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经 鞞兰若村婆罗门经 南传中部 第44经 有明小经

第43经 有明大经



第四十三有明大经

北传中含二一一.大拘稀罗经(大正藏一、七九〇页)杂含二五一(大正藏二、六十页。)本经乃大拘稀罗问,舍利弗答之问答经。内容有相当严密之法论。北传中含,问者与答者刚相反。内容大体上一致。杂含之间者与答和巴利文一致但其内容,甚为简单。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大拘稀罗,于晡时由宴默而起,诣往尊者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尊者舍利弗互相问讯,交换友谊礼让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大拘稀罗,向尊者舍利弗曰:“尊者!所言“无慧也,无慧也。”尊者!是由何被称为“无慧”耶?”舍利弗曰:“尊者!言“彼无慧、彼无慧者。”因此被称为“无慧也。”何谓彼无慧?彼无慧“此是苦也。”彼无慧“此是苦集也。”彼无慧“此是苦灭也。”彼无慧“此是苦灭道迹也。”尊者!“彼无慧,彼无慧者。”因此被称为“无慧也。”“善哉!尊者!”尊者大拘稀罗对尊者舍利弗所说大喜、随喜。对尊者舍利弗更问曰:“尊者!所谓“有慧也,有慧也。”尊者!是由如何被称为“有慧”耶?”舍利弗曰:“尊者!言“彼慧知之,彼慧知之。”因此被称为“有慧也。”何谓彼慧知之?彼慧知“此是苦也。”彼慧知“此是苦集也。”彼慧知“此是苦灭也。”彼慧知“此是苦灭道迹也。”尊者!“彼慧知之,被慧知之。”因此被称为“有慧也。”“尊者!所言“彼有识,被有识。”是由何被称为“识”耶?”“尊者!言“彼识知之,彼识知之。因此被称为“识也。”何谓彼识知之?彼识知“乐也。”彼识知“苦也。”彼识知“不苦不乐也。”尊者!“彼识知之,彼识知之。因此被称为识也。”尊者,彼慧与彼识者,此等之法是相合耶?抑相离耶?且对此法分解、分析之后,得知其差异耶?”“尊者!彼慧与彼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也。且对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后,不得知其差异。尊者!彼慧知之即识知之;彼识知之即慧知之。是故此等之法为相合者、而非相离他。且对此等之法分解、分析之后亦不得知其差异。”“尊者!如彼慧与彼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者,有何差异耶?”“尊者!此慧与此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者,于既好当修之者、识当偏知之,是即此等之差异也。”

“尊者!所言“受,受。”是由何称之为“受”耶?“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是故称之为受也。何谓彼感受?彼感受“乐”也,彼感受“苦”也,彼感受“不苦不乐也。”尊者!“彼感受之,彼感受之。是故称之为“受”也。”“尊者!所言“想,想。”尊者!是由何称之为“想”耶?”“尊者!“彼想之,彼想之。”是故称之为“想”也。何谓彼想?彼想青、想黄、想赤、想白也。尊者!“彼想之,彼想之。”是故称之为“想”也。”“尊者!彼受、彼想与彼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耶?或为相离耶?且对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后,可得知其差异耶?”“尊者!彼受,被想与彼识,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者,且对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后亦不得知其差异也。尊者!彼感受即想之:彼想即识知之。是故此等之法为相合、而非相离者,且对此等法之分解、分析后亦不得知其差异也。”

“尊者!五根之释放,以清净之意识,当导至何处耶?”“尊者!五根之释放,以清净之意识,当导至“虚空无边”之空无边处:当导至“识无边”之识无边处;当导至“无所存在”之无所有处。”“又,尊者!导至……之法,是以何慧耶?”“尊者!导至……之法以慧眼、慧知之。”“又,尊者!慧以何为利义耶?”“尊者!慧以通智为利义、以偏如为利义、以舍断为利义。”

“又,尊者!由几何之缘,得生正见耶?”“尊者!由二缘得生正见,由闻他声及内思惟也。尊者!由此等二缘得生正见。”“又,尊者!有几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心解脱果之功德、慧解脱果、慧解脱果之功德?“尊者!有五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心解脱果之功德、慧解脱果、慧解脱果之功德。尊者!于此,正见乃依戒所摄为资助、依多闻所摄为资助、依对论所摄为资助、依寂止所摄为资助,及依观所摄为资助。尊者!是以此五支摄正见,得心解脱果、心解脱果之功德、慧解脱果、慧解脱果之功德。”.

“又,尊者!有几何之存在耶?”“尊者!此等有三存在:欲之存在、色之存在、无色之存在。”“又,尊者!如何于当来有生耶?”“尊者!有情为无明所盖,为爱结所系,由于欢喜此处彼处,如是,谓当来有生也。”“又,尊者!云何当来不生耶?”“尊者!若无明已尽,明已生者,必尽渴爱,如是,谓当来不生也。”

“又,尊者!云何为初禅耶?”“尊者!于此,比丘以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住。尊者!是即谓“初禅”。”“尊者!初禅有几支耶?”“尊者!初禅有五支。尊者!初禅之比丘有寻、伺、喜、乐及一心。尊者,如是初禅有五支也。”“又,尊者!初禅有几支舍离与几支具足耶?”“尊者!初禅有五支舍离与五支具足。尊者!于此,入初禅之比丘舍欲贪、舍嗔恚、舍昏沉睡眠、舍调悔、舍疑也;转起寻、伺、喜、乐及一心。尊者!初禅有如是五支舍离与五支具足。”尊者!此等五根,异境界、异行界、不互相一致领受境界及行处,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尊者!此等五根有异境界、异行界、不互相一致领受对境及行境。有何所依耶?何者为领受此等之境界及行界?”尊者!此等五根有异境界、异行界,不互相一致领受境界及行界。(根各受境)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尊者!此等五根异境界,异行界不互相一致领受境界及行界。意为五根所依,意领受此等之境界、行界。”

“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尊者!此等五根,缘何而住耶?”“尊者!此等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尊者!此等五根是缘寿而住。”“尊者!寿缘何而住耶?”“寿缘暖而住。”“尊者!暖缘何而住耶?”“尊者!暖缘寿而住。”“尊者!今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寿缘暖而住。又,我等如是解尊者舍利弗之所说:“暖缘寿而住。”又,尊者!此说之真义应如何见耶?”“尊者!然则,我于尊者以喻示之,依喻于此,有智者当解所说之真义也。尊者!犹如点燃油灯,缘光而有焰,缘焰而有光,因光故有焰也。如是,尊者!寿即缘暖而住,暖即缘寿而住也。”

“尊者!彼等诸寿行,即为彼等之受法耶?或诸寿行与受法为各别耶?”“尊者!彼等诸寿行,非即彼等之受法。尊者!若彼时诸寿行却为彼等之受法者,则入灭受想定之比丘当不可能知出定。尊者!因诸寿行与诸受之法为各别,故入灭受想定之比丘可能知出定。”“尊者!有几法,于此身灭时,此身之抛弃掷出,如横置无心思之木片耶?”“尊者!寿、暖、识之三法,此身之抛弃掷出时,如横置.无心思之木片也!”“尊者!此之死亡命终者,与此入灭受想定之比丘,彼等之间有何差别耶?”“尊者!此之死亡命终者:身行灭、安息;口行灭、安息;心行灭、安息。寿尽、暖息、诸根败坏;而入灭受想定之比丘,亦身行灭、安息;口行灭、安息;心行灭、安息;但寿不尽、暖亦不息、诸根寂静不败坏也。尊者!此之死亡命终者,与此人灭受想定之比丘;彼等有如此之差别也。”

“尊者!有几何之缘入于不苦不乐之心解脱耶?”“尊者!有四缘入于不苦不乐心解脱。尊者!于此,比丘先舍乐、苦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而舍、念、偏净成就第四禅住。尊者,依此等四缘,入不苦不乐之心解脱也。”“尊者!有几何之缘入于无相心解脱耶?”“尊者!有二缘,入于无相心解脱,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及无相界之作意也。尊者!由此等二缘,入于无相心解脱也。”“尊者!有几何之缘于无相心解脱住耶?”“尊者!有三缘,于无相心解脱住,即一切相之不作意,对无相界之作意及前预备之为作也。尊者,由此等三缘,有无相心解脱住也。”“尊者!有几何之缘,起无相心解脱耶?”“尊者!有二缘起,无相心解脱,即一切相之作意,及对无相界之不作意也。尊者!由此等二缘,起无相心解脱。”

“尊者!此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及无相心解脱,此等诸法为义异、名异耶?或义同而名异耶?”“尊者!此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及无相心解脱者,尊者!因有方便,依据方便,此等诸法为异义、异名。然而尊者!因有方便,依据方便,此等诸法为同义而异名也。尊者!因如何方便,依据如何方便,此等诸法为异义、异名?尊者!于此,比丘以俱慈心偏满一方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横、一切处,将对一切世界之有情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俱慈之心,偏满而住。又以俱悲之心……以俱喜之心……以俱舍之心偏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如是四方上、下、横,一切处,将对一切有情视作自己,以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之舍俱心,偏满而住。尊者曰此称为无量心解脱。”尊者!云何为无所有心解脱?”“尊者!于此,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作意:“无任何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尊者!此称为无所有心解脱。”“尊者!云何为空心解脱?”“尊者!于此,比丘或至森林、或至树下、或至空闲处,作如是思惟:“此我或我所是空也。”尊者!此称为空心解脱。”

“尊者!云何为无相心解脱?”尊者!于此,比丘由对一切相不作意,具足无相心定而住。尊者!此称为无相心解脱。”“尊者!因有方便,依据方便,此等诸法为义异、名异。复次,尊者!因何方便、依据何方便,此等诸法为义同而名异?”“尊者!,贪为量因,嗔为量因,痴为量因。彼等漏尽比丘,已舍、已断根如截多罗树头,归于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尊者!与无量心解脱相比,彼等不动心解脱称为最上。彼不动心解脱,即贪空、嗔空、痴空也。尊者!贪障、嗔障、痴障,彼等漏尽之比丘已舍、已断根如截多罗树头,归于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尊者!与无所有心解脱相比,不动心解脱称为最上。彼不动心解脱,即贪空、嗔空、痴空也。尊者!贪为取相,嗔为取相,痴为取相。彼等漏尽之比丘已舍、己断根如截多罗树头,归于非有,未来为不生法。尊者!与无相心解脱相比,不动心解脱称为最上。彼不动心解脱,即贪空、嗔空、痴空也。尊者!因有方便,依据方便,此等诸法为义同而名异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喜悦之尊者大拘稀罗,大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第42经 鞞兰若村婆罗门经 南传中部 第44经 有明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