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第五 当见 南传相应部 [七] 第七 疾病(一)

[六] 第六 箭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四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亦感于乐受,亦感于苦受,亦感于非苦非乐受。

五 于此,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何为特异点?以何为特相?以

何者为差别点耶?’

六 ‘大德!我等之法,以世尊为根本……。’

七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哭泣之迷惑。彼感

于二种之受:乃属于身受与属心受是。

八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于其人又以第二箭相刺。诸比丘!如是此人感受于二

支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触于苦受,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

之迷惑。彼感于二种之受:乃属身受与心受是。若触苦受,彼则有嗔恚,为苦受彼

则怀嗔恚,由苦受所生之嗔恚随眠而存止。彼触于苦受而喜悦于欲乐。何以故?诸

比丘!无闻之凡夫,将欲乐置外,非不知于苦受之出离耶?彼喜悦于欲乐,如是存

止于由乐受所生之欲染随眠。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与甘味、患难之出

离。彼不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

受所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若感苦受,则感于为此

所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为此所系缚。诸比丘!此称为无闻之凡夫,由

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所系缚。余谓此由苦所系缚。

九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触苦受不至为忧、疲悲、搏胸、泣哭之迷惑。彼唯一

之感受;乃属于身受,而非属于心受。

一〇 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更不再刺第二箭。诸比丘!如是此人,唯只感受一

箭。与此同理,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为苦受所触,不忧、不疲、不悲、不搏胸而

哭泣,不至迷惑。彼唯一之感受,属于身受,非属于心受。彼虽为苦受所触而无嗔

恚,不为苦受而怀嗔恚,故彼不存止由苦受而生之嗔恚随眠,彼虽为苦受所触不喜

悦于欲乐。何以故?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将欲乐置外,非知于由苦受之出离耶?

彼不喜悦于欲乐,不如是存止由乐受而生之染欲随眠。彼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

灭没、甘味、患难之出离。彼以如实知此等诸受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之出要,

彼不如是存止由非苦非乐而生之无明随眠。彼若感于乐受者,则感于离此系缚。若

感于苦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若感于非苦非乐受,则感于离此系缚。诸比丘!此称

为有闻之圣弟子,谓:由生、由死、由忧、由悲、由苦、由恼、由绝望而不被系缚。

余言由苦而不被系缚。

一一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与无闻之凡夫,以此为特异,以此为特相,以此为差

别点。

一二 (一)有智多闻之人,皆无感于乐受、苦受,此乃贤者、善者之于凡夫之大

特异。

(二)亦熟知于法,亦观此世、彼世,得快乐之有闻圣者心,不为诸法所骚

乱。由无快乐,故不陷于嗔恚。

(三)彼之随顺,背逆皆消散、灭尽而无存在。彼达于生有之彼岸,离尘,

而知无爱道,能证知涅盘。’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五] 第五 当见 南传相应部 [七] 第七 疾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