取之。)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肾少阴脉。起于足而上循 。挟脐。循腹里上行而入肺。病在经络。 故腹大胫肿。水邪逆于上。则喘咳。生气衰于下。则身重也。太阳之气司表。而下出于膀胱。经气逆。则表气虚。故寝 汗出而恶风。)

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肾气虚而不能上交于心。故胸中痛。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 合。生气虚于下。故大腹小腹痛也。清厥、冷之轻者。阳气虚。故手足逆冷也。心有所忆谓之意。膻中者。臣使之官。 代君行令。喜乐出焉。胸中之心气不足。故意不乐也。)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脏腑之经气相通。 故脏病而兼及于腑经也。以上论病生于经脉肌肉。宜治之以针石者。审察其脏腑经络之虚实而取之。)

肝色青。宜食甘。 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肝色青。则其气苦急。故宜食甘以缓之。盖五味所以养五脏之气者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志喜。喜则气缓。缓则心神懈弛。故宜食小豆犬李之酸。以收养心气。)

肺色 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肺色白。其气主秋金之降令。而苦上逆。故宜食羊麦杏薤之苦。以收降其肺气。)

脾色 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夫脾土之所以灌溉四脏者。主上渗于心肺。下泄于肝肾。如脾苦湿。则不能上渗矣。 土气敦阜。则不能下泄矣。经曰。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渗泄为阴。故宜食苦者。取其燥土气以涌渗于上也。宜食咸者。 取其行土气以渗泄于下也。)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肾色黑。则其气喜润。辛能开腠理。致津液。盖从 革作辛。能通母之化原也。)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

(此言发散涌泄之外。而又有或收或缓或坚或 之性。善 用者随其所利而行之。)

毒药攻邪。

(启玄子曰。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怯邪养正者也。然攻 邪却病。惟毒乃能。故曰毒药攻邪。再按本草云。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 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为佐使。主治病 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五谷为养。

(谓黍稷稻麦菽。以供养五脏之气。)

五 果为助。

(谓桃李杏枣栗。以助其养。)

五畜为益。

(谓牛羊犬豕鸡。为补益五脏者也。)

五菜为充。

(谓葵藿葱韭薤。充实 于脏腑者也。按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 九。盖毒药所以攻邪。谷肉果菜。无使过伤。能补精益气。精气充足。则邪病自除。)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 总结上文。而言谷肉果菜皆有五气五味。宜和合而食之。无使偏胜。以补益精气。如偏食焦苦之气味。则增火化。如偏 食咸腐之物。则增寒化。经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宜气味和合而食之。)

此五者。有辛 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五者。谓毒药谷畜菜果也。言此 五者。皆有辛甘之发散。有酸苦咸之涌泄。又有辛散酸收。苦坚咸 。或随四时之宜散宜收。或随五脏之所苦所欲。各 随其所利而行之。此篇论察五脏。以知间甚死生之期。审贵贱。以施针砭药食之别。盖九候之病。由五脏之所生。)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卷四-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卷四-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