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唯识妙法梗概
(时间:2016-11-20 )
我们大家有缘,各自出现,而构成了这么一个微信群,从而我们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共同来探讨、交流唯识妙法。
本群一路过来所讲的内容,首先,是出于为了指导“实修”而进行的探索。其次,在讲的过程中有“说听同时”、“随文入观”这样的手法,让大家体会着讲的当下就是用功的当下。当下讲、当下听,就是当下用功。所以在说和听的过程中就是在用功,而不仅仅是说完听完之后再去用功。所以在当下现行中就紧守着“实修”而进行,这是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之后所整理出来的内容,以语音文件的方式或者整理后的文字稿件的方式,进行反复地打捞,反复地复盘,同时也和其他的修行者进行交流、进行探讨。之后,我们有一些得到真实受用的同修,发心整理部分资料出版。现在,唯识妙法的书,正在排版印刷的过程中,很快就将问世。
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了很多新的善法缘出现,这些缘使得我们觉得对唯识妙法的探索和弘扬是值得继续努力的一件事。因此,在各种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们还将进行更为丰富而细腻的探索。为了这个探索的继往开来,现在,就唯识妙法的梗概作一个简单的讲述。
唯识妙法,是把从“迷”的状态往“觉”的状态转的过程加以清晰的描述。这个过程的描述就是方法,就是用来指引“转迷成悟”。按照这个描述,按照这些方法的指引去实践,人们就可以转迷成悟、从迷到觉、转识成智。这是唯识妙法的根本的动机和面目。这种描述、这种指引是基于有前人,也就是佛陀,所走过的、所实践过的经验而作出的表述。也就是说“从迷到觉”、“转识成智”是已经有这样的成功实践,由此将这个成功经历加以表述,这就是唯识妙法的表述的基础,不是一种理论设计,而是过来人的地图描绘。
所以,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对这种过程的描述是很难理解的。没有走过,不知道这个路是什么样,而按以往的经验去推断,是很难契合其实际。所以对唯识妙法这样的方法的内容,需要的是跟其他的佛法内容相同的一个心理前提,就是“信”,要相信,相信它不会骗人,它是真实语,是有道理的,是应该那样的。
一时“相信不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吃的苦头还不够,“尝试的路径走不到究竟”这种的经验教训还不够。如果经历得多了,尝试得多了,感觉还没有到头,而反反复复地寻找,这个时候,会发现佛法、唯识妙法这条路自己还没有走到位,至少有可能会选择“那我往这条路试试看”,这试试看呢,就是开始由不相信转为将信将疑,乃至于转为姑且相信、姑且尝试。
请大家反看一下自己的心态,这个微信群存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以来,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唯识妙法,这样往里看,就容易启动“随文入观”,这样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释放它最大的力量。
再说唯识妙法的内容,它的主线是什么?从迷到悟的转换过程,核心的内容主线是什么?首先,要将所有的事相、所有的现象、所有的一切、所有的感受,都通过观照而体会到“都离不开当下一念”(当下的念头),离不开“念头”。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明白“念头”是了别的载体,念头的相似相续,就是了别的过程,就是了别现行的过程。要体会到这一点。这两步下来以后就能明白“唯识唯了别”的意思,明白一切现象没有独立的存在,都是了别的过程。
了别,是诸缘和合而产生的现行。这个了别,是什么东西在了别呢?是在哪里了别呢?了别的是什么呢?实际上,了别的“诸缘和合”而形成“了别”。这个说法是因为我们要说,所以才有“诸缘”,才有“和合”,才有“了别”。即便是说,在这个层面上都能体会到,没有任何一个点是凝固的,也就是没有哪一个东西是凝固、是坚实存在的,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没有必要一定安一个是“什么”在了别,如果一定要说是什么了别,那么可以说是诸缘和合在了别。“为什么诸缘和合?为什么会有诸缘和合呢?”那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产生这个疑问的动力,这个力就是我们说的“了别”或者“现起”的力,是同一个东西。我们有“了别”的动机,有“了别”的力量,有疑问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力量呢?它最根本的,在语言上只能表达到像“法尔如是”、“如是”或者“自在”、或者“大悲周遍”,或者是“真如妙用”,或者是“觉性妙用”,或者是“不空如来藏”的作用,只能表达到这个层次,因为“真实”是无法表达的。
为什么无法表达呢?不是刻意地保持神秘,而是语言是有刻度的。“念头”,尤其是经过语言而进行调度、以语言的载体而展开的念头,它是有刻度的。这个刻度,局限了它的表达能力,而真相、真谛是没有刻度的,是超越刻度的。有刻度,是一种人为的约定,刻度一产生,那么超越刻度、没有刻度的那个内容就有可能被遮蔽。所以,我们在说的时候,在看的时候,要明白所有的东西只要是在语言上呈现,都是“标月指”,都是“路标”,而不是路、不是月亮本身。表达真相的语言,不是真相的本身,没有例外,所有的一切。所以,《金刚经》里面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有的一切都是“什么什么,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为什么什么”,姑且可以用这些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佛家经常会讲“不可思议”。
知道一切离不开念头,而念头的内容就是了别。这个呢,是可以、也应该直接体证到,也就说在自己的身心上直接地感受到这个真相。浮躁的状态是感受不到的,所以要修止,要修止观的止,在止当中的观,才能够足够地纯粹、足够地清晰,足够地有那个力量去看清、去观清,而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转,才有可能出现转化,状态的转化,从迷到觉的转化。所以要修止。
有相应的止,相应的定功基础,那么感受到“一切都离不开念头,而念头的内容是了别”。在这个状态当中继续努力,所说的“努力”,就是保持,保持着一个状态。而人为地保持一个状态,这就是修行用功当中自己可做的最多的事,最多也就做这么一点了,再多的就太多了,就是多出来的了。也就是说修行到了相当的程度,如果有所作为的话,那就是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保持什么状态呢?这个稳定的状态就是“止”的状态,保持这么一个状态。而剩下的并非没有其他的,而是有其他的,只不过这个其他的内容呢,不是人为的了,是法尔如是的因缘妙用。如果一定要展开说的话,那么就是之前的发心、愿力所形成的因果的力量。法尔如是的力量,透过这样的因果力量的显现,而推动着修行者的状态自在地往“觉”的方向变化。这个,从他舒展的过程角度来说不是人为的,从他最初的发心愿力的启动来说是人为的。
发心和愿力的启动,或者熏成这样的种子,那是在资粮位、加行位、在前期的修行这些状态当中所埋下的善法种子,这是人为的。而人为到了相当的阶段以后,就只剩下保持一个状态,这个时候,那就是只有一个事,就是保持一个状态,就是安,轻轻地安。在这个状态当中,法尔如是的力量、因果的力量自在地发挥作用,而转的过程也就自在地舒展。
唯识妙法呢,就对这个转的过程中的内容进行了表述。这种表述,我们理解到了以后,在具体的修的过程中,它会自在地发挥它的指引作用,也会作为侧面的、事后的、参照的作用,而不至于走偏,不至于绕弯路,也能够正道直行。
念头是真如的妙用,了别是自在的过程,只要生命存在,只要盎然生机透过一个相对呈现的生命而存在,那么了别就是自在地舒展。所以,我们经常说“了别不是问题,没有觉照才是问题”。
了别的过程,用唯识妙法的提法叫作“依他起”。依他起,有“染污依他起”和“清净依他起”。“染污依他起”和“遍计所执性”相应,“清净依他起”和“圆成实性”相应。染污和清净差别在什么呢?差别在于是“迷”还是“觉”。“迷”就是染污,“觉”就是清净。从染污到清净的转变,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在安住中,法尔如是的那些力量自在地舒展,时节因缘成熟了,这个“转”,就发生了。
唯识妙法中,对“了别的现行过程”以及“了别的现行和种子(也就是功能潜能)”,(对)种子和现行、现行和种子是什么样的关系,作了很详细的描述。在了别的过程中,种子遇缘生起现行,现行同时又熏成新的种子,这个“生成”和“熏成”的两个过程中就可以“转”,也就是“转”发生的场所,“转”发生的切入点。在过程中“转”,在过程中把握,一切都是自在流淌的过程,一切都是因缘幻化的过程,因缘和合而幻化,都是过程。
说“过程”,已经是随顺大家的习惯,而在时间空间的框架中说。而实际上在实修的时候,时间空间的框架或者那个感受会变弱乃至于消融,而纯然的是当下,当下全体全用,全体呈现。从这个角度就好理解“一切都是过程”。
所以“唯识,唯了别”。了别的这些过程,把它分成八种。这个过程又方便地安立名称,那就是有“八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所以要明白,包括阿赖耶识它也不是一个凝固的东西,一切都是过程。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都是过程,没有任何的凝固的内容,所以“识”并非实有,也是因缘幻化巧安立。阿赖耶识,八识心田,种子的仓库,这里面的内容刹那刹那在变化,都是无常,都是无我,都是缘起中的方便安立。当然,境界到的人也能体会到,实际上有“缘起”的表达方式,也有“性起”(乘性而起,佛性妙用)的角度,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或者呈现的景象不同。
以前我们讲唯识,有遵照着像《愣伽经》里面所提出来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样的线索去说,或者是按照《成唯识论》或者《瑜伽师地论》所呈现的唯识内容去说,这是一种传承,这是对古代大德所开示的内容的一种传承。而终究一个内容要鲜活起来,必须是落实在自身心的实修实证上。一旦在实修上有所体会,入了、又出了、又化了,再去看传承的内容,再去感受传统的内容,再说传承的内容,再说传统的内容,就不同了,就是纯然的鲜活了。所以我们要明白,当我们灵活地说,并非是对传承、传统不尊重,恰恰相反,是在尊重的基础上,深入、细致、鲜活地体认、体证之后,而做的在新的因缘条件下的表述尝试。
方法就是方法,某一种方法跟另外一种方法之间有没有关系?这是“研究方法历史”所要做的事。当我们要用某种方法时候,就专注地去践行这种方法,真正地深入下去、扎下去,“方法和自身心完全是一”去呈现过。这样,这个方法里面的精髓奥妙才能够舒展。
唯识妙法就是很细致的把从迷到悟的过程,作了表述。在实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就是那样的。我们在了别着,但是没有觉照到,这就是“迷”的状态。我们每个人以自己的心念舒展创造着自己的世界,感受着自己的天地,以自己所形成的观念、判断来构思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来理解着所接触到的人和事,推断着还没接触到的人和事。而这些内容,有的给自己提供了纯粹的方便,有的在提供方便的时候也伴随着形成了障碍的功能作用,而有的则纯粹是障碍。在实修过程中,进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听到自己说话,看到自己的动作,可以观照自己的念头的幻化,那么,就慢慢地会发现,以前自己是多么的糊涂,就是“颠倒梦想”。到了这个状态,往往有不少人会忽然间感觉到,这一生前面的这几十年能够安稳地活到现在,真是命大,都会有很鲜活的这种感触,就像《心经》里面所说的“颠倒梦想”啊。
而看清楚了,或者是这个过程清晰地显露了,“了别”它是自在地进行着。而有些了别,它是我们可以用当下的力量去转。我们当下的力量能够转多少的了别过程,能够多大程度上去转,是取决于之前的发心和愿力,取决于之前所做的各种准备,取决于这些准备能释放出什么样的力量。所以,是要积极地种善因,积极地去努力。不要说佛法修行者是消极者,恰恰相反,是真正的积极者,因为他不瞎忙,相对而言,他能够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正确地去用心用功,正确地去用身口意三业,去转化自己的生命状态。
一旦看清楚“了别”的过程,或者说“了别”的过程一旦清晰地显露,那么慢慢的就会有一种超越条件依赖的欢喜,会有这样的气息开始涌现,这就是向着自在去“转”,或者说自在的气息自在地显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法尔如是的事。
唯识妙法,首先,让我们通过发愿、通过发心而积蓄了力量。这些力量在修止修定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唯识妙法的指呈当中,我们通过实修,按照它的指引,就可以进入这样的一个认识,或者这样的一个境界、一个体验,所有的一切离不开心念,心念是了别的载体,心念的相似相续就是宇宙和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存在的真相。相似相续,因缘幻化,这就是真相。相似相续,因缘幻化,因缘和合,所以它是空性的,是性空的,缘起性空。
通过这样的一个路径,就可以从“迷”转向“觉”,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转识成智。万相万物归一念,万念归“一”,“一”再往前是虚空,虚空再粉碎,看山还是山,看山只是山,看山不是山是名为山,所以唯识妙法直接地让我们站在主线上、站在正道上。
修行最后的道场,如果说还有一个道场,就是“心念”,在心念上用功。用功用到一定的程度,到了极致,就是“安住”,一行三昧,安住,定,在定中观。观和定,定和观,这个都是事后侧面的表述,当下“一”。“一”还不一定是,“一”如果是独立存在的,这是幻象,这是虚空。“一”里面有无穷种陷阱。怎么过关呢?这个时候,就是靠以前的发心和愿力,靠这些的作用法尔如是地推动而过关。所以发心和愿力,是关键的关键。
一切唯了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唯识,就是因缘幻化的显现,就是自在的舒展。这些表述,也都是因为要指引,因为需要指引,所以才有这样的表述。
“佛法僧”当中,“法”是核心。佛陀,是开悟佛法,是开示佛法,是引领众生悟入佛法;僧,是住持佛法;法,是核心。还有, 佛法僧,“佛”是觉悟的意思,“僧”是清净的意思,“法”是正、端正、正法的意思,这是《六祖坛经》里面的表述。佛法僧,觉、正、净,所以要明白本师说“法尚应舍”。这些都是方便施设,虽然方便施设,没有到那个境界,还得老老实实信受奉行。
唯识妙法就是“方法”,纯粹的方法、精粹的方法,是用来践行的,不是用来说的,不是用来做研究的,更不是用来作为争论的题材,是一种方法,是用来指引实修的方法。
好,就说这些。恭祝诸位六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