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妙法 第1讲 唯识是什么?怎么用唯识?

自序

(时间:2017-12-11 作者: 苏军敬

识字的中国人当中,很少人不知道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但是,很少人知道唐三藏为什么在佛教早已在中国传播数百年之后还要去印度取经,更少有人知道他是为了什么经而去,他特别弘扬的唯识是什么内容。

玄奘法师为解决当时东土的佛教法义论争而西去,也为《十七地论》(即今之《瑜伽师地论》)而西去。到了印度后,他师从于戒贤法师与胜军居士而精研唯识义理。归国后,他译出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并以译述结合的方式推出了被视为其个人代表作的《成唯识论》。这些唯识经典所阐扬的微妙法意,在盛唐之后,只有极少数人才深入过其中意趣。近代以来,对唯识的参研,稍有复兴之势。可惜,大多是着眼于名相的消化与义理的通贯。唯识依然因其名相义理的精深博大而被视为畏途。

如此精妙的唯识妙法,只有少数人才有缘接触,且又被视为畏途,岂非可惜!

唯识真的很难吗?如果把它视为一种理论体系,那么,其庞大繁复、缜密精深的名相体系,以及异域风格的话风,确实令人望而生畏。而如果将它视作一套引导生命觉悟的操作方法的“说明书”,那么,随文入观,学修并进,就有按图索骥、步移景换的兴乐。倘若已然信受奉行,那么,或难或易的判断实属多余。然而,如果能够突破名相梳理、逻辑推衍以及流派辨析的表述常轨,而对唯识作出提纲挈领的鲜活表达,那么,这将会成就一种不可思议的殊胜法缘。我们需要这样的尝试。

对古德最好的缅怀,不仅应该效仿其追求真理的心行与精神,更当致力于探求其所曾披露的真理本身。而倘若能与古德同心,当属对古德到位的礼赞!

在效仿古德而探索生命终极快乐的道路上,末学秉着“禅宗体,华严相,唯识用”的宗旨而作前行。其中,唯识妙法为“藉教印心”与“禅教兼施”提供了大方便。近年以来,有一些同修前来同参共行,唯识妙法更属趁手器具,妙不可言。

因缘不可思议,好事诸方共成。应多位同参邀请,末学于2015年5月1日起,在一个微信群(“棉花台·唯识妙法”)中,以即兴的方式讲述对唯识妙法的个人学修体会。没有提纲,甚至没有腹稿,只是到时间就拿起手机开讲。之所以如此即兴讲,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鲜活、灵动。有多位同修不嫌其中言谈粗陋,而将微信语音整理成文稿。洋洋洒洒,成十多万字。又有同修发心联络出版事宜,从而有付梓之缘。

本书呈现,亦是众缘和合之妙事。为此贡献了时间与精力的有:初始建议者许杰女士;语音文字稿的义务整理者许杰、高巍、蔡盛、刘昕、张朋、丛蕾、魏志强、罗珍、赵伟、朱盎等诸位人士;书稿的精校者许杰女士与杨琨女士。同时,本书能得以出版,离不开贾海珍女士的助缘。作者,即非作者,是名作者,虽然如此,也须借此机会对诸位仁者的支持与关爱,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一种探索,是对“鲜活的佛法”的一种探索,是基于个人学修唯识妙法的体会而作的表述。任何的批评与指正,都是关爱与激励,都将被完整地接纳并回报以诚挚的谢意。恭祝六时吉祥!

(丙申深秋,北京如是精舍)

上篇主页目录目录字典标记笔记清除导出保存全屏听书下篇
唯识妙法 第1讲 唯识是什么?怎么用唯识?