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细说种子 唯识妙法 第11讲 细说智慧

第10讲 细说依他起

(时间:2015-07-03 作者: 苏军敬)

“依他起”是“唯识三性”当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缘起性空”在唯识里面的一个圆满的表达。唯识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个“依他起性”跟“依他起”的含义相同。在表述上来说,在依他起后面加一个“性”或者加一个“相”,所指的内容可以等同对待。依他起、依他起性、依他起相是指同一个内容。

依他起,是表达万事万物没有一个自我的主体,没有实体性,没有一个自我可以被执持。所显现出来的万事万物,是依靠其他各种因素而呈现起来的现象。依他起,可以这么通俗的去理解,就是“依靠其他因素而现起”。依他起,这个“他”是指什么呢?这个“他”字,是指“因缘”,依因缘而起。依着因和缘的配合而现起,这个是比较全面的。再退一步说,把“因缘”当中单拎出一个比较重要的“因”来加以表述,就是依“种子”而起,就是依亲因缘种子而起。这是加以细分了,依亲因缘、依种子而现起。也可以换个角度说,就是依“了别”而起。那这个“了别”当中,本来就包含着种子因缘,还有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作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直接理解的提法是:依了别而起。

把“依他起”的内容理解到位,这样的话,就会对唯识的内容得到比较准确的把握,在具体的实修当中比较容易找到发力点,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切入点。发力点也就是切入点。这个点,就是:一切的现象,一切的事物,包括自我的存在感,包括自我的感觉,都是依了别而现起。

“了别”跟“分别”是同样的意思。在这里面,我们以同样的意思去对待“了别”和“分别”,但是,为了避免大家认为“分别”就是“妄想分别”,为避免这样的混淆,所以我们就倾向于用“了别”,了解分别的“了别”。

所以,一切都是依识而现起,万事万物是依了别而现起。包括自我的存在感,所有的一切都是依他起。属性上是这样,叫依他起性;它的相,呈现出来的相是这样,叫依他起相。可以这么通俗地去了解:“依他起”就是“缘起”。

依他起,可以在具体的观修当中加以体证。以我们握的这个手机为例,这个手机是依各种要素而现起。现在讲的各种要素,要落实到“意识上的了别”这个层次去。不要仅仅想着这个手机是由零部件构成的。而是说我们对手机的这个“了别”,手机才得以呈现。这个手机的呈现,是由于我们意识当中有相应的种子,有我们的根身,有我们的这种作意,也就是内心有所注意有所觉察,还有第七识、第六识、第八识都在。还有个外在的疏所缘缘,也就是这个手机的外壳以及手机的一些功能,种种所构成的一个外缘。这个外缘叫疏所缘缘。疏所缘缘又再透过我们的有所感知,使得意识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相分,也叫亲所缘缘。然后,前一念后一念相似相续地展开,这叫等无间缘。刚才所说的根身、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些内容,还有包括作意,都是属于增上缘,而种子是亲因缘。所以,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等,四种缘都具足,都在同时发挥作用。这样诸缘和合,根身、作意、对境、种子、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七缘和合共同现起“能够感受到一个手机”的这个现象,这个过程叫依他起,也叫了别。这是七缘成触识,七种缘、七种要素使触识生起,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们能了别出手中拿着一个叫作“手机”的东西。

触摸手机是这样,我们听到声音也是这样。听到声音,是八缘成闻识,比七缘成触识多了一个空间,就是因缘当中多了一个空间,它需要空间。我们眼睛看到眼前的杯子桌子或任何物件,又多了一个光线的参与,九缘成眼识。不同的因缘要素共同参与一个了别的现起。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了了别的现起,这个过程都是依他起的过程,也是依他起的内容。

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了别过程当中去体会依他起。这些,可能会有点抽象,但是只要反复去感受几遍的话,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细腻的机理。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去对待,对待生活、工作当中的种种现象,久而久之,就能够得到一个入处,一下子穿越了看似坚固的表象,把“自我”的存在感,也都消融在依他起的洪流之中。而彻底地感觉到,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显现,毕竟没有一个坚固的自体的存在。这个“没有一个坚固自体的存在”,就是空性。

空、空性、空相,跟依他起、依他起性、依他起相,其实都是一个相同的模式,也就是空、空性、空相三个概念它们也是等价的,是同一个意思的。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性相不二。我们汉语表达当中经常会省略,说空性或者空相的时候就只说一个“空”字。如果能够注意到这里面有这么的一个情况,我们就不会落入“顽空”,会知道“空”指的是“空性”,是“空相”。相空、性空,不是相和用的空。相和用不空,因果不空,它们是属性空。所以,我们不要堕入顽空。

依他起,依他起性、依他起相都是同一个意思。我们不停地、时常地、努力地,以“依他起”的角度去感受、去观察、去体会各种各样的现象。这就是唯识观修的又一个的方法,而且是最为直接的方法之一,非常直接了当地切入宇宙真相的方法。

“依他起”的当中也是包含着中观、中道的意思。一方面,没有一个坚固自体的存在,是空性的,另一个方面,是依他起,毕竟有一个起,不是什么都没有。在唯识里面,这个“依他起”的了别,它又分成两种,或者说两层。一层就是还没有证入真如空性,还没有体证到圆成实性的时候,依他起就是凡夫境的依他起,世俗的依他起。凡夫境的依他起是杂染的依他起,也就是很杂乱,杂染、有染污的依他起了别。有一层,是清净的依他起。清净的依他起,就是不多不少恰恰好的了别,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后得无分别智所相应的清净分别,与圆成实性相对应的了别,是对实相的一种了别,这个实相不仅仅是指空性,同时也指缘起的一面,“空”中还包含“妙有”这个内容的了别。当然,依他起是侧重于“妙有”的这边所说的,可以这么去理解。所以,依他起有杂染依他起和清净依他起的两个层面。

所以,“依他起”里包含着中道。一重意思是“有”,是有妙用缘起,不是没有,只不过是这个“起”是依他的起,就是等于说“缘起性空”的“缘起”,是“空有不二”的“有”。还有一重是“空”,“依他起”有杂染的依他起,有清净的依他起,而不管是杂染的依他起,还是清净的依他起,它毕竟是自性空。依他起,是自性空而幻有,这就是中道义。

唯识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当中的每一个点,也就是这个三性三个环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自在的,内在都有中道意。依他起,以杂染的依他起去解释遍计所执性,以清净的依他起去对待圆成实性。所以,在“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个环节当中,“依他起性”处在中间的位置,起到承前启后,沟通真俗两界的桥梁作用,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遍计所执性是杂染的依他起,圆成实性包含着清净的依他起。当体认到遍计所执性是杂染的依他起,彻底地体会到是依他起的时候,圆成实性就将得以呈现。等圆成实性得到体认以后,清净依他起也将随之得以呈现。

所以,依他起是一个入处,是证入真如实性,证入缘起性空真相的一个入处。同时,依他起也是一个出处,一个起用的地方,就是证入圆成实性以后,又在因缘和合中起妙用,所以也是出处,是起用之处。可见,依他起是一个关键中的关键,我们仔细的去体会它,能够体会到什么样的层次就体会到什么样的层次,能够体会到什么样的内涵就体会什么样的内涵,仔细地去参究它。把自己的心念也放在这个参究的过程当中。自己的心念,不仅仅是参究的主体,也是参究的对象,都是在整个大局之中去呈现。

唯识当中,跟“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相对待,还安立了三无性,叫“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对应于遍计所执性,生无性对应于依他起性,胜义无性对应于圆成实性。其他的两个性就先不说,就单说这个跟依他起性相对待的“生无性”。生是生起的生,就是毕竟无生。生无性就是属性上毕竟无生,是没有的,是无生的,因为是因缘合和,是依他起,所以没有生。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佛家里面有说“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可以从“依他起”的角度去看待。因为都是了别,都是诸缘和合,所以毕竟无生。这个无生,不要单单的落脚在“生”的动作或过程,还要知道没有什么被生,没有什么能够生,而不仅仅是没有“生”的这个动作、过程。所以说是“三轮体空”,三个环节,三个轮,三轮都是体性空,都是空性。生无性,是无生性、无生、无生法,无生就是三轮体空。所以,“依他起”和“生无性”,又构成了一个“空有不二”的中道义的表达。

细说依他起,就讲到这里。其实,这也还是粗糙地说,因为如果要细腻的话,它必然要结合着自己的实修,也就是不单是“说”,包括每个人的“听”,都要有这种实修的努力、实修的实践,来做一个相对应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说”和“听”才有可能真正的细腻。缺乏了实修的基础,很容易浮在嘴皮子的层面上。没有实修的愿望和努力,“听”,只是听到,容易把所听到的东西当成仅仅是嘴皮子上的话;“说”呢,也容易在嘴皮子的层面上说说。我们要尽量避免嘴皮子,要尽量说体证语,有体证作为支撑的话语。听呢,也要把体证语的东西当体证语来听,不要把体证语当成嘴皮子的话来听。什么叫做把“体证语”当成“嘴皮子”来听?举个例子,就像《金刚经》里面所说的“信受奉行”这四个字,一般没有体证的话,就容易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嘴皮子,就四个字一句话,一带而过。“信受奉行”,就表明自己很恭敬、很怎么样、发决心要去行动。但是有体证的人,就像我们群里面有一同修,他有一次很慢地去念诵《金刚经》,突然间体会到“信受奉行”是四个用功步骤。先“信”了,你才能够“受”,才能接受;相信了,接受了,你才能够“奉”,才会尊奉,然后,有奉了你才能好好地去“行”,才能够行到位。所以,“信受奉行”是四个用功的步骤,是一步一步地深入。这样表达出来,就是体证语。听的也要这样体证地去听,而不是只浮着听一句“信受奉行”。

对待“依他起”,也是同样的道理,包括对待唯识妙法的全部内容也应该努力在体证中对待。唯识妙法,我们讲到这里已经讲了好多回了,讲了好多的话题,每一次的讲,我们在表达的过程当中,不得不用一些专门的术语,但是,在专门术语之间还是有一些日常的用语,这些常见的话语还是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的。我们努力地把话语都落实到心念上,就是把外在的话语当成一种体证的引导去对待。这样坚持下去,这些话语就能入心,就能带动心念的变化。有一些很微妙的东西,一些不可思议的很微妙的现象就会呈现出来。

只要讲唯识,再怎么样尽量平实地讲,都是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术语。我们是把最核心的一些术语给提取出来专门讲,对这些术语的理解,如果要彻底地理解到位,终究还是离不开实证的。所以,如果想在语言层面上通过逻辑把它给搞清楚,要知道,这种做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如果从实修的角度来看,这样做的局限是非常明显的,其实应该说,如果没有实修,是不可能真正通达唯识妙法的法义。所以,我们平时可以适当作一些交流,但是没必要有辩论,毕竟还是要自己去参研,去实修。

好,感恩诸位的到来!感恩诸位的参与!感恩诸佛菩萨的加持!感恩龙天护法的护持!感恩诸位同修的共呈!唯识妙法,毕竟也是依他起。阿弥陀佛!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第9讲 细说种子 唯识妙法 第11讲 细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