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赖耶缘起
(时间:2015-05-15 )
缘起法,是佛法对宇宙万物的一个根本的表达。在佛法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相当于印章、印信一样,如果某种内容是符合这个印章、印信原则,就叫“究竟的佛法”“圆满的佛法”。这个印信称作“法印”,在大乘佛法里面表达为“缘起性空”。“缘起”就是因缘和合。万事万物是因缘和合而显现,毕竟是无自体性,毕竟是没有生,没有灭。这个特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属性上是空的”,所以叫“性空”。所以“缘起性空”这四个字,可以分开来,按“缘起”与“性空”这么来看待理解。
“缘起性空”,在唯识学里转化成这样的表达:“缘起”就是“依他起性”,“性空”就是“圆成实性”。当然,圆成实性也不仅仅理解为只是“性空”,依他起性也不仅仅只是“缘起”,我们是仅就侧重面来说的。圆成实性是侧重于空性角度来说,依他起性是侧重于缘起角度来讲。而实际上,“依他起性”中也包含着清净的、最究竟的“真如性”,“圆成实性”当中也包含着清净的“依他起性”。
如果证得了圆成实性,也就知道依他起性是纯然的清净,“杂染的依他起性”是不存在的。从境界上、从究竟的见地上是这样。虽然说有个功夫的过程,有个“转识成智”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杂染的”依他起性慢慢消失,到全然显现清净的依他起性,是有一个过程的,但是,从见地上来说,证得了“圆成实性”,就是真透过去,透过去以后,什么都是清净的。也就是说,当有了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虽然有一个逐渐呈现的过程,但是从见地上,应该说是在根本无分别智的基础上去了知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如”的各种随缘显现,一切都是清净的,都是清净依他起性。
“三自性”当中的“遍计所执性“,我们仅就中观的世俗谛来说。在唯识妙法的缘起话题当中,“三自性”是侧重于“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样来理解就足够了。
刚才是对“缘起性空”在唯识学中的一种横向的表达,也就是对“法印”精神的表达。对“三自性”和“法印”的精神加以对应的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在通常的一些材料上一般很少见到,在很专门的唯识学经论上才有可能碰到,所以我在这里放在了最前面说说。
在唯识学里,我们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关于“缘起”的一个内容,是“赖耶缘起”,就是阿赖耶识缘起。大家一般所听说的唯识学,笼统的印象是,唯识是讲“整个法界、宇宙是由人的心识所变现出来的,也就是由自己的‘阿赖耶识’或者‘八识心田’里变现出来的”,这种笼统的印象指向的就是“赖耶缘起”。但“赖耶缘起”的内容,应该给予更精准的表达。
“赖耶缘起”,是指唯识学当中,把法界、万事万物归结到一个点(种子)上,然后在实修上,再把这个点给突破掉。它所归结到的这个点,最终也是被突破掉的。怎么突破?阿赖耶识的内容是种子,种子是性空而缘起的功能,是空中妙有的功能,是空性的妙用,是毕竟空而起妙用,实证到这个内容就实现了突破。
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赖耶缘起”是“四缘和合”中的一种缘起。四缘和合,就是四种缘和合而产生我们“了别”的功能、“了别”的现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都离不开了别,是依于了别而产生的。四种缘和合而产生了别,也就是分别。这四种缘,第一种缘,是最根本的,是“亲因缘”,也就是“种子”。第二种缘是“等无间缘”,“等无间”的力量,就是前后刹那相续而出,前前带动后后,像瀑布的流水前一滴水后一滴水,像放电影前一帧画面后一帧画面,相贯而出。为什么会有“等无间缘”这个力量存在呢?法尔如是,是一种纯粹的、生机盎然的流淌。第三种缘,是“所缘缘”,就是与相分相对应的物事。第四种缘,是“增上缘”,就是要有根识(我们八识都是有根的)和其它各种条件提供相应的支持,就是增上缘。比如说,眼睛要看到东西,要有空间的距离,还要有光线,还要有一个作意的念头也就是起心动念,这些内容都是增上缘。
诸缘和合,又可以把当中特定的缘展开成多种,其中的某一个缘又可以无限地展开,所以是“众缘和合”。只不过我们在表达的时候,概括地归类为“四缘和合”,四种缘的和合。
唯识学在关于“缘起”的各种表述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它基于“种子”而说的“赖耶缘起”。在各种缘中,最根本的缘是“亲因缘”,内容是指“种子”,种子是含藏在阿赖耶识里头的。“赖耶缘起”最根本的含义,就是“种子变现生起现行”、“种子相似相续”,就是与“种子”相关的这两个维度的因果关系支撑起了唯识妙法视野中的整个宇宙化现的图景。
阿赖耶识最根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含藏收纳“种子”,含藏收纳各种各样的种子。种子的本意是一种“功能差别”。“功能差别“是《成唯识论》里面原文的表达,就是指各种各样的功能,就是能够生起了别现行的各种功能。而现行的生起,是需要其他的因缘来作为辅助条件的,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内容很值得我们去了解,就是“种子六义”——就是种子有六个方面的特征。
图中,种子的体性有六义。这六条要同时满足,每一条都是不能缺的,每一条都是把种子该有的特点表述出来。同时,这六条内容,也就把不能成为种子的那些类别,通过相应的某条内容而将它排除在外。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精准地理解,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指的是什么样的内容。这方面详细的内容,大家也可以去查资料。我们这里只说最主要的部分。
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有本有的,有新熏的。“本有的种子”,主要是指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我们自己不要再往前追,就追到“无始”就可以。无始,就是没有开始。没有开始,那宇宙怎么产生的?你如果要这样追下去的话,那最好转成“参”,参禅的参,因为如果想从逻辑思维角度去考虑的话,是得不到答案的——无始以来就有的种子,叫本有的种子。这里面的种子主要是指清净的种子,清净无漏的种子,也就是能够成佛的种子,能够觉悟的种子,侧重于这个方面来说的。
阿赖耶识中新熏的种子,就是刚刚新熏习而成的种子。“新熏的种子”是侧重于表达一些杂染的种子,包含着分别的种子。分别,有杂染颠倒的分别,有清净的分别。杂染颠倒的分别,是促成遍计所执性的“情有实无”的了别现象,也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一个亲因缘。而清净的种子,是清净依他起的亲因缘。
在了别的过程当中,是多种种子、多种变现、多种现行,是因果关系的多轨并行。我们知道,“五位百法”当中的心所,有的心所是同时起来的,各有各的种子,所以,同时有多种种子生起现行,多种种子变现。因此,在一个了别的过程当中是多道运行,而不是单线运行。这是种子生现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如图所示,说“种子生现行”是指最主要的力量而言,中间还要有其他因缘的参与,才能够共同完成一个生成现起的过程。
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根、尘、识三者交缠而形成一个的了别过程。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识,都是诸缘和合的了别现行。识,不是一个实体,是一个了别过程,是过程。其中的眼识,就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东西的了别过程。眼识的生起需要九种缘,闻识(听闻了别)要八个缘,眼识的九种缘比闻识要多一个缘——光线,因为听闻不需要光线,所以眼识所需要的缘最多,要九种。闻识是八种,而鼻、舌、身三识所需缘就更少,它们只需要七个缘,因为不需要空间,根尘不需要隔开着。
从这些角度去理解 “识”了别过程的因缘和合的图景,以及它里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缘起”的内涵大概是什么样。赖耶缘起,是指从八识心田也就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作为起点,众缘和合而显现整个法界。这个内容的缘起就叫做“赖耶缘起”。
在佛教义理系统中,出现过四种缘起说,这四种缘起说,实际是在不同层面上去表达法界的缘起内涵。四种缘起分别是: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相依缘起)、真如缘起(相对缘起)、法界缘起(相碍缘起)。
最早出现的一个缘起说是“业感缘起”,就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三世轮回、三世因果,就在十二支当中,也就是《心经》里面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心经》里面省略掉了中间那些环节的表述。但是知道十二因缘的人就知道,《心经》从“无无明”到“无老死”里面包含着十二因缘。这个十二支前后环状相续而起的缘起内涵,就是最早的业感缘起。
第二个是“赖耶缘起”。因为在十二因缘当中,没办法表达到底是什么东西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着业力因缘)在三世当中轮转。后来唯识把“阿赖耶识”给确立起来,阿赖耶识的内容是种子,这个种子就是十二因缘轮回的根本力量,是业力的承载体。业感缘起的“业”,在阿赖耶识里面有“业力种子”跟它相应,从这个角度来讲,业力种子(也称为异熟种子)与名言种子,其实就是一种催动“正报”往哪一界去的力量,也就是在十界里是去往六道或四圣界哪一界。
业力种子在唯识里面是“思心所”现行所熏成的内容,实际上也是思心所所熏的“名言种子”就特定功能而言的一种特别叫法,实际上它也是“名言种子”。其它一般的名言种子的力量不够,没有办法促成轮回,而“思心所”所熏的业力种子力量比较强,相当于催化剂一样,可以让整个阿赖耶识展现出异熟识的特点。异熟识的意思是指,阿赖耶识是一个生命的相应识聚,在不同的前世后世三世轮回当中去转化,在生死当中不断地沉浮,从这个角度来说第八识的内容,把它称作“异熟识”。异熟识变化的力量,是因为内在有业力种子。业力种子是“名言种子”的一部分,只不过为了特别地表达这一部分的种子力量强大,所以把它单列出来,称为“业力种子”。
赖耶缘起,是说一切都是基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作为亲因缘,然后配合其它的缘而呈现了整个世界。整个过程,就是种子生起,在其它缘的作用下变现出了相分和见分,相分和见分相互作用而产生了了别。产生了了别,影像就得以确立。从种子开始,根身、器界,各种各样的内容就得以呈现。根身,是指自己的这个六根、身体。器界,就是除了自己身体以外的器物。器就是用具,界就是世界。
赖耶缘起,也被称为“相依缘起”。互相依赖,是指见分和相分的相互依赖,也指各种各样的缘的相互依赖,但最根本是亲因缘跟其他因缘的相互依赖,产生了了别。了别,这个世界就呈现出来。也可以把它给说成:“心境相依成世界” 。
“心境相依成世界”,这个“心”,在唯识的角度看,是指心意识的整体心,包括所有的八识。这个“境”实际上是指促成种子生起现行的所缘缘,包括内在的相分(亲所缘缘)与外在的色法(疏所缘缘)。当然,这个境,实际上不是外在的,凡是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虽然从习惯的角度看你会认为是在你之外、身外的,但其实没有一样东西是在你意识之外,没有你意识之外的境界。你所看到的“境”,无非是你自己意识之内的相分,这里说的意识,不是专指第六识,是笼统的称呼“识”。同时,“心境相依成世界”的“心境”也可以理解成“正智与真如”,这是另一种因缘中的表述。
所以,赖耶缘起被称为“相依缘起”,有相互依赖。什么依赖呢?就是心和境,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见分和相分,可以简化理解到这一对的关系。一旦你体会到这个相分它是空的,属性上是空的,它是不存在的,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执取的,那这个见分也会脱落。
见相二分脱落,那是什么在知道脱落呢?是“自证分”,就是“识”的自体·,它会了别这一点。“识”的自体,其实就是一种清净的依他起性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圆成实性的应缘显用。那么自证分的认知是正确的还是偏差的呢?它还有一个审查官,就是“证自证分”来了别它。“证自证分”是什么呢?就我个人的理解,就相当于圆成实性自在恒在的清净妙用,也就是如来智慧的一个整体。这里所说的“整体”也只是我们在语言上去说的,也没办法对它更多地去描述。其实我这里说是“如来智慧”,已经是冒着风险了,因为这样的词容易产生误导,但是,我们可以参考着这个意思往这个方向去看,往这个方向去感受“证自证分”的内涵。
证自证分所判断的结果,又为自证分所判断。自证分就是“识”自体,好比说,一个众生修行,他自己修行到了什么样程度他自己是知道的,就算是如来智慧出来以后,他自己也会知道的。他凭什么知道呢?因为有“自证分”,就是清净依他起性的作用。我们说的时候有“他”,似乎有一个特定的众生,其实,到了那个境界是什么味道呢?没有自我的存在感以及任何相关的了别判断,当然,只有我们自己去修到那个“位”才能真正地了知此中意蕴。在这里,我们只是凭着对佛经、对各种论所理解的印象来说说。
缘起,刚才说了业感缘起,赖耶缘起。“赖耶缘起”包含了“业感缘起”的内容,它对于业感缘起所没有表达到、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加以详细的表述。
第三种缘起,是“真如缘起”,也有人把“如来藏缘起”也放到这里面去。这个“真如缘起”也被认为是“相对缘起”,就是从“假”和“真”的相对而言,从杂染和清净两界相对而言。
如来藏缘起,是依倚真如的境,依倚佛性而起妙用,依倚空性而起缘起,就是“空中妙有”。这个内容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得很详细。“如来藏”自身其实就包含着“缘起性空”的全部意思。
从杂染的角度来说缘起,如来藏是受熏染的。当然这个受熏染是一种随顺说,如来藏自体是不可能受熏染的。因为众生一念无明,所以如来藏清净的相就被颠倒地认知,这个颠倒的认知称作“如来藏受熏染”。一旦有一个一念是无明的,往下就是念念无明,就呈现出种种似乎有自体性的相,随着生死流转,这就是“真如受熏”,或者“如来藏受熏”。然后,这种种相的产生,如果从缘起的角度来讲,就是“一念无明法界起”。
如果从“一念无明”说起,就是从杂染角度来说缘起。从清净的角度说缘起,则属于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的角度。这种缘起,在华严宗的相关表述最为充分。按照华严宗的缘起理论来说,有“缘起”,也有“性起”。缘起,我们前面讲过了。性起,就是真如性的性起,实际上这个“性”起就是“真如缘起”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从果海(佛果)、从真如境、从佛性当中起妙用,起各种各样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起”是清净的,一切都是清净的,一切都是自在的,叫“性起”。在深入了解、学习“性起”这个道理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这方面是非常的妙,非常的精美,非常的殊胜,你能由衷地感觉到佛家的富贵,所以,历来有一种说法,即“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佛家的富贵!”
华严宗的教义里面包含着唯识的内容,尤其是看华严宗三祖法藏法师的一些论,你能由衷地感受到这一点。其实从二祖智俨法师开始,就有唯识内容的一种充分显现。比如他的华严宗“十门唯识”里的前面五项,就是相当于窥基法师提出的“五重唯识”的内容。华严的“十门唯识”当中的前五,就是从窥基的五重唯识观里面直接转化而来的。从这些内容也就可以看到,华严教义是包含着赖耶缘起的内容,以对赖耶缘起的理解、对唯识的理解而加以更进一步的阐述、衍说。华严教义是很不得了的一个内容。
真如缘起,又被叫做“相对缘起”,就是真与假,或者圣与俗的相对,这是从因到果的角度去说。还有一个角度,是从果到因的角度说,是从上往下贯。所以,有从下往上溯(因到果),还有一个从上往下走(果到因),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上和下、因和果、胜和俗、清静和杂染,对应到一块来加以阐述,有这么一个“相对”的特点。相对缘起,就包含了相依缘起(即赖耶缘起)、和更早的业感缘起的内容。
第四种缘起叫作“法界缘起”,,其实这也是华严宗里的缘起的另外一个内容。法界缘起,简单说,就是“一切即是一切的因缘”。华严里面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还不够,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指理事无碍,那个“一”是理、“一切”是事。理事无碍还不够,还有一个“事事无碍”,就是一切即一切的因缘,一切即一切的果,这叫做法界缘起、普遍缘起。
有的说一念生,整个法界都出来,这个“一念”其实不是华严教义中的“一即一切”中“一“的含义。“一念生”是赖耶缘起中了别的一念。华严教义的那个“一”,在理事无碍的境界中是指真如理体,或者如来藏。而一念一尘也都是真如理体之“一”,而如果把“一”理解为“一尘”(一事),那么,一尘起,整个法界都出来。这就导向了“一切尘是一切尘的因缘”,进而“一切是一切的因缘”,全体全用,也就是“事事无碍”的那个境界。这就是华严教义中以帝释天因陀罗网为比喻的境界。因为一切都是真如理体的呈现,所以以周遍存在的真如理体之“一”为媒介,所有事相普遍联系,相互缘起,也就是所说的“互涉互入”。相互缘起,真如理体遍布一切事相而通行无碍,华严宗就是这样从事事无碍的角度来说“法界缘起”,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来说的“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也可以叫作“相碍缘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通常说的“有个某某东西”“什么东西”,那什么东西呢,其实是它本身在时空上相对而言障碍着其他东西的呈现,从这种时空上的因相互障碍而呈现的角度来讲缘起,称作相碍缘起。相碍,各种事相在同一因缘大网中相对分立而相互障碍。所说的“相碍”实际上就是指“事相”。相碍缘起,就是事相与事相之间相互为缘,相互成就,相互缘起,一切是一切的因缘。
所以,从业感、相依、相对、到相障,是这几个角度来表达缘起的。从这四种缘起的依次向前的相对位置去看待“赖耶缘起”,就会知道“赖耶缘起”大概是什么样的内容。但是,如果你理解到后面(真如缘起和法界缘起)这两种缘起,再返回头来看,你会发现“赖耶缘起”背后也包含着后面的缘起的内容。怎么说呢?比如说,像赖耶缘起里的“种子”,究竟而言它只是一种“功能差别”,并没有自体性,那我们就知道,建立“种子”这个概念,是为了表达相碍缘起也就是法界缘起,因为要在这个“真如”的境界里面,相对地拎出差别相,也就是要起一种分隔。这个分隔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性海自在涌动的生机,是一种功能。所以,“种子”最根本的落脚点,是落在“功能差别”。因为种子的聚集,所以才产生了阿赖耶识这个“识”的说法。整个“种子生起现行”的过程,就是一种了别的功能。这个“了别”就是唯识的“识”的内涵。
所以,“唯识”并不是“唯有人的意识”这么粗糙的理解,至少要了解到唯识是指“唯有了别”,是了别的过程。因为了别的动作,这个世界才存在,而且这个存在是在“了别当中”存在。不了别了,没有了别了,那么一切都呈现出另外的一种面目。了别的时候,如果“清净”地了别,就是清净的流淌,也是它的本来面目。所以无论是什么,它的本来面目从来没有扭曲过,从来没有离开过,从来没有掩盖过。我们之所以没有直接地感受到“噢,这就是本来面目”,那是因为我们有无法遏制的一些颠倒的、杂染的了别。所以,这个赖耶缘起,并不是落脚在常规大家对唯识所批评的那样:“唯识认为,外境虽然无啊,但是人的意识是实际存在的”。其实这种错误的看法是被这个“阿赖耶识”的“识”给障碍了。一般地会认为唯识“没有彻知法界的空性,没有彻知中道的胜义”,其实这都是不了解唯识的“识”落脚在什么地方,不了解阿赖耶识里面“种子”是什么。
在唯识里面,“真唯识”就是真如空性,“真唯识“就是圆成实性。它不仅仅是空性,它同时又是清净缘起的。圆,圆满。成,成就。实,实际。圆成实性,就是圆满而成就的实际属性。圆成实性,即是清净依他起性。这个“圆成实性”和“清净依他起性”的提出,就是为了对治“遍计所执性”。离开了“遍计所执性”就无所谓 “清净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所以,“法不孤起,仗缘而生”,种子也是一样。任何的表达,都是因为要破除无明。如果不存在无明,那这些也就自然无从起来。因为一切都是缘起,都是因缘和合。有这个原因所以才有这样的呈现,一切都是因缘所显。
赖耶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它的缘起不是直接从阿赖耶识里面生起。现在有些搞灵修的,动不动就说“一切外在的世界都是内心往外的一种投影”,听起来好像很高深,其实根本就没有涉及到其他的因缘,就以为我们放投影一样有个底片一投放出去就是什么样的,这很容易把大家带入歧路的,它会增强“我执”,会与智慧、自在的境界背道而驰。赖耶缘起并不是那么简单,不仅仅涉及到种子。但也不复杂,因为你只要守着“众缘和合”的特征去看,就能准确地把握。世界的呈现,它不会是单一因缘。我们说“种子生起现行”也不是说种子直接就出来什么样的形状。虽然“种子六义”当中有“引自果、性决定”的内容,但是它也同时包含“待众缘”,就是需要其他因缘的参与,才能共同呈现现行。因缘的参与就会让化现的过程和出来的结果都打上它们的烙印。就像同一颗种子种在不同的地方,它长出来的树大小会不一样,因为各地的养分不一样,阳光雨露不一样,如果是果树,结出来的果的味道也不一样。
赖耶缘起,说到底也是一种方便安立,也都是有相应的缘才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说法。究竟而言,都是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