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 第四 不放逸住者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放逸住者与不放逸住者。且谛听。
三 诸比丘!如何为放逸住者耶?
四 诸比丘!不摄护眼而所住者,其心为眼所识之色境所污,彼心为所污无喜乐,
若无喜乐则无欢悦,若无欢悦则无轻安,若无轻安则所住皆苦,有苦者之心不得定,
心若不得定,则诸法不现,诸法若不现者,则称为放逸住者。
五~九 诸比丘!不摄护耳根……不摄护鼻根……不摄护舌根……不摄护身根……
不摄护意根而住者,其心为意所识之法[境]所染污,心为染污者,彼无喜乐,无
喜乐者即无欢悦,若无欢悦者即无轻安,若无轻安之住即苦,有苦者心不得定,心
不得定则诸法不现前,诸法不现前者,则称为住放逸者。
一〇 诸比丘!放逸者为如是。
一一 诸比丘!如何为不放逸者耶?
一二 诸比丘!摄护眼根而住者其心,不为眼所识之色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乐,
于有喜乐者,生欢悦,于心欢悦者,则身有轻安,于身有轻安者,则住安乐,安乐
者之心得定,心得定者,则诸法现前,诸法现前则称为不放逸住者。
一三~一七 诸比丘!摄护耳根……摄护鼻根……摄护舌根……摄护身根……摄护
意根而住者,其心不为意所识之法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乐,于有喜乐者,生欢悦,
于心有欢悦者,则身有轻安,于身有轻安者,则住安乐,有安乐者之心,则得定,
心得定者,则诸法现,诸法现前者,则称为不放逸住者。
一八 诸比丘!如是为不放逸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